李青山+韩永强
摘 要:对于沈阳高校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是否留在沈阳进行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沈阳的社会环境、生活福利条件、就业现状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息息相关。如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发展环境,吸引大学生留沈就业,已成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留沈就业的主客观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留沈就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策研究
1 影响大学生留沈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
1、择业观念落后
“职业发展前景”、“学习技能和管理经验”以及“薪金”成为决定大学生毕业去向的三大主要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不足40%的沈阳高校学生能够冷静面对,就业心态趋于成熟和理性,认为最主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就业法则。超过15%的同学对自己的状况持有怀疑态度,表现出手足无措的现状,感觉前途茫然。约45%的同学虽然能够接受现状,但存在对于如何择业和对未来发展的困惑。
2、择业方向模糊
调查中沈阳高校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择业方向的影响因素不够了解。
约75%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面试的岗位知识缺乏了解。55%的大学生对毕业之后工作的薪金认识不够清晰,期待太高,导致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具有盲目性和不明确性。在岗位选择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一旦目标实现困难,就会转而出現比较集中的“围城北上广深”的就业现象。沈阳高校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无法清楚地认清就业形势和现状。
3、择业方式单一
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大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方式的选择。沈阳高校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只有不足20%的同学对自
己的专业前景和专业去向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在就业途径和方式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校园招聘进行就业,“校园招聘会”已经成为沈阳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受欢迎的求职渠道,而其他几种就业方式,相对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
2 影响大学生留沈就业的客观因素分析
1、用人单位招聘意愿保守
目前,辽宁经济处于复苏和回暖的大环境下,不少沈阳地区企业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公司发展和前进的储备人才。但经济的不断起伏导致大多数企业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不强,在生产规模方面较为保守,由此导致当下的劳动力需求总数依旧在不断减少,与当下日益增加的沈阳高校毕业生人数产生先天矛盾。
2、高校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沈阳高校作为毕业生的供给源,为沈阳各企业输送高端人才。但各高校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现在沈阳各企业的需求标准存在脱节,尤其表现在可迁移技能方面。当下的高等教育存在局限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存在瞻前性和不确定性,导致高校对沈阳各企业市场需求的“脉搏”掌握不明,从而导致高校人才无法满足沈阳甚至诸多企业的人才需求,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3、宏观环境存在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缺陷
一是当下社会环境中对高校毕业生的服务机制不健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产业机制中,新增的就业岗位一般以普通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为主,对于期望值较高的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就业扶持政策效力一直呈现不足的状态。目前沈阳采取的就业扶持政策通常局限于特定的行业和区域,覆盖面不广并且激励性不强,导致沈阳企业的招聘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
4、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留沈创业的扶持力度较弱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沈阳地区还未形成激励创业的氛围和服务环境,针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对应帮助和扶持。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相对应的创业教育、创业经验分享等政策并没有颁布和落实,沈阳各高校也没能成为学生的创业孵化器。
5、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供给侧矛盾突出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统计显示,留沈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起薪较前几年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据调查显示,沈阳地区企业绝大部分专业的起薪都低于对口专业高校大学生的期待值。而且沈阳地区企业在大学生关心的“职业发展前景”、“学习技能培训”、“假期等福利保障”等方面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的期望。
3 促进大学生留沈就业的对策研究
1、经济和就业双管齐下,积极构建就业的合理制度框架
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多种产业对于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政府部门出台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扶持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留沈就业实现价值的机会。同时,应当持续优化就业政策,引导当下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就业选择。打破学生现有的就业障碍和流动限制,尤其是作为吸纳毕业生主要力量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其次,应当逐步增强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应当对大学生加强学历提升、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在建立以上政策的同时,应提升见习制度构建,强化高校学生公共就业平台建设,为学生增加免费技能培养锻炼的机会,为学生锻炼可迁移技能做充分准备。
2、加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各高校应针对沈阳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学校的特色,对自身办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当下的社会环境督促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沈阳的就业创业环境特点,各高校应当努力构建科学有效并且与社会环境以及世界潮流接轨的高校办学模式。同时,高校在进行专业学科设置中,应当符合市场需要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量身定做”。高校的学科建设应当贴近实际需要以及科学性要求,与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多变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对应。各高校应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口径扩招,优化专业结构,进行分类分特点培养。高校应加紧与沈阳企业的联合培养,进一步发展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成就业指导”,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信息的更新和服务,从职业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再到最后的职业技能,进行逐步逐层次培养,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
3、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就业观从而坦然面对社会现状
沈阳高校应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预期,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客观事实,积极调整对工作的期望值。在相应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调动中,引导学生采取毕业后先就业再择业,敢于到基层岗位锻炼自身,不断适应社会并积攒经验。通过就业指导课等方式,指导学生明白择业时不要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而更要考虑所选行业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同时,各高校应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在沈阳实习体验工作的机会。同时,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地区特色,鼓励大学生留沈自主创业。高校应整合社会资源,出台鼓励学生创业的方针措施,引导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从被动依赖转化为主动出击,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4、提高沈阳地区用人单位用人合理性
引导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当下沈阳高校毕业生,积极构建沈阳用人单位向各高校毕业生岗位开放的合理机制。沈阳各企业应将吸纳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实习,为企业发展进行人才储备。同时,应当通过政府手段,积极保障沈阳地区大学生就业总量,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逐步提升沈阳地区用人单位的影响力。总之,对于政府和高校而言,想要留住各高校的应届毕业人才,就要出台各项相关政策方针,引导企业合理吸引高校毕业生,为毕业生择业就业提供保障和相关福利,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人才留沈就业。
作者简介
李青山(1980-),男,辽宁凤城人,沈阳工业大学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