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股价同步性问题的研究

2017-08-17 22:01王哲
卷宗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证券投资股价

王哲

摘 要: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股票市场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其中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影响较大。本文,首先分析了股价同步性与机构投资者的理论概念。然后,阐述了股价同步性受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最后,分析了股价与证券投资基金持股量的同步性问题。

关键词:股价;证券投资;同步性问题

基金,是一种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它的发行体,是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购买方式,是认购或者申购。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基金类型,它主要用来表示以基金管理人或者投资人为主体的信托投资方式和金融中介机构的总称。近年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所以,为了打造更为稳定的基金运作环境,应注重全方位分析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股价同步性的问题,就此更好的操控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运作环境。

1 理论概述

(一)股价同步性

股价,主要是用来表示股票的交易价格,可用“股价=每股收益×市盈率”计算公式进行表示。而从股价的主要影响因素角度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一般因素与个别因素这两类。其中,一般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形势、市场供求关系、股价政策、社会大事件等等。而个别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业绩预测、经营状况、开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等等。股价趋势,主要分为基本趋势、次级趋势、短期趋势三种类型。

从股价同步性的概念研究角度来看,“股价同步性”,是由Roll所提出。即在1988年,Roll学者为了深化股价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尝试观察股价趋势变化情况,最终提出了“股价同步性”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一个公司股票价格与市场股价“同涨同跌”的现象。此外,在股票市场迅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尝试把股价同步性作为一种指标,用来反映资本市场经济效应和效率。而资本市场效率,就是指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若想打造一个高效率的资本市场运作空间,那么必须在市场运作环境操控过程中合理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环境,最终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空间。同时,在当今资本市场效率方面研究过程中,逐渐把它分为了弱势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三种类型。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到了股价同步性问题的研究。如,股价同步性影响因素、降低股价同步性的措施等等,但关于研究股价同步性受证券投资基金影响方面的甚少。

(二)机构投资者

在证券市场发展起步阶段,主要是以个人投资者方式对证券进行投资。但基于证券业的不断发展,个人投资者的方式逐渐被证券投资机构化所取代。证券投资机构化主要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期间,证券投资机构化市场份额已经逐渐占据了总体的30%,到了90年代,其市场份额逐渐提升到了70%。但我国的证券业起步较晚,证券投资机构化的发展也较为缓慢。所以,为了缩小我国证券业与发达国家证券业的差距,开始尝试对证券市场运作环境中的法律条文进行完善。在1998年,为了推动我国证券业的进一步发展,便成立了封闭式基金和保险公司等等。到了2001年9月,开始尝试建立开放式基金,最终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从机构投资者概念角度来看,其定义始终不一致。在我国,机构投资者,主要是用来表示保险公司、银行、投资信托公司等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均承担着证券投资业务类型。

2 股价同步性受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股价同步性受证券投资基金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证券投资基金,是由机构投资者所发起的一种证券投资行为。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有着投资行为规范化、投资管理专业化、投资结构组合化的优势特点。所以,证券投资基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即人们开始尝试把一部分资金拿去理财,而理财的主要方式就是证券投资基金。

第二,证券投资基金是由一个专门的机构所发行的,而这个机构对社会经济、文化、政策方面的了解较为深入。所以,与个人投资者相比,证券投资基金反应能力更为迅速,可在资金运作过程中适时调整投资方向、规模、结构等等,保证投资者利益,并减小不良影响发生几率。

第三,证券投资基金有着投资行为规范化、投资管理专业化的优势特点。所以,它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经济,并对资本市场运行进行适时干预,降低单个股票和整个市场股票间的关联性,从根本消除股价同步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四,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证券投资基金有着一定的規模优势。即证券投资基金内部有着专一化管理,在利益交错上不存在问题。因而可以将内部管理的隐患问题有效消除,提升运作证券投资基金的效果。

(二)消极影响

证券投资基金对股价同步性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委托人拥有资金管理权利。所以,委托人手中会有大量资金,此时,若委托人存在着不良管理行为,利用手中资金与上市公司合作,把资金用于股票市场投资,降低或者抬高股票价格,获取个人利益,将在一定程度上威胁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即证券投资基金有着操纵股票市场的能力,所以,为了达到降低股价同步性目的,必须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第二,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机构一般倾向于采取月度考核方式,即以一个月为标准,对基金分析师的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若未通过考核,将有被辞退的可能。这种考核方式不符合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要求,因为,有些基金的利益见效需要一个过程。若始终坚持月考核方式,将迫使一些从业人员过分追求证券投资基金的短期利益,甚至产生一些不正当的买卖行为,对正常股票市场的运作产生威胁。

第三,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中,加之从众心理的作用,使得股价同步性问题随之加重。此时,为了降低股价同步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全方位分析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问题,最后提出股价同步性降低策略,打造一个股票市场运作空间。

3 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股价同步性分析

(一)资金运作角度

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主要是用来表示投资人持有证券投资基金股份的现象。即在证券投资基金实际运作过程中,通常会把一些流动性资金投资到股票市场,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在这一现象中,证券投资基金有着“导向”功能,可对股票市场运作环境进行调整[1]。此时,因为股票是一种动态化状态,若可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变化进行适当控制,那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并消除股票市场“同涨同跌”、“大起大落”等现象,达到股价同步性降低目的。此外,在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情况下,当部分资金开始向股票流动时,那么若资金经理可主动提升股票的额外利益和价值,并对股票进行抛售,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股票价格,达到股价同步性降低目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资金流向的合理化控制将有利于减小持股人投资风险,降低股价同步性问题的发生。所以,应强化对其的落实,打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股票市场运作环境,消除不健康的股票市场运作现象。

(二)行动机构投资者角度

从行动机构投资者角度来看,市场囤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股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股价同步性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囤积,是指在投机倒卖需求驱动下,储存股票,并在股票价格上涨时,进行抛售。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为行动机构投资者争取一定的经济利润,也可以为股票市场囤积创造有利的条件,降低股价同步性现象。但在市场囤积手段实际运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其他交易员是空头头寸。而空头头寸,是指投资者提前提出卖出价格的现象。这样一来,可更好的达到股价同步性控制目的。

第二,在股票市场运行过程中,也可通过市场囤积手段,囤积某一股票,降低这一股票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关联,避免股票市场“同涨同跌”现象的发生[2]。

(三)机构持股和非机构持股角度

在股票市场运行过程中,也可以从机构持股和非机构持股两个方面入手,降低股价同步性发生几率。因为,所有权制度与机构所有权、股价市场状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若股票市场始终维持在上涨状态,此时,机构持有股持股数量也会随之上涨。若再受到“财务杠杆”效应的影响,企业所有权制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3]。此外,从组合机构后所有权和股票市场波动性的相互影响角度来看,若股票市场正处在调整期,那么机构投资者若将一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股票趋于稳定性方向发展。而若股票市场正处在上升期,那么机构投资者若将一部分流动资金流向股票,股票市场会随着机构投资者投资规模的扩大表现出上扬的现象,发生“大起”问题。但若此时股票市场正处在下降期,机构投资者投资规模扩大行为会给股票市场带来积极影响,降低股票市场股价同步性现象,维护股票市场稳定性。所以,在股票市场操控期间,必须尝试从机构持股和非机构持股两个角度入手,对股票市场进行控制。

4 结论

综上可知,机构投资者在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大环境中已日渐成为举足轻重的投资方式。因为,机构投资者所发行的證券投资基金,有利于降低股价同步性,且减少股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大起大落”、“同涨同跌”等现象。因而在我国可持续的股票市场发展大环境中,为了创造良好的投机氛围,保证投资者利益,需对机构投资者投资方式进行推广,最终借助证券投资基金的优势,稳定股票市场,为股票市场带来积极效应,达到高效性的股价同步性控制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大鹏,杨紫嫣,翟路萍.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定价效率和投资风险研究——基于股价同步性的实证检验[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2(09):96-112.

[2]张宗新,杨通旻.盲目炒作还是慧眼识珠?——基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挖掘行为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14(07):138-150+164.

[3]熊家财,苏冬蔚,刘少波.制度环境、异质机构投资者与股价信息含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3(07):48-58.

猜你喜欢
证券投资股价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