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定碑刻集》所收碑刻看明代知县教化地方的为政措施与理念

2017-08-17 20:57杨晓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知县学校教育

杨晓俊

摘 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结集的《嘉定碑刻集》收录嘉定地区现存的一千余通古代碑刻,其内容涵盖广泛。其中文化教育类的碑刻有一百一十通,这些碑刻中记载有大量关于明代嘉定知县提倡文教的内容与事迹,包括各类学校的兴修与维护、办学资金的筹集与使用、学风士风的砥砺与宣扬等。这些内容与事迹充分体现了教化地方是明代县级官员为政措施和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嘉定碑刻集》;知县;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K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79-02

知县,是明代布政司、道、府(州)、县(州)的地方行政体系中,最为基层的地方官员。明史上说“知县,掌一县之政。”除赋役外,举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由此可见,知县其职权的范围极广,除地方军政外,其余民政事务几乎都在知县职权范围之内。然而,这样广泛的范围,事实上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必然会有所取舍。而其中教化地方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初叶伯巨在上书中就提到“守令则责其以农桑、学校为急……如此,则德泽下流,求治之道庶几得矣。”这就说明,兴办学校、教化地方是地方官员职责重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理念是明代官员的共识,且也是可以看作是地方官员政绩能力的体现。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定碑刻集》(以下简称《碑刻集》)一书,该书收录了嘉定地区的一千余通古代碑刻,其中关于教育文化类的碑刻有110通。该书对“研究嘉定的……人文教化……等,可与传世文献、地方志乘相互考证……。”在这些文教类的碑刻中,有大量关于明代嘉定知县在嘉定地方办学校、扬教化的内容。这些碑刻与嘉定地区的方志相印证,更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化地方在明代知县为政的措施和理念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碑刻内容的分析与归类,以及同地方志和其他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碑刻中所体现的知县教化地方的政绩和理念分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办学为己任,大力兴学

《碑刻集》中关于知县在嘉定办学的碑刻共有19通。这些碑刻所涉及的学校,有县学,有社学,还有书院。

一是县学。

这些碑刻中,最为多见的就是重修和维护县学。地方县学,又叫儒学、学宫,是一县之中的最高学府。故县学的兴废是该县教化最重要的部分,且历朝历代,县学历经风风雨雨,虽屡废,但又屡屡重修。《碑刻集》中关于知县重修县学的碑刻共有14通。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碑刻的记载体现了明代嘉定的知县们在县学的维修和建设上热情非常高,参与度也高。查《光绪嘉定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县志》)职官表一发现,有明一代,嘉定前后共有81位知县,而《碑刻集》中先后提到的参与县学修缮的知县共有16位,比例接近四分之一,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和损坏也需要一定的周期,那这个比例就比较高了。现将这16位知县姓名及所涉及的碑刻及立碑时间记录如下:

《重鼎新儒学记》:宣德,祖述①。

《苏州府嘉定县重建儒学记》:天顺,龙晋。

《嘉定尊经阁记》:成化,吴哲。

《重修学舍记》:成化,白思明、刘翔。

《儒学重筑应奎山记》:正德,陈渊。

《嘉定县大成礼器记》:正德,王应鹏。

《嘉定縣兴修庙学之记》:嘉靖,李资坤。

《嘉定县改建启圣祠记》:嘉靖,马麟。

《文昌阁像记》:嘉靖,张守直。

《嘉定县重修儒学记》:嘉靖,万思谦。

《重修儒学记》:万历,赵举廉、朱廷益、王福徵、韩浚。

《嘉定县重修学宫记》:天启,桌迈。

事实上这16位知县还仅仅只是《碑刻集》中所载而已,如果将《碑刻集》与《光绪县志》及《万历嘉定县志》(以下简称《万历县志》)中关于学宫的记载相对照②,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止这些知县参与过县学的修缮,那么这个参与度就更高了。

此外,知县们往往将修缮县学的任务视为自己职责的一部分,从他们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出来。而《碑刻集》中也记载了相当多的此类言论和行为。例如“乃诸生请于侯(张守直),侯曰:‘吾事也。”;又如知县王应鹏说“政复有先于此者乎?”;又如知县龙晋,“甫下车,谒庙之顷,即锐志兴建。”。

二是办社学。

社学是明代州县最基层的一级学校,又叫小学。洪武年间即下诏兴办——“自洪武八年,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明代嘉定的知县们办社学的热情虽然不如修缮县学,但是《碑刻集》中依然不少值得一提的事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嘉靖年间的知县李资坤。查《万历县志》发现,李资坤是云南右卫籍昆阳州人,十二年由湖广宜城知县调任,升户部主事,终铜仁知府。,其本身的经历较为平凡,但其在任期间,嘉定县的社学迎来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碑刻集》中收录的《大小学田廛记》中记录了李资坤大办社学的事迹——“滇南李侯令邑之明年,既学制未备,何以作人?于是度闤闠弃墟,创复社学了,匾曰‘四门小学,其在乡……大小凡有十六。”,李资坤创办社学不仅起到了加强基层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如碑文《学田记》中记载李所办小学的选址系“悉毁其淫祀及废寺院若干处……”。而根据《万历县志》小学条目记载,除四门小学为新建,清浦小学和东阳小学由义塾改建外,其余均由废弃寺观改建而来。

三是办书院。

查《万历县志》及《光绪县志》,可以发现,明代嘉定地区,共先后建有练川、明德两座书院,其中知县在创办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明德书院。该书院是知县韩浚在万历年间主导创办,《碑刻集》中提到此事的碑刻共有三通。韩浚对书院的地位有着较高的认识,在其好友另一位知县时偕行为其事迹所做碑文《新建明德书院记》中记载了他曾说:“邑故有练川书院,而岁久迹湮,理学废而弗讲,何以作士而新民乎?”,可见在韩的理念中,书院是讲理学,作士新民的较为高级的学校。

在上述办学的过程中,知县们都较为注重办学的资金筹集和保障。没有资金的筹集,那就没有学校的兴办,同样,没有持续不断的资金保障,兴建的学校也难以持久运营。

在资金筹集方面,明代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薄弱,所以《碑刻集》中记载了不少知县各显神通,自行筹集资金的例子。

其一是比较小的工程自行捐资,如《嘉定县大成礼器记》载知县王应鹏“乃捐俸为值,据古酌今,完者因之,缺者补之”,补足了县学大成殿所缺的礼器。

其二是发动地方士绅捐资,如《苏州府嘉定县重建儒学记》载知县龙晋要重建儒学,“乃集尚义之士于学宫,醵金以图规恢之计……,得金若干”。

其三就是令有罪之人出金赎其罪,资金用于建校,如《嘉定县重修儒学记》就记载时任知县万思谦“今有僧以家干法,而刑疑自赎,万子执而谕之行其义,罚使捐材为费……”。

在持续的资金保障方面,知县们所采取的主要是以学田、学户的方式来保障学校的日常开销。《大小学田廛记》及《学田记》说的是时任知县李资坤为县学及社学设置学田,并专设学户的事迹,共“易民田凡七百七十一亩,……乃奠其錄为学户,以书揭之,别而复之,发取其什一,以共公赋”还有万历四十一年(1613)所立《置买学田始末碑》中也记载了知县胡士容购置学田的事迹。这些学田的设置都可以在地方志中得到佐证。③

二、注重在士风学风等方面的激励和引导

嘉定的知县们在日常办学的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对学子的激励。比较典型的是为已经在科考考场上有建树的士子记名立碑,继而激励在校学生志存高远,《碑刻集》中关于这方面的碑刻有两通,分别是成化五年(1469)所立的《嘉定县儒学科第题名记》及正德九年(1514)所立的《嘉定县儒学乡贡题名记》,其时任知县分别是洪冕和王应鹏,正如碑文中所说,其立碑目的就是为了“责成乎已第之士,激励乎未第之士”。

此外知县们还注意在平时的学风方面引导学子,如《杨溪小学记》中,时任知县李资坤就“进司教者曰:‘学贵实用,无徒缀缉文辞,以为规取利禄之计”。

三、相信风水之道

《碑刻集》中所体现的明代知县在教化地方的施政理念中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方面,即他们相当重视风水在一县教化文运中的作用。因此往往就表现为对山水之势特别重视。

例如知县陈渊重筑县学南边的一座小山,名为应奎山④,《儒学重筑应奎山记》就记载了此事,此山原系前知县龙晋所筑,碑文中评价到“龙令之始为兹山,乡试一科而连登七人,进士一科而连登者三人。”说“今李公于学而做兴若是,安知今日之科目,不有符龙令之故事者乎?”。

又如《汇龙谭记》和《嘉定学宫新渠记》则是分别记载了知縣熊密和知县韩浚开掘汇龙潭和疏通学宫前河流的事迹,也是因为时人认为“令其骤涸,则何以储灵气而宜人文哉?”以及“西流与左不想顾,而科第亦浸不如前。”,也即原水势妨害了一县文运,所以两位知县要改风水,兴文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嘉定碑刻集》的研究与分析,对照嘉定地方志,我们可以对明代知县对待教化地方的施政措施和施政理念都能有所了解。

从措施上看,明代知县们实际的施政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尽可能的为地方学校的兴盛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其办学兼顾各级各类学校,更兼顾学校的兴建与长期的维护;

从理念上看,明代的知县则是将办学兴学、教化地方、昌隆地方文运视为己任,也就是将之看成自身政绩、名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为教化不仅只是办学一事,更有士风、学风、教风,甚至一地风水,都对地方教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明代江南地区义学办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5SEW-Q-049。

注释:

①原碑文中知县姓名已磨损,比照《万历嘉定县志》【4】584官师表记载,得知知县系祖述.

②对照这两本县志,至少还有文殊奴、马练、万任等参与了县学的修缮。见《万历县志》p195-200,《光绪县志》p172-175.

③关于李资坤所置的学田亩数,可见《万历嘉定县志》229页.

④《万历嘉定县志》中载,此山系龙晋所筑,原无名,仅称之为土山,至此方改名为应奎山。见该志p196-197页.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建华,陶继明.嘉定碑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程其珏.光绪嘉定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上海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4]韩浚(明).万历《嘉定县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猜你喜欢
知县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没头脑
青石碑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