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王信强
喀喇昆仑公路,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这条公路世界海拔最高,地质条件非常恶劣,修建难度最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被称为“天路”。喀喇昆仑公路巴基斯坦境内路段修筑期间,中国方面牺牲122人,其中88人长眠于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在巴工作期间,笔者曾探访过这一陵园。
笔者一行沿着喀喇昆仑公路驶入北部重镇吉尔吉特,向东行驶约10公里,一座建筑扑入眼帘。建筑坐西朝东,四面围墙,正中为两扇铁制蓝色大门。这里就是中国烈士陵园所在地。步入大门,正前方竖着一块高约8米的白色石碑,碑文鲜红,上面写着: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公路光荣牺牲同志之墓。碑后是烈士墓地,面向东方。墓地分四个区,每区3排,每排9座,共108座。其中88座是烈士墓,其余20座是空墓,留给当时失踪找不到遗体的烈士。地面,坟茔,纤尘不染。置身园内看到一棵棵松柏枝干挺拔,树冠如伞,郁郁葱葱。13亩陵园里居然种着820棵松柏。陵园中还种着一排排冬青,还有结着小红果的树,以及数不清的鲜花。这与境外有些杂草丛生的中国烈士陵园形成鲜明对照。
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1978年陵园设立之时,这里仅有坟墓和墓碑,还有石块堆成的围墙,没有树木,十分荒凉。1978年6月,中国烈士陵园正式落成。距陵园仅5分钟路程的丹沃尔村村民马达德和艾哈迈德参加了中国烈士遗体安葬工作。他们自告奋勇,请求自愿义务守护中国烈士陵园。每天天刚亮,两人便相约来到陵园,搬来石块,拌上水泥,垒起围墙。移入苗木,种植花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艾哈迈德说,最难办的是给林木浇水。每年3到6月,水源十分紧张,他们经常半夜出发,利用用水低峰,打着手电,从几公里外的地方背水,浇灌树木花草。
当地人还尽可能为来巴中国烈士陵园探望亲人的中国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陵园最后一座墓,也就是第88号墓,是最后牺牲的中国军人朱法安烈士的陵墓。2011年8月,湖南肖女士前往巴基斯坦祭拜因修建公路牺牲的未婚夫朱法安烈士。在巴境内帕苏,堰塞湖阻断了公路。巴军方闻讯派出军用直升机,将肖女士护送到吉尔吉特。艾哈迈德发动家人彻底打扫陵园,甚至连陵园大门也擦得锃亮。当天,穿着民族服装的艾哈迈德见到肖女士,用乌尔都语高喊:“巴中友谊万岁!”
艾哈迈德称,进入陵园,需要他的批准,无关人员不得入内。凡扫墓人员,尤其是当地居民,他会要求他们用中文、英语、乌尔都语或吉尔吉特方言喊上这么一嗓子。为的就是让长眠在此的中国烈士们知晓,巴基斯坦和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又来看望他们了。
陵园大门左侧,竖着一块白色水泥石碑。石碑上刻的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上行是英文:中国大使馆;下行同样内容,但用的是乌尔都文。艾哈迈德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道:“这是我让人专门刻写的。写上中国大使馆,是为让烈士们知道,他们仍长眠在中国领土,这里是他们的家。作为这里的守陵人,我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中国大使馆一员了。”
艾哈迈德十分看重这份工作,有两件物品从不离身。一是吉尔吉特政府颁发的陵园工作证,上面有自己的照片及政府的钢印。另一件物品放在一个带拉链塑料袋内。里面装着巴中报刊登载他和马达德老人守护陵园的事迹。每当遇到有人探陵,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折的整整齐齐的报纸,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