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慷林 刘杏娥 杨淑敏 吕文华 田根林 刘广路 江泽慧
(1 西南林业大学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 昆明 650224;2 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棕榈藤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与应用前景
王慷林1刘杏娥2杨淑敏2吕文华3田根林2刘广路2江泽慧2
(1 西南林业大学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 昆明 650224;2 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棕榈藤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在增加农户收入、消除贫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区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回顾了棕榈藤开发利用的技术与手段,包括藤材利用、藤笋利用和藤果利用等,展现了棕榈藤广阔的应用前景。
棕榈藤;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前景;藤材;藤笋;藤果
棕榈藤是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藤条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非木材林产品,其表皮乳白色、柔韧、抗拉强度大,用其制作的藤艺家具,工艺精巧、个性鲜明、色彩优雅、简洁清丽、隽秀大方,极富自然清新之感,在国内外家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些藤果可直接食用,酸甜可口,民间用其制作酸料,与柠檬味近似;藤果亦是制作佛珠的重要原料,黄藤属部分果实也可萃取“麒麟血竭”药品;藤茎尖(藤笋)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氨基酸和维生素,民间多采食,也是新型的蔬食发展佳品。
中国具有丰富的棕榈藤资源,3属40余种分布于中国南部省区[1]。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工方法多种多样,无论藤材,还是藤果、藤笋,既有传统的利用方式,也展现出全新的利用风范,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潜力。
藤材在生长、采收、运输、存储、加工和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缺陷,不仅影响了藤材的外观、质量和使用价值,而且还降低了藤材的耐久性以及强度。各种缺陷表现如基因缺陷(如节短、扭曲)、环境缺陷(如干缩、端头尖削、直径不均)、生物缺陷(如蓝变、虫眼、钻孔)和机械缺陷(如开裂、劈裂、切口不平、采收时机械拖拉造成刮擦伤痕)等[1]。
为尽可能减少这些缺陷对棕榈藤产业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在藤材基本特性、变色防治、漂白、染色、增强保韧改性、缺陷和分级,以及藤材复合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1.1 藤材材性
国内外对藤材基本特性(藤材表观性状、解剖特性、物理力学、化学组成等)、原藤油浴已有大量的研究[1]。这里仅介绍一些中国分布的藤种材性的研究。
云南省藤(Calamusacanthospathus)和版纳省藤(已归为南巴省藤C.nambariensis)材质均匀,弯曲性能好,是优良的藤制品用材。钩叶藤(Plectocomiapierreana)和高地钩叶藤(P.himalayana)沿径向密度和各力学性质差异明显,藤芯脆弱,密度小,但藤皮力学性能好,在加工利用中藤芯不宜单独使用,藤皮可作为编织材料,在弯曲成型过程中宜整藤使用[2]。进一步研究表明,云南省藤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最大,干缩率小,顺纹抗压强度较大,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远大于版纳省藤和钩叶藤藤材;钩叶藤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为最差,且藤芯脆弱,但抗压强度与版纳省藤相当。钩叶藤综纤维素含量最高,版纳省藤最低;云南省藤木质素和聚戊糖含量最高,苯醇抽提物、冷水抽提物和1% NaOH抽提物含量均为最低。纤维长、宽度均以钩叶藤较大,且外部近藤皮纤维长度明显大于藤芯部纤维;径向纤维长宽比和纤维壁腔比变异以版纳省藤和云南省藤较小,以钩叶藤较大。在加工利用中,云南省藤材性最好,材质均匀,版纳省藤次之;钩叶藤属于劣质藤,藤茎内外材性差异较大,但纤维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3]。
对于在华南分布的优良单叶省藤(Calamussimplicifolis)、黄藤(Daemonoropsmargaritae,现正名为D.jenkinsiana[1])等藤材,单叶省藤顺纹抗拉强度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二层扁平藤皮>半圆藤芯>圆藤芯>头层扁平藤皮>扁平藤芯;拉伸弹性模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圆藤芯>半圆藤芯>二层扁平藤皮>扁平藤芯>头层扁平藤皮。径向取材位置由外而内对应的藤条顺纹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4]。黄藤材比单叶省藤材材质更脆,其饱湿含水率和饱水含水率更大,韧性受水分影响也更显著;通过增大或封存藤材水分,能提高藤材弯曲性能,改善藤材脆性[5]。此外,黄藤材藤径中等,纤维比量较大,纤维素结晶度较低,具备良好商用藤材结构特征;整藤塑性好,但藤芯脆弱,宜整藤利用[6]。
与竹材、木材相比,藤材的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较低,但具有相当高的抗冲击韧性[7];且棕榈藤材对环境湿度具有调节作用,装饰面积越大,对环境调节性能越好[8-9]。
1.2 藤材变色及防治
藤材变色往往导致藤材质量降低,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藤制工艺品保存时间缩短,外观污染。吕文华等[10]认为,低毒或无毒、高效、多功能的防变色剂的研制开发,是藤材变色防治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尽管目前关于藤材变色的研究不多,但变色存在多种多样的因素。
真菌和霉菌是造成藤材变色的原因之一。造成活立藤变色的主要真菌有赤叶枯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oides)、镰刀菌(Fusariumsp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而侵染藤材制品的真菌和霉菌有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theobromae)、长喙壳菌(Ceratostomellasp.)、曲霉(Aspergillussp.)、壳囊孢(Cystosporacalami)、长喙壳菌(Cratocystisspp.)、色二孢菌(Diplodiaspp.)、黑色素瘤菌(Melonomastia)、青霉菌(Penicilliumspp.)、木霉菌(Trichodermsp.)和镰刀菌(Fusariumspp.)等[11-14]。影响黄藤变色的菌类有萨氏曲霉(Aspergillussydowii)、青霉菌(Penicilliumsumatrense)、菌核青霉(P.sclerotiorum)、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theobromae)、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rhodina)和镰孢菌(Fusariumkyushuense);碳素营养、氮素营养、温度、酸碱度和藤材水分均影响这些菌株的生长及色素形成,及时干燥可有效防止藤材被真菌侵染[15-16]。
邢嘉琪[17]也从白藤(Calamustetradactylus)和单叶省藤中分离出15种霉菌,且试验表明,DDAC防霉剂对4种主导霉菌都具有上佳的抑制效果。
光氧化变色是另一原因。采集的藤材自然放置后,其颜色均会逐渐加深。试验表明,棕榈藤变色与其所含抽出物密切相关,利用抽出处理、破坏参与变色物质结构的方法,可有效防止棕榈藤变色。热水处理藤材防变色效果优于PEG处理,但热水处理造成的明度下降比较严重,而PEG处理的优势在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明度可以得到提高[18-19]。
在变色材的导管和基本薄壁组织细胞中存在大量菌丝或孢子,也是造成藤材变色的原因。如黄藤微生物变色材的各项抽提物含量都较低,含水率、聚戊糖、综纤维素、灰分和pH值则较高;变色菌主要侵蚀细胞内含物,对藤材细胞壁存在较小溶蚀作用;变色材芯部的化学成分变化较皮部的更大,其藤芯受变色菌的影响比藤皮大,色变主要是由变色菌的菌丝体的颜色和其所分泌的色素引起[20]。因此,黄藤材的真菌变色,通过控制温度、酸碱度和光照条件等很难有效防止;但可通过将黄藤材含水率及时控制在气干含水率水平而有效防止,或通过水浸或水喷等饱水处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且通过CBZ、Benomyl和Cu-8或DDAC等分别复配,能有效抑止各种变色菌生长[21]。
变色菌对藤材的侵染非常快,侵染后24 h 内便纵向渗透51 mm[22];未及时处理的藤材,高达20%的藤材会受到变色污染[14],进而导致藤材机械强度降低,密度减小[23]。经微波和汽蒸软化处理的藤材色度学参数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24];此外,高温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小白藤(Calamusbalansaeanus)藤材的明度指数和黄蓝色品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红绿色品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5]。
袁哲[26]通过汽蒸和微波加热方式对云南省藤、版纳省藤和高地钩叶藤进行软化,并用传统烘箱和微波加热对藤材进行干燥试验,结果表明:藤材明度明显降低,色调角均为负值,饱和度下降,色差为18~30,汽蒸软化方式对藤材明度及色差的影响大于微波软化处理;藤材的干燥过程是明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但干燥处理对藤材表面明度的影响仍小于软化处理对藤材表面明度的影响;经干燥处理的3种藤材材色的饱和度增加,色调角改变,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红和偏蓝变化。在同一干燥介质、温度条件下,藤材色差随干燥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在同一干燥介质条件下,较高温度条件下完成干燥的藤材色差大于该藤种在低温条件下干燥完成后的色差;经干燥后的3种藤材色差均小于藤材软化前后色差值,干燥过程有助于减少材色差异,其中以微波干燥方式效果更为显著。
以上学者的研究,从变色藤材中分离出主要变色菌,利用多种药剂及其复配药剂,分别进行抑菌和防治试验,筛选出了对棕榈藤材的霉变和生物变色有优良抑制作用的藤材防霉防变色药剂,有效防止了棕榈藤材的霉变和生物变色。
1.3 藤材漂白
在气干或存储过程中藤材表面可能会受变色菌侵染,而降低藤材色度,质量较好的藤往往使用硫磺熏蒸漂白或用过氧化氢浸泡漂白,提高藤材光鲜度。
藤材利用前常采用化学漂白改善藤色,但藤材力学性能会受损,如漂白剂作用越强,漂白时间越长,藤色越好,但藤材强度降低越大[27]。探讨不同漂白处理对藤材的影响,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还原性漂白剂和NaClO对黄藤材的漂白作用差,以H2O2为漂白主剂,在适当工艺条件下能有效消除黄藤材的各种变色,使其恢复为均一的黄白色;漂白后的白度增量,光辐射材大于真菌变色材,真菌变色材大于素材,真菌变色的消除要比光辐射的消除困难;与未漂白材相似,经氙光照射后,漂白材亮度降低,红色调和黄色调增多,彩度增大,黄度增加,白度降低;以H2O2为漂白主剂开发出了优良的黄藤材漂白技术,不但能有效消除黄藤材的各种变色,使其漂白材颜色均一,色泽度好,而且还能赋予其漂白材优良的防光辐射性能[28-29]。
王正国[29]采用浓度低于6%的H2O2进行单叶省藤和黄藤漂白工艺研究,得到的最佳漂白工艺为:1)单叶省藤:H2O2浓度为5%,pH值为10,尿素浓度为0.6%,漂白助剂浓度为0.6%,漂白处理时间110 min,温度70 ℃;2)黄藤:H2O2浓度为4%,pH值为11,尿素浓度为0.6%,漂白助剂浓度为0.6%,漂白处理时间110 min,温度70 ℃。
因此,通过氙光辐照试验,筛选出了以H2O2为漂白主剂的漂白剂配方和处理工艺,有效消除藤材各种变色,漂白材白度达80以上,颜色均一,色泽良好,具有优良防光变色性能。
1.4 藤材染色
藤材染色通过染料、物理或化学染色等方式,使藤材具有一定坚牢色泽,增加藤制品的美观;而掌握染色的渗透、着色剂的选择和使用、染色工艺尤为重要。
藤材表面润湿性、渗透性影响着藤材染色好坏。砂磨处理可增加水对单叶省藤的润湿性[30]。单叶省藤的节间、节部渗透性均优于黄藤,二者的节间渗透性均稍高于各自的节部渗透性,说明藤节部对气体的纵向渗透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阻碍作用并不明显。利用水煮法、密封水煮法、微波水煮法、密封微波水煮法4种方法对藤材进行处理,对渗透性均有一定提高,但2种密封处理的方式对渗透性的提高优于非密封的方式,但效果不明显。酸性大红-GR在单叶省藤和黄藤中的纵向渗透深度最大。渗透大小依次为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且在单叶省藤中的渗透深度大于黄藤。在常压条件下,染液的浓度对渗透深度影响最明显。染液温度和渗透时间对渗透深度的提高影响较小。在压差条件下,染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通过180 cm长的试样,效果显著,因此压力差是决定染料在藤材中渗透的主导因素,其后依次为染料浓度、染液时间、染液温度[31]。
漂白藤用直接-活性染料染色时,添加助染剂、稳定剂和促染剂,可获得色泽好、外观丰满的出口编织工艺品原料;藤纤维的白度越高,染色得到的鲜艳度就越高[32]。
不同染料对藤材反应不同。藤材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和直接耐酸大红4BS染色的上染率较高;直接染料中的直接湖蓝5B和碱性染料上染率较差,表明酸性染料对藤材染色效果最佳[33]。王正国等[34]选用艳红X3B和嫩黄X6G两种活性染料对单叶省藤和黄藤藤材、藤皮染色,结果表明:活性染料对藤材可上染;藤皮经打磨、酸、碱处理均不能上染;活性染料上染率最佳的染色条件为:染液质量分数0.5%,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40 ℃;单叶省藤、毛白杨、红松和竹材的上染率差异不明显,黄藤上染率最低;同种藤染色,活性嫩黄X6G上染率优于活性艳红X3B;当热水抽出处理后,藤材上染率略有降低。
此外,选用活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对单叶省藤和黄藤藤材染色,结果表明:4类染料可对藤片上染;藤皮经打磨和酸、碱处理后,也不能使它们上染。各染料染色藤材最佳条件为:1)活性染料:质量分数为5.0 g/kg,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40 ℃;2)直接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质量分数为9.0 g/kg,直接湖蓝5B为7.0~9.0 g/kg,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40 ℃;3)碱性染料:碱性品红质量分数为9.0 g/kg,碱性嫩黄O为5.0 g/kg,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70 ℃;4)酸性染料:酸性大红GR质量分数为7.0 g/kg,酸性嫩黄2G为9.0 g/kg,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70 ℃。同类不同种染料间藤材上染率进行比较,酸性嫩黄2G>酸性大红GR;活性嫩黄X-6G>活性艳红X-3B;碱性品红>碱性嫩黄O;直接耐酸大红4B>直接湖蓝5B[26]。此外,酸性染料与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复配改性藤材的染色效果最好[35]。
1.5 藤材增强保韧改性
对一些藤种藤材进行改性,是提高藤材质量、增加使用价值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些藤材茎级较大,但材质较差,如大钩叶藤(Plectocomiaassamica)的材性较差,直接应用不能满足商业化利用的要求,需对其进行改性研究[37]。
刘杏娥等[38]对黄藤和单叶省藤改性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部分吸湿率升高之外,其他物理力学性质均有所改善,如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密度、体积干缩率、吸水体积膨胀率以及材质均匀度等。同样的,改性处理对藤材力学强度的增强效果是显著的。分别测定抗弯模量、抗弯强度、抗压模量和抗压强度,改性后的黄藤分别最多增加了84.4%、43.9%、84.7%和86.4%,而单叶省藤性能提高更明显,分别为90.5%、54.6%、69.2%和88.9%[39]。
而采用辐照处理、辐照剂量15 kGy,浸注量50%,三聚氰胺树脂进行黄藤优化改性,则藤材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基本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分别增加150.00%、151.16%、151.28%、127.48%、116.05%、140.90%和146.30%;而对单叶省藤采用辐照处理、辐照剂量15 kGy,浸注量50%,脲醛树脂改性处理,上述指标分别增加140.00%、138.46%、138.30%、112.76%、104.97%、108.97%和116.30%[40],性能改变是非常明显的,且该技术生产易控,设备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较低,可拓宽藤材使用范围,藤产品附加值提高较大。
对一些质量相对较低的藤材进行改性试验,获得的成效令人鼓舞。如经过120 ℃热处理后,钩叶藤密度略有增加;钩叶藤和高地钩叶藤抗胀(缩)率分别为11.94%和1.98%,阻湿率分别为4.80%和5.50%,此外高地钩叶藤的抗吸水率为1.80%。而经最佳工艺改性处理后,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和基本密度钩叶藤分别增加了9.71%、9.03%和11.70%,高地钩叶藤分别增加了23.57%、22.11%和18.18%;钩叶藤的抗胀(缩)率为5.40%,钩叶藤和高地钩叶藤抗吸水率分别为13.25%和34.16%[41]。又如,采用浸注试剂、浸注量、增韧剂量、加热时间4个因素对大钩叶藤、钩叶藤进行改性,结果表明,与大钩叶藤素材相比,分别浸注脲醛树脂、脲醛树脂和聚乙烯醇后,其抗弯强度分别增加34.1%和12.7%;而高地钩叶藤素材在浸注脲醛树脂后,其抗弯强度增加2.5%。添加聚乙烯醇后,大钩叶藤、高地钩叶藤脲醛树脂改性材柔量分别增加6.00%和1.93%。获得大钩叶藤最佳改性处理工艺为:以脲醛树脂+聚乙烯醇为改性试剂,浸注量为30%,聚乙烯醇添加量为0.10%,在120 ℃下干燥1.5 h;高地钩叶藤最佳改性处理工艺为:以脲醛树脂为改性试剂,浸注量为50%,在120 ℃下干燥0.5 h。恰当的改性处理不仅能提高棕榈藤材的抗弯强度,也能提高改性材的柔韧性[42]。
1.6 藤复合材料
该方面工作开展相对较少,目前试验开展了轻质高强藤帘/杨木复合材料。
藤芯重组材料显示出较高的强重比,在藤芯重组材料中引入杨木单板,可使各种藤/木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将杨木配置在藤芯重组材料的表层,对提高力学性能最有利[43]。该试验获得2类工艺参数:1)藤芯重组材较佳的工艺参数为:热压温度135 ℃,时间2 min,酚醛树脂施胶量120 g/m2,压缩率10%;2)藤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为:热压温度135 ℃,时间2 min,压力5 MPa,酚醛树脂施胶量240 g/m2,压缩率10%。
1.7 藤材其他应用
此外,藤材也应用于许多方面。如藤编的灯具具有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和光影美等艺术特征,深受人们的青睐[44]。藤与其他绿色材料成为包装设计的新宠,在包装设计中藤材的运用得到大力提倡[45]。藤材料具有较高的弯曲韧性及弹性,对藤材料进行弯曲造型可制作各种不同的装饰构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装饰价值[46]。尹永恒等[47]展示创意藤木系列钟表设计案例,阐述现代创意钟表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藤材抽象雕塑式家具就是具有抽象雕塑外观的家具作品,不但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优美的艺术化的外观[48]。
总之,棕榈藤工艺特性优良,具备较高的拉伸、压缩强度、良好的弹性、柔软性并且硬度适中,加之热传导性能差,冬暖夏凉,透气性强、质感自然、舒适别致因而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功能,能够满足室内装饰材料的要求,是开发室内装饰性能的理想原材料[49-51]。藤材表皮纹理自然美观,色彩温雅沉稳,质地均匀,总体上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淳朴感受;去鞘藤茎(藤条)是藤加工利用的主体材料,其表皮乳白色,柔韧,抗拉强度大,是编织和制作家具的优良材料,同时也可用来制作索具、编制农用器具以及支撑架等。藤茎的利用方式可以是原藤整体的利用,也可以将其加工成藤蔑或藤丝,用于编织和捆扣,如席子、席枕、帽子、篮子等。藤茎可以分成藤皮和藤芯来利用,其中藤皮的利用价值最高[52]。藤家具和藤木办公家具具有独特的特点[53-57]。藤制骨植入体产品已接近临床试验[58]。
藤笋(藤茎嫩梢)在国内外均是传统食用而新型发展的蔬菜产品。西双版纳哈尼族、瑶族等民族历来有食用藤笋的传统。如云南省藤、版纳省藤、勐腊鞭藤(Calamusflagellumvar.karinensis)等的藤尖,当地人有2种加工方式:一是像吃苦笋(Indosas spp.)一样,将笋尖(连叶鞘)放在火塘中烤熟后蘸盐巴、辣椒吃;另一种是将笋尖与米舂碎煮汤吃,风味独特,哈尼族称为“anueqiemei”,是一种传统食品[59-60]。德宏景颇族等也采集钩叶藤、高地钩叶藤等种类的藤笋食用。
黄藤笋在华南很早就被原产地居民所食用。对黄藤笋的研究较多。早在1991年,许煌灿等[61]分析了黄藤和单叶省藤的营养成分。近年来,赵霞等[62]分析评价了黄藤笋的营养成分,并与其他几类蔬菜进行了比较,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黄藤笋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为75.23,营养价值优于韭菜(69.80)、菠菜(66.77)和苋菜(61.88)等常见蔬菜。并进一步试验获得:低温能明显抑制黄藤笋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维持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延缓黄藤笋采后褐变及衰老进程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贮藏保鲜方法。但在3 ℃和7 ℃条件下,黄藤笋易发生冷害,因此11 ℃为黄藤笋较佳的贮藏温度[63-66]。
此外,更多的研究关注于各种黄藤笋系列产品的研发工艺,如黄藤笋大豆酱工艺、黄藤笋罐头工艺、黄藤笋脯工艺[67-69],以及鲜切黄藤笋保鲜技术及生理生化变化因素等[70-72],特别研究了黄藤笋保鲜效果、不同包装和抗氧化活性等方面[73-76]。黄世能等[77]完成了“食用棕榈藤栽培及藤笋保鲜技术规程”,该标准规定了食用棕榈藤种黄藤和苦藤(Calamusviminalis)的苗木培育、栽植、抚育与更新、鼠害防治、采收和藤笋保鲜等技术要求。
藤果的利用主要是食用、药用、工艺品制作和观赏等方面。
传统上,藤果在民族地区作为水果食用,酸甜可口,德宏、版纳的市场有出售[78],在云南腾冲也作为果品生产,投向超市。民间更多的是作为做蘸水的酸料,其味与柠檬近似。如云南省藤、小省藤、版纳省藤等果实有一层带酸味的果肉,版纳少数民族当作野果食用,一般是蘸盐巴和辣椒吃[59-60]。
黄藤属的某些种类果实能分泌出红褐色树脂,可作染料和中药“血竭”,如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龙血藤(Daemonoropsdraco)、产于马来西亚的双叶黄藤(D.didymophylla.)、小刺黄藤(D.micracantha)和短穗黄藤(D.brachystachys)等[1]。中国仅产黄藤一种,通过测定比较黄藤果实粉末组成成分与血竭部分相同,与龙血竭完全不同,黄藤果实粉末是否具有血竭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79]。
黄藤种子质地坚硬,种胚基生,胚乳以白色为主,间杂黑色纹理,整粒种子经过打磨后,表面有圆形空穴和黑点,因而得名“星月菩提子”,用星月菩提子串成的链子可供念佛之用或作为饰品配戴[80]。近年来,南巴省藤、高地省藤、勐捧省藤等也被商人收购作为制作佛珠的原料,价格水涨船高。
棕榈科(Arecaceae)是热带具有强烈标志性的自然大科,也是极其古老、多样性和不同步性都极显著、用途最广的一个自然科[81]。棕榈植物各色各型的果构成大型的果序,成为一绝。棕榈藤植物是在多棕榈观赏植物中应该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一族。不同的种类大小、颜色多样。如云南省藤果实成熟时橙红色;大藤(Calamuswailong)果实卵状椭圆形至椭圆形,草黄色;小省藤(C.gracilis)果实小,新鲜时橙红色;褐鞘省藤(C.guruba)果实椭圆形,排列紧密,鳞片褐色;勐腊鞭藤果实鳞片具深沟,淡黄色或草黄色;南巴省藤果实近球形或椭圆形,肉桂褐色,顶端暗色,颇具观赏价值[82]。
[1] 江泽慧, 王慷林. 中国棕榈藤[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2] 曹积微, 袁哲, 强明礼. 云南4种棕榈藤材弯曲性能比较[J]. 西部林业科学, 2016, 45(3): 132-136.
[3] 曹积微, 袁哲, 强明礼. 云南3种棕榈藤材材性分析及开发利用价值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 31(4): 265-268.
[4] 顾颜婷, 吴智慧, 张继雷. 藤家具用单叶省藤藤条顺纹抗拉性能比较[J]. 林业工程学报, 2015, 29(3): 100-103.
[5] 刘杏娥, 吕文华, 郑雅娴. 水分对棕榈藤材弯曲性能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41(6): 934-938.
[6] 吕文华, 刘杏娥. 黄藤材结构及应用特性[J]. 木材加工机械, 2012, 23(4): 6-10.
[7] 罗真付, 张雪峰, 陆步云, 等.棕榈藤力学性质及测试方法的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2(7): 108-110.
[8] 吕黄飞. 棕榈藤材环境学特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4.
[9] 吕黄飞, 徐斌, 刘杏娥, 等.棕榈藤材的温湿度调节性能评价[J]. 木材加工机械, 2014, 25(5): 36-38.
[10] 吕文华, 江泽慧, 吴玉章, 等.木、竹、藤材的变色防治[J]. 世界林业研究, 2006, 19(4): 38-44.
[11] Norani A, Tho Y P, Hong L T, et al. Pests and diseases of rattans and rattan products in Peninsular Malaysia.[C]// Proceedings of the rattan seminar. Kepong:The Rattan Information Centre,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1985:131-135.
[12] Roldan E F. Hyphal penetration of the staining fungusCeratostomellasp. in ratta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ontrolling stain[J]. Philippines Journal of Science, 1958, 87(1): 37-43.
[13] Mendoza E M. Staining can be prevented in the rattan pole industry[J]. Philippine Lumberman, 1960(10): 16-17, 34.
[14] Cortes R T. Air seasoning of commercial rattan[J]. Philippine Journal of Forestry, 1939, 2 (4): 329-330.
[15] 郑雅娴, 吕文华.黄藤材主要变色菌的分离和鉴定[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5): 219-223.
[16] 郑雅娴, 吕文华. 黄藤材主要变色菌的生物学特性[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6, 36(2): 236-239.
[17] 邢嘉琪. 我国藤材主导霉菌的分离及其室内抑制试验[J]. 木材工业, 2005, 19(5): 23-24.
[18] 吴玉章, 周宇. 3种棕榈藤藤材变色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41(5): 211-213.
[19] 吴玉章, 周宇. 3种棕榈藤藤材防变色的研究[J]. 林业科学,2006, 42(3): 116-120.
[20] 吕文华, 刘杏娥, 刘君良. 黄藤材的真菌变色[J]. 林业科学, 2011, 47(8): 196-200.
[21] 吕文华. 黄藤材变色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22] Liese W.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in ratt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in Asia[J]. Unasylva, 2001, 52 (205): 46-51.
[23] Casin R F. Study on the proper utilization of rattan poles specifically on their drying and other related properties: progress report[J]. PCARR Los Banos, 1975(13): 60.
[24] 曹积微, 袁哲, 强明礼. 微波和汽蒸加热软化棕榈藤材抗弯性能及材色的比较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 36(4): 158-162.
[25] 江馥杉, 武恒, 王传贵. 高温热处理对小白藤材色和视觉心理量的影响[J].林业工程学报, 2017, 2(1): 25-29.
[26] 袁哲, 曹积微, 强明礼. 热软化及干燥处理对棕榈藤材色的影响[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6, 36(6): 158-163.
[27] Menon K D, Dransfield J. Rattan: a report of a workshop held in Singapore, 4-6 June 1979[M]. Ottawa, Canada: IDRC, 1980.
[28] 吕文华, 江泽慧, 任海青.黄藤材漂白[C]//第一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29] 王正国. 省藤和黄藤材的漂白和染色技术研究[D]. 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30] 王艳波.人工林单叶省藤材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6.
[31] 徐超. 两种棕榈藤的渗透性及其与染料的关系[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9.
[32] 黄知清, 莫冬次, 李庆春, 等. 出口编织工艺品原料藤纤维染色工艺的研究[J]. 广西化纤通讯, 2002(2): 4-7.
[33] 王正国, 王朝晖, 段新芳, 等. 活性染料在藤材染色中上染率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3): 78-82.
[34] 王正国, 王朝晖, 段新芳, 等. 4类染料对棕榈藤藤材上染率的研究[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2): 293-298.
[35] 郑雅娴, 吕文华, 许茂松. 钩叶藤材的增强-染色复合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0(2): 155-159.
[36] 王传贵, 裴韵文, 张双燕, 等. 不同染料对棕榈藤材的影响及机理分析[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4, 34(4): 121-125.
[37] 尚莉莉, 刘杏娥, 吕黄飞, 等. 大钩叶藤与玛瑙省藤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对比[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 42(12): 123-125.
[38] 刘杏娥, 徐鑫, 汪佑宏, 等. 改性处理对黄藤及单叶省藤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9(1): 61-66.
[39] 徐鑫. 不同改性方式对藤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9.
[40] 徐鑫, 刘杏娥, 汪佑宏, 等. 黄藤和单叶省藤改性处理工艺综合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3): 93-98.
[41] 杨淑敏, 李担, 张菲菲, 等. 脲醛及热处理对钩叶藤、高地钩叶藤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43(2): 215-219.
[42] 张菲菲, 李担, 汪佑宏, 等. 改性脲醛对钩叶藤类藤材弯曲性能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43(6): 899-903.
[43] 杨丽森, 吴玉章. 藤/木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力学性能[J]. 木材工业, 2010, 24(2): 46-48.
[44] 庞鲜. 藤材在灯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艺术科技, 2013(2): 136-137.
[45] 彭建祥. 藤材料包装应用探析[J]. 上海包装, 2013(6): 24-27.
[46] 隋睿正. 探讨室内设计中藤装饰材料的应用[J]. 艺术评论, 2016(2): 183-185.
[47] 尹永恒, 康淼, 王立端. 还原自然:创意藤木系列钟表设计[J]. 生态经济, 2016, 32(10): 224-227.
[48] 袁哲, 叶喜, 武陆峰. 藤材在抽象雕塑式家具设计中的运用[J]. 林产工业, 2013, 40(4): 43-46.
[49] 赵德达. 藤材及其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5.
[50] 赵德达, 刘杏娥, 杨淑敏, 等. 藤艺家具编结工艺与装饰纹样的应用[J]. 林产工业, 2015, 42(10): 40-43.
[51] 赵德达, 于伸. 藤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美感运用[J]. 山西建筑, 2015(1): 217-218.
[52] 杨丽森, 吴玉章. 棕榈藤材的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世界竹藤通讯, 2008, 6(3): 1-5.
[53] 强明礼. 云南藤家具的研究[D]. 昆明: 西南林学院, 2003.
[54] 袁哲. 藤家具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6.
[55] 顾颜婷. 藤家具质量评定及检验方法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56] 单海斌. 藤木办公家具造型及加工工艺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57] 单海斌, 刘杏娥, 武恒, 等. 浅析藤木办公家具的优越性[J]. 林产工业, 2013, 40(3): 7-10.
[58] 编辑部. 藤制骨植入体产品接近临床试验[J]. 世界竹藤通讯, 2016, 14(1): 47-48.
[59] 陈三阳, 裴盛基, 许建初. 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传统管理与利用棕榈藤资源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93, 15(3): 285-290.
[60] 陈三阳, 裴盛基, 许建初. 西双版纳藤类资源的民族植物学研究[C]//许再富.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二).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3: 75-85.
[61] 许煌灿, 周再知, 尹光天. 藤茎嫩梢的营养成分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4): 459-462.
[62] 赵霞, 黄世能, 冼光勇. 森林蔬菜黄藤笋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 经济林研究, 2007, 25(1): 46-48.
[63] 赵霞, 郑谊, 黄雪梅, 等. 低温贮藏对黄藤笋3种酶活性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 35(9): 198-200.
[64] 郑谊. 黄藤笋低温贮藏保鲜的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08.
[65] 郑谊, 赵霞, 黄雪梅, 等. 低温贮藏对黄藤笋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8): 150-153.
[66] 黄世能, 郑谊, 黄雪梅, 等. 低温贮藏对黄藤笋品质的影响[J]. 世界竹藤通讯, 2013, 11(4): 7-11.
[67] 刘晓蓉, 林晓玲, 江嘉玲. 黄藤笋大豆酱的工艺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2, 37(12): 84-87.
[68] 赵霞, 黄世能, 冼光勇, 等.黄藤笋罐头的加工工艺初探[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l0): 125.
[69] 刘晓蓉, 白伟芳. 乳酸菌发酵黄藤笋脯工艺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2, 37(1): 35-38.
[70] 张君君. 鲜切黄藤笋保鲜技术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0.
[71] 张君君, 黄世能, 赵霞, 等. 鲜切黄藤笋低温贮藏期问的生理变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l0): 126-128.
[72] 张君君, 黄雪梅, 黄世能, 等. 鲜切黄藤笋褐变与3个酶活性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l2): 96-98.
[73] 刘晓蓉, 谭才邓. 壳聚糖降解液对黄藤笋的保鲜效果[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 31(9): 209-212.
[74] 刘晓蓉. 气调包装对黄藤笋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的影响[J]. 食品与加工, 2011, 27(3): 108-110.
[75] 黄雪梅, 牛国才, 黄世能, 等.森林蔬菜黄藤鲜笋及植株不同器官的抗氧化活性[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11): 11-18.
[76] 黄世能, 黄雪梅, 牛国才, 等. 煮熟和干燥处理对黄藤笋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世界竹藤通讯, 2014, 12(3): 1-4.
[77]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用棕榈藤栽培及藤笋保鲜技术规程: DB44/T1531-2015 [S]. 2015.
[78] 王克, 王慷林, 彭超, 等. 德宏州野生果类植物的区系分析[J]. 西部林业科学, 2013, 24(增刊1): 1-6.
[79] 尹光天, 杨锦昌, 孙冰, 等. 黄藤果实血竭成分的提取和鉴别[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6): 74-76.
[80] 李荣生, 尹光天, 杨锦昌, 等. 黄藤果用林的经济价值评估[J]. 世界竹藤通讯, 2015, 13(4): 17-20.
[81] 吴征镒, 路安民, 汤彦承, 等. 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82] 王慷林. 中国观赏植物图鉴: 观赏棕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Rattan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Wang Kanglin1Liu Xing’e2Yang Shumin2Lv Wenhua3Tian Genlin2Liu Guanglu2Jiang Zehui2
(1 Southwest China Eco-development Academy,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2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Bamboo and Rattan, Beijing 100102, China;3 Research Institute of Wood Indu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Rattans, an important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technology and mean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rattans, such as the utilization of rattan’s cane, fruit and shoots. Its utilization showed the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rattans resources.
ratta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ospect, cane, shoot, fruit.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5BAD04B0203)。
王慷林(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竹藤科学与技术、资源植物学、繁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E-mail: bambratt@163.com。
江泽慧(1939-),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木材科学与技术。E-mail: liuxinge@icbr.ac.cn。
10.13640/j.cnki.wbr.2017.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