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蕴
7月7-8日,G20领导人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此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G20、全球治理与中国发展”研讨会暨G20研究系列成果发布会已在京举行,多位专家围绕“杭州到汉堡:G20与中国发展”与“全球治理与中国智库作用”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积极思考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发挥好G20“思想库”的作用。
专家认为,应让G20成为全球风险防范的“减震器”、全球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总枢纽”。同时,在此轮世界体系重构过程中,G20需要建立“全球主义意识”,克服狭隘的“国家利益”或者“自己第一”,努力扭转“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的负能量;而且,需要进一步重视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失衡。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理事、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联席理事长刘元春认为,这些年黑天鹅事件频发,一个标志是精英阶层的失误,第二个标志是社会的失序。首先,当前处于世界经济周期和超级霸权周期转换时代,势必出现治理体系的大调整和上层建筑的重构,但新的治理体系不可能在两大周期之间的连接带出现。原因是尚未形成新的生产范式、技术范式以及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其次,在此轮世界体系重构过程中,全球技术、人口红利、收入分配等均进入衰退期,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长期停滞理论”的反思。原来的分配体系是“两极分化”,现在实际情况是“中间塌陷”,传统精英阶层成为全球化的利益受损者,因此在全球化红利快速下降时,上一轮全球化所构建的以“多赢模式”为主题的治理体系也迅速崩溃;最后,世界目前进入到大周期转换的连结期,G20也发生了一些变异,在“美国优先”理念的主导下,自由可能被公平所取代;包容性增长可能被高规格的规则导向增长所取代,值得我们警惕。
前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提出了几点期许:第一,G20需要以“创新发展、协调包容”的精神,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增长。其中,创新驱动是核心,宏观政策协调是必要条件。第二,G20需要大国凝聚团结合作、共度时艰的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超越地缘政治的纠缠,选择和平合作,相向而行。“唯有合作是正确选项”。第三,G20需要建立“全球主义意识”,克服狭隘的“国家利益”或者“自己第一”,努力扭转“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的负能量。第四,G20需要进一步重视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失衡。重视发展问题,突出发展议程,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框架,制定促进发展,纠正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现象,应该继续成为G20峰会的主要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总结发言时指出:第一,让G20成为全球风险防范的“减震器”。全球经济的风险因素不断累积,需通过G20机制强化各国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经济病灶,继续深化系统性非银行金融机构识别与监管共识,增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合作,逐步实现可追溯性的监测功能,谨防异常资本流动。以协同联动的合作模式,打破全球各国发展失衡的难题。第二,让G20成为全球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可在G20机制下搭建世界创新体系,推动全球多方面经济治理合作。在实体经济创新当中实现全球创新研发能力以及从产品到市场之间相互转化能力的全球合作。加强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产品销售市场和各种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第三,让G20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总枢纽”。在G20机制下,完全可以推进与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对接,将“一带一路”议题纳入G20的合作范畴,在全球范围内为G20进程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和强劲动力,使G20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中枢”。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王文教授主持发布了2万余字的《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2017年G20研究报告》以及相关G20成果。此报告是集人民大学近年来在G20智库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并结合2017年全球治理出现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在整个研究团队的全力支持下完成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由G20的转折之年与潜在风险、2017年G20汉堡峰会的风险前瞻与政策建议、G20升级的中国元素、G20的未来之路等四大部分组成,全面阐述了作为国际经济合作首要论坛的G20能否在后杭州峰会时代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向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方向发展,“中国印记”能否持续对G20和全球治理有深远影响,并对G20未来发展之路提出了智库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报告首先指出2017年是G20的转折之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整体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年;从危机应对到长期治理的加速转型之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之年;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面临“失序”和“碎片化”加剧之年;G20主题议题在延承性和聚焦度上面临多元化的反思之年。
报告围绕2017年G20汉堡峰会的风险前瞻与政策建议指出,汉堡峰会“塑造联动世界”的主题部分延续了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关于联动发展、包容增长等方面的精神。但也有很多值得中方密切关注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汉堡峰会核心议题的可持续性和聚焦度与中方期待存在落差。比如,杭州峰会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创新行动等计划,但在汉堡峰会相关议题中并未对创新及新工业革命有过多篇幅;杭州峰会“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尤其重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议题,在汉堡峰会之前的关注度明显被东道国更关切的难民问题、反恐融资、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等议题盖过。第二,汉堡峰会的会议架构难以维持杭州峰会的延续性和多元化的协同,除了延续常规G20 领导人峰会、协调人渠道、财金渠道外,相关的专业部长会议、工作组会议、配套活动等在汉堡峰会筹备过程中也有了不少变化和调整。第三,汉堡峰会成果预期恐难以超越杭州峰会。
为此,报告也预测了G20汉堡峰会将面临的几种可能性:第一,峰会议题成果“被平庸”。第二,多边协调治理“被稀释”。第三,次级对话与全球机制“被交叉”。第四,意外事件可能“被焦点”。
在谈及“中国价值”和“中国经验”时,报告建议G20采用中国的“五年规划”方案。因中国的“五年规划”是当今世界上坚持时间最长的增长战略,共实施了60年。中国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地以“五年规划”持续谋发展。
同时,报告还着重提及了“一带一路”与G20的关系。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在理念和目标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带一路”主张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与G20 致力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努力异曲同工。因此,G20是统筹“一带一路”的最佳组织机构。
最后,报告在政策建议部分提出:第一,放平预期,全力团结东道国德国,立足长远利益和大局意识。作为前任国,需要放平预期,要对成果文件有所取舍,如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包容性增长等要始终坚持并嵌入到未来G20 的议程中去,而对于应对局部地区、时效性强的议题可选择相对淡化。第二,调整对美政策的风险系统性防范,主动塑造特朗普的全球认识。长期来看,中美之间将继续维持斗而不破的关系,博弈与合作并存。我们有必要让特朗普在“干中学”并适应与中国的开放式合作,主动塑造其对全球认识,增加主动性的风险系统防范。第三,深化与德国及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争取更多中欧共识。中欧关系发展的高水平和成熟度有助于各自发展战略对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第四,发挥“中国+”机制的合作务实性,团结最大范围内的国际多数。中国可以在局部领域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对话,发挥“中国+”机制, 如“中國+ 金砖”,“中国+ 欧盟”,主动性的寻求合作共赢,引领全球治理新格局。第五,借机推广全球治理中国版的发展经验,创新全球公共品改善治理赤字。“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设立有效补充了全球治理公共品的不足,改善了全球治理赤字,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的领导力。第六,增强非政府力量化共识为行动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中国参与度。除了在政府层面官方外交外,也要在国际组织、工商界、青年、妇女、智库等层面发挥中国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参与度和协调力,让“中国价值”逐渐让全世界认可和接受。
财经界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