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代,来了

2017-08-16 04:07
中华儿女 2017年15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代表性神话

民间文学作为生活文化,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生命之源、活力之源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民间叙事诗、说唱文学、谚语等。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产物,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结晶,靠人们口头相传而生存,靠民间代代相传而传承发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教授所讲:“民间文学是民众宣讲故事、抒发情感、记忆过去、阐述观念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来自某些人,而是由生活本身提供的。”

民间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传承方式尤为单一,除口头讲述外,基本不借助任何其他辅助性的传承场景及展演道具。

一直以来,民间文学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在文化部门的长期努力下,相当一部分宝贵的民间文学得到有效保护。

进入21世纪以后,对民间文学的保护进入了新时代,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的话说就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时25年的中国民间文学的‘集成时代,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结束了,新的世纪伊始把民间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非遗时代。”

截至目前,共有155项民间文学入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四批国家级传承人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77人。

有人说,现今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的急剧变迁,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娱乐形式的日新月异,都给民间文学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巨大冲击,民间文学的传承空间越来越窄。人们劳动方式的改变,使其失去原有赖以生存的空间;传唱者的老龄化和去世,以及受众越来越少都造成民间文学流传内容越来越少。

然而,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高丙中对此类观点持有异议,“民间文学作为生活文化,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生命之源、活力之源。所以说,只看特定的作品、体裁,会提出消亡论,但如果你把新的作品、新的体裁考虑进去,那就不能说消亡,因为恰恰相反,这样看待的民间文学是与生活一样永葆活力的。”

高丙中说:“曾经在学科内的常识是,神话活跃于远古,到传说时代就萎缩了,而传说在童话时代就萎缩了。可是,神话还可以在当代以新的表现形式流行,传说也以新的形式借助新媒体流行。现代技术是民间文学的工具。我们为什么不用它?”

传承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这一点在文化界和学术界已成共识。对故事讲述人的保护应是民间文学保护的重中之重。刘锡诚表示,我们应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代表剧(节)目、仪式规程等全面的信息,有计划地开展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为后人留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基因。

毕竟,民间有大量的优秀故事讲述人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和确认,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年事已高,正如冯骥才所概括的:“每一分钟,都有一些文化及其遗产消失。它们失却得无聲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代表性神话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致敬经典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神话”再现
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开启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