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龙
2017年3月至5月,笔者在四川旅游学院开设《相声鉴赏与表演》选修课,共计32课时,每课时长40分钟,其中包含30课时教学,2课时考试。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学校10个学院,基本涵盖主要学院。人员共50名,男生26名,女生24名,性别比例较均衡;学历分布本科生48名,专科生2名;年级分布2015级学生8名,2016级学生42名;综合考评及格42名,不及格8名。
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课程准备、近三个月的教学考核以及与学生的沟通,笔者对高校开设相声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人对其却不甚了解,甚至有所不屑。近几年随着喜剧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作品的良莠不齐及个别相声演员不良的言行举止往往误导一些喜欢求新、追求时尚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还原相声本质,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新老相声以及与国外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进行细致的比较,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发现相声独特的魅力,领悟中国曲艺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声是一门综合的语言艺术,有传统的根基,又与时俱进,故能常演不衰。将相声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之下,让学生明白相声不仅仅是娱乐,通过相声还可以反观文化的发展,既窥视“小我”的七情六欲,也明鉴“大我”的民族精神。因此,设计了《相声鉴赏与表演》选修课,并且为学生推荐了参考书目,耐心辅导他们课外练习,并适当布置了相关作业。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声为出发点,从相声发展的历史、定义、表演、创作等方面全面展现相声的面貌,让学生对相声有一个较为系统、准确的认知。在赏析节目的选择上,着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色的相声,且尽可能地与中国传统辞赋、诗词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见附表)
二、教学方法
本套课程的设计基于以下的逻辑视角:
时间逻辑,用以讲解相声溯源部分。先从“逗”这一相声的主要艺术特征讲起,介绍历史上的“俳优”“参军戏”“滑稽戏”进而到现代相声。从“说”这一相声的基础手段出发,介绍“瞽目讲谈”“俗讲”“讲诨经”过渡到近代的隔壁戏口技表演再到相声。
因果逻辑,用以讲解相声的形式演变和捧逗关系。从撂地演出的需求引导出相声的“垫话”表演要求以及相声的本质语言风格。从捧逗哏产生的需求引导出二者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金字塔逻辑,用以讲解包袱创作原理。包袱原理不脱“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八个字,但是细分又有“修辞手段”“逻辑关系”“戏剧结构”三大手法。每个手法各有若干不同的包袱手段,如“一语双关”“判断歧义”“阴差阳错”等。通过金字塔的结构,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各种技巧方法。
逻辑顺序,用以讲解相声学习训练的步骤。分“熟悉作品”“撰写人物小传”“扬长避短”“排练融合”,每个阶段有若干不同的技巧和方法,给学生建立一套体系方法,每次学习排练作品时可以按照这个步骤进行。
根据课纲截取经典节目,通过节目鉴赏引导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群口相声特点时,赏析《扒马褂》《酒令》《金刚腿》《五官争功》等选段,让学生了解群口相声的特点、种类以及演员角色分工。在讲解相声表演技巧中的“铺垫契支”时,通过鉴赏侯宝林先生的《醉酒》和笔者的作品《牙尖男女》片段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效果。在讲解相声创作时,赏析《找舅舅》《一仆二主》等选段,让学生了解相声的创作结构手法。在讲解相声演员素养时,赏析《戏剧与方言》《买猴》等作品,让学生了解演员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的演出风格。
通过讲解,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声鉴赏、表演、创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建立逻辑体系,用这套体系剖析不同类型的相声。
三、考核方法
授课时,将全班50名学生分为6组,以小组记分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他们主动思考,增加课堂趣味性。每次课程结束,要求学生理清思路,针对主题撰写小论文。学生若有不明白的地方,笔者给予细致解答。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并通过自己思维的二次加工输出成论文,以达到消化理解的目的。
期末笔试试卷分为简答题和论述题两部分。简答题10道,考核学生对知识核心要点的把握。论述题为开放式问题,“论述一下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学习相声,应从哪些角度着手,怎样练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相声演员?合格的标准是什么?(不少于200字)”,考核学生对于相声的理解。
四、经验总结
1.大课堂的模式不利于技巧练习
本学期选修课为50人的大课。实践证明,在技巧训练时,由于人数较多,无法做到一一指导。由于课时有限,技巧练习的深度也不够,无法保證学生在上完课后能够熟练掌握相声的基本技巧。传统上,相声这门手艺一直是师带徒的传授模式,一对一的模式保障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训练的充足性,但也有传播的局限性。
2.大课堂的模式有助于理论学习
虽然人数多不利于技巧练习,但是通过分组竞争、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论学习,虽然不能完全实现很好表演相声的设计,但却让学生对相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启发,基本达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3.课程内容的经验总结
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经验,建议减少技巧演练(仅保留基本功训练即可),增加相声鉴赏、表演理论、创作理论和实践练习等课时,让学生能够全部参与进来,当堂完成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根据经验,相声选修课可分为两个档次四门选修课:初级档次开设“相声鉴赏、表演及创作概论”课程,让学生大体了解相声的整体面貌。中极档次开设三门课程,分别是“相声鉴赏”,针对性选取经典节目,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通过鉴赏印证相声理论内容;“相声表演技巧”,把表演技巧细分,课程细化,增加课堂演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相声表演技能;“相声创作技巧”,学习包袱技巧,创作手法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相声创作技能。
五、课程开发实践效果和意义分析
1.学生需求
大部分学生对于相声的理解,仅仅止步于网络上的“郭德纲”“岳云鹏”等等,对于相声历史、特点、表演、创作等都不甚了解。因此很多学生对于相声的认识非常片面,认为只要能逗乐大伙,什么样的包袱都可以用,这是完全错误的。可见开设相声选修课的確有其必要性。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声艺术,接受传统的相声美学熏陶,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对于未来走向社会就业创业也增加了竞争力。
2.社会需求
受某些明星影响,社会上对于相声的看法较为偏颇,甚至有人看不起相声。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相声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相声,进而为相声发声,也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陶冶了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3.师资队伍建设
在有条件的地区,以聘请一些有经验的相声老演员搭配高学历的年轻相声演员教学为佳。老先生演出水平较高,能够保证教学演练;年轻演员读书较多,能够及时总结。老少结合,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4.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总结
教学课件需要不断完善。在基本功训练、贯口等固定模式的课程中,可以编写教材,方便学生练习。根据学生的反馈,推荐相关的图书,在阅读中消化课堂知识,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着手该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学期的课程已结束,笔者正在积极准备新学期的教学课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只是一个开始。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教育工作者与曲艺工作者就深感曲艺高等教育的重要,在不同类型的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曲艺专业,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如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并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设立曲艺系;苏州评弹学校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探索培养曲艺专业的大专生;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曲艺本科生,北京城市学院2015年开始招收曲艺与社会文化类本科生;辽宁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聊城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考虑当地需求,也纷纷开设具有本地曲艺特色的大专或本科教学课程。应当说,这些院校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和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为形成规范的曲艺学科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四川旅游学院开设的《相声鉴赏与表演》选修课也算是一次小小的摸索,期盼中国曲协系列专业曲艺教材能够早日推出,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高校参与进来,让曲艺之花开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