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慧
雍和明认为,当今的国际金融形势,使大学必须要有“两个前”—前沿的意识,前瞻的意识。只有保持前沿的意识,才不会落后,只有保持前瞻的意识,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研究解决金融问题。“两个国”—国家高度,国际视野。金融问题不是一个区域问题,而是一个全球问题。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同策划组织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大学校长访谈”活动中,广东金融学院校长雍和明表示。
N-南风窗Y-雍和明
N:中国的大学除了北京的一些大学之外,绝大多数大学都会强调服务地方,广东金融学院强调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现在广东面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一些资金在“脱实向虚”。贵校偏重金融,那么会如何服务于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呢?
Y: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不单单在广东,其实在全国都存在这一问题。我们作为省内唯一的金融院校,广东省应用型高校试点院校,简单来讲,就是撸起袖子,打好“三张牌”为地方需求做好人才供给的源动力。
打好“改革”牌,通过校内机制体制的三大改革,激发我校服务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创新活力。打好“平台”牌,通过完善校内四大平台,提升我校服务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创新质量。打好“计划”牌。整合资源,建立专门机构,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统筹推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和知识产权转化。
N: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金融专业、金融工具的创新,会发挥什么作用呢?
Y:毋庸置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在于以传统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驱动发展,转变为以技术要素驱动,进而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效率跃升。那么,技术创新又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还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大量金融中介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些机构包括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用评级公司、金融信息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金融人才培训机构、保险中介等。只有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集聚,才能有效解决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与此同时,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需求,金融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模式等等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金融服务也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的支持。当这需求缺口敞开的时候,就会倒逼高校的金融专业加快人才供给,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构建学校与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提升我校服务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人才供给质量。
N:国际化是金融业的最显著特征,今天,资金全球流动的趋势更是越演越烈。那么,贵校在国际化方面的规划和部署是怎么样的?
Y:我常说当今世界,任何金融问题,无论是区域的还是行业的,都有可能演变为国际性问题,这就注定了金融教育必须具有横跨“两国”的眼界,即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把握大势,难以驾驭大局,难以成就大才。?还要有两个“前”,前沿的意识,前瞻的意识。只有保持前沿的意识,才不会落后,只有保持前瞻的意识,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研究解决金融问题。金融问题不是一个区域问题,而是一个全球问题。那么在金融大省广东,唯一一所具有“央行基因”的金融“牛校”,我们一直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校、校政和校企合作。
2009年以来,学校采取2+2、3+1、3+2等形式与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英国西英国格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2013年,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共同开展高端金融人才培养、高端金融研究、高端智库建设;2015年,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国际金融高峰论坛、开展重大金融课题研究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实施全面合作。
特别在中外联合培养“2+2”学分互认国际班项目,是我校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十多所知名大学(以下简称“合作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采取“2+2”模式,以互认学习过程、互认课程、互认学分、互授学位方式,共同举办中外校际联合培养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2+2”双学位国际班,旨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兼具海外教育背景和本土文化的金融、会计、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高级专门管理人才。
我认为国际教育应该是双向流动的,要有人“走出去”,也要有人“走进来”。目前我校留学生已经覆盖非洲、中亚、南亚等地区的8个国家,实现了国际教育的“双向驱动”。未来仍将继续推进“走出去”和“迎进来”战略,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通过这些布局,全面实施金融教育国际化战略,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打造广金高端国际化大金融学科团队和平台。
N: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的经济,互联网金融业在迈入大发展时期。广东金融学院在这个时候准备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是基于怎么的考虑?在学科建设上,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Y:你说得很对,无论是“互联网金融”、“电子金融”或“共享金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都会基于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路径上来考虑和规划。简单来讲,就是主要在六个方面来下功夫:一是以实施“完全学分制”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多样化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加强模块化、工具类金融课程体系建设;三是积极参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搭建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四是主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求,探索多元化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五是探索校企校际共育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新路径,力争实现金融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六是启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拓展计划”等计划项目,中外协同培養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同样将紧密对接金融产业链,重点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使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有机衔接,互联网金融当然也包含在内。简要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导向”;一是以“大金融”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我校本科专业结构;二是以服务地方重大发展需求与支撑重点专业建设为导向,重点打造应用型学科;三是以发挥行业、企业指导作用为导向,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制度。
N:广州“十三五”规划提出,广州要建设三大战略枢纽,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又是重中之重,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的创新和金融人才的支持,广东金融学院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广州的发展提供支持?
Y: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很赞同你说的科技创新需要金融创新和金融人才支持这个观点。我校是广州市唯一的金融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单位(广州区域金融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广州市金融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前期规划研究课题的主要参与撰写单位等,与此同时,我校提交的关于《关于加快广州航运航空金融发展的建议》报告、《广州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及相关对策建设》报告、《拓展广州市经济增长极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报告均的到广州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批示,相关建议被采纳;我们的金融学教授还纳入了广州市金融高级管理人才;我们的毕业生超过80%进入金融行业,其中90%把广州市作为首选就业地等等,这样的数据还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我常说一个强势学科背后往往都连接着一个广阔的产业市场,广州的金融产业与广金的金融学科发展其实是相互促进的。我想在“十三五”时期,以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持续强化我校的区位优势、平台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