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齐亚
人生由无数个选择组成,千千万万个选择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人生走向。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艾玛·沃森作为其中第一号的女演员,不但演绎了赫敏的成长和哈利·波特等小伙伴的友谊,最重要的是,她让自己也活成了一个真正的“赫敏”。
每一个《哈利·波特》粉丝都记得,每一部电影中,赫敏都会对马尔福那些嘲笑女生的刻薄话、罗恩的轻视、斯内普教授的冷嘲热讽,进行聪明的反击,用她的才学和智慧,无数次证明自己,甚至多次拯救了哈利·波特和霍克沃茨。
艾玛·沃森,就是沿着赫敏的路,一路走来,成了每个女生都想成为的女神。
早上几点起床,早餐吃什么,学什么专业,去哪个城市生活,做什么样的工作,找什么样的男友,什么时候买房子,拍什么样的照片,对一个话题有什么样的看法,都是一个人的选择。你的选择,影响着你的一生。
最为人称道的选择——男人
或许所有人都有一种心理,看过一部很喜欢的电影,就想约会电影中的女主角,不仅普通人有,王室精英也有这种想法,所以,此前有英国媒体爆料说,哈里王子在追求艾玛·沃森。
让我们想象一下,沃森来自离婚家庭,父亲带着她一度经济困难,如果她借着“赫敏”的光环,与哈里王子成功约会,携手走进婚姻殿堂,那么,出身平民的她,无异于就将成为第二个黛安娜王妃——平民灰姑娘嫁入王室。
然而,沃森竟然对“英国王妃”这个皇冠并不感兴趣,完全没有被“英国王子追求我”这种事的虚荣击昏,而是理性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在个人推特上发文说:想成为公主,并不一定要嫁给王子。
在沃森的心中,王妃,就是王子的从属,因为王子才被人瞩目,所以,她要成为公主。众人关注她,也是因为她本人的魅力,而不是丈夫或男友。
这是她第一次向世人证明她选择男人的品位,但不是最后一次。最近有消息称,艾玛·沃森正在低调约会的人,不是什么房地产大亨,也不是片场里打得火热的演员圈内人,而是一位科技新贵威廉·奈特。这位科技新贵有点扎克伯格和乔布斯的风格,即便是面对狗仔队的镜头,也是穿着简单的衣装。显然,沃森看中的,是他的头脑。他比沃森大了整整10岁,是电脑科技企业者,两人都是常春藤毕业。
她选男人的点:良好的教育、独立的事业、成熟的人生经验。相比那些在演艺圈内寻找伴侣的女演员来说,她的想法更为特别,她想要不同的人生。
最坚定的选择——教育
在《哈利·波特》的电影中,赫敏是个学霸,她是哈利·波特三个小伙伴中,成绩最好的人。而现实中的艾玛·沃森,也是如此。
她对教育的重视,首先来自于家庭。父母离婚后,她与父亲一起生活,但是因为生活拮据,连上好学校的钱都紧张,但是父亲毅然支持女儿艾玛读完了名校。良好的教育,训练了沃森的理性思维,练就了她的人生观,这也是她在许多事情上,都能够做出遵从自己内心选择、并相信自己选择的原因。
她很感激父亲,她说:“我在那所学校的每一天都很努力,想让他为我感到骄傲。”
如此悲情的成长史,并没有把艾玛·沃森培养成悲情的女孩,而是一个敢作敢为、敢于发声的女神。
她是个有名的“爱书狂”,对她来说,阅读是丰富自己、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作为一个爱书人,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会在伦敦地铁发起“丢书漂流”的活动,她希望与大家真心分享自己的阅读乐趣,这是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才有的选择。
作为“赫敏”,她已经有了令无数人羡慕的演员经历和金钱,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在片场和学校间奔波,争取每个科目都要拿到A。
她以全A的成绩进入了名牌大学布朗大学,之后又从布朗大学转入了牛津大学,延续她的名校之路。
她可以不必这么辛苦,不必兼顾演艺和学业,因为她已经拥有了很多演员都无法拥有的名气和金钱,但是她说:“我要自己选择我的人生。”
选择自己的生活——绝不追随
当许多女明星都在红毯上竞相晒出自己的衣服和包时,艾玛·沃森对媒体平静地说:“我觉得我穿简单的衣服最好看。”而且说这句话时,她自信十足,她相信魅力是来源于智慧的,并不是华服。
阅读让她保持丰富、自信、平静的内心,运动也让她有更积极、健康的人生心态。她喜爱运动,是一位通过认证的瑜伽和冥想导师,还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和曲棍球队。
沃森女神最为粉丝们推崇的,就是她坚持对社会活动的介入。她的介入并不只是简单地参加和发言,而是在其中的一言一行,每一篇讲话,都闪现着她自己的个人思考,都有着相当的深度。
比如2014年9月20日,艾玛·沃森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HeForShe运动发布会发表10分钟讲话:倡导女性女权能解放。她开篇就说:“有人觉得,女权即意味着‘憎恨男人,这个观念必须被改变,女权的意思是男人和女人拥有同样的权利和机會。”她公开地对激进的女权主义宣战了。
因为她发觉女权主义变成了令人厌恶的称号。女人们不想被贴上这个标签。很显然,它被赋予了太过强大、激进、孤立、反男人,甚至没有吸引力等含义。
所以,她得出一个结论:女权主义这个词并不重要,这个理念才重要。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她的女权主义理念已经非常的清晰明确,不必执着于单词概念,而是要有正确的理念。那一年,她才24岁。
(岳金红荐自《世界华人周刊》)
责编: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