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泓
最近朋友圈又集中迎来了一波新热点。先是有人学着节目里念叨“我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来表达真爱,接着全国上下出现了无数个“糖糖”,总是忙着像张震岳边上的工作人员一样帮大家先记下所有事。而现在,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又被“打call”刷屏了?而且估计还有一半是在问“打call究竟是啥意思?”
打call这个词其实来自于日本。最早出现在棒球场上,球迷们在每个球员出场的时候都会唱相应的应援歌给他们加油。后来这种应援行为也在偶像界被发扬光大了。
如果在视频网站上看过日本偶像的演唱会,你会发现,前排甚至全场的观众都会在偶像唱歌的间歇整齐地喊口号、挥应援棒。而这种被称为wota艺的应援方式也是打call的一部分。如果要认真地解释这个词,那就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制造热闹的气氛来表达对某人的支持和喜欢。比如去年的欧洲杯,冰岛队比赛结束后总会和看台观众互动喊上几嗓子,基本也能算。
在演唱会上、体育比赛里,能和自己的偶像互动绝对是一件开心到原地起飞的事情。如果遇上的还是像崛江由衣或者田村由香里这样互动超频繁的爱豆,粉丝甚至能在现场体会到一种“我和爱豆一起完成了一场演唱会”的感觉。而且,和现场几千上万的人一起为偶像打call,这就好像你追剧追番总喜欢开着弹幕一样—能一下子找到那么多和你兴趣甚至举止都相同的人,难道还不算幸福吗?
这么看来,打call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社交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可以让观众也参与到歌曲的表演之中,还能让粉丝迅速而有效地将自己与在场的其他观众联系起来,从而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兴奋感。话说回来,如果你真的在演唱会上因为打call而放下手机的话,那打call好像就有点演唱会界的小龙虾的意思了—都是让自己没时间玩儿手机从而提高了吃饭(看演唱会)的效率。
就像“吐槽”“宅”这些日语进入中国之后意义被泛化一样,随着说打call的人越来越多,它的意义也慢慢地扩展。比如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路上小心早点回家,在微博上就会被赠一句“日常给自己打call”。是的,除了跟偶像互动制造气氛,现在这个词还多了一层支持、响应的意思。如果你正处于一年一次一次一年的减肥周期当中,那你肯定希望身边的同事朋友能和你一起为减肥打call。但实际情况是,只要你一开始减肥,身边就必然会立刻出现一个为吃肉打call的朋友。最后你们俩肯定在ta的英明领导下,走进了“这个好好吃,哈哈哈,那个也好好吃”的肥胖新高度。
上述教训告诉我们,组团打call千万要找对人,还要注意场合。否则结果可能是你尽情表达了喜爱之情,路人们却留下满满的坏印象。比如微博上经常会撞见因路人抱怨某爱豆的粉丝看电影全程吵闹,结果其他爱豆的粉丝闻讯赶紧来道歉的事故现场。
什么?不饭爱豆不担心有这样的烦恼?莫急,看过下面这些例子兴许你就会发现,不知道打call是什么的你,可能平日里也没少打call哦。
那些专业的打call
“大家跟我一起唱”
怎么样才能(巧妙地)在演唱会上掩盖自己嗓音不复当年的事实?“跟我一起唱好吗?”某个因为翻唱了张学友的一首经典歌曲而爆红的乐队,在亚洲捞金十几二十年以后终于发现自己好像唱不到以前的水平,结果就在演唱会上利用这句话巧妙地把话筒往天一指。当然,忠实的歌迷们还是会激动地为偶像们打call,但实际上……所以说,打call用得好,歌神哪会老?
人浪
“比赛来到第89分钟,比分依旧是0:0。”场面沉闷的足球比赛通常可以锻炼人的睡觉本领—哪怕是在38摄氏度的球场里干蒸。但无聊的球迷们通常还有另外一个打call的选择—造人浪。就像每年夏天国外球队来中国捞金的时候,看台上很多赠票球迷难免觉得无趣—那就造个人浪玩玩吧!既让球迷们能自high一會儿,也能让在场上散步的球员们再放松一下,简直一举两得。
所谓的“最美”
“世界上最美的工作,一人一岛,一年10万美元”这样的招聘广告你看过不少了吧。首先这些都是真的,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为了让你知道这些岛有多漂亮,而非真的想你去应聘。通常来说,这些附带极具迷惑性的卖家秀的高薪闲职会引来众多转发评论,而这些自发的打call行为就是各国旅游局想看到的。
乐视
感谢乐视,能让我们的吐槽生活持续多姿多彩。从前段时间“四万万债主欢聚北京齐讨薪”到后来“乐视员工:坚守只为看乐视能拖多久”,估计再发展下去就是“我们没有办法,乐视终身会员统统20元全部20元”。不知在这轮密集轰炸的热点过后,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乐视员工集体在朋友圈跟着老板泪流满面的景象,人家当年也可算是企业文化打call界的鼻祖了。
国货自救
常有人在社交网络里默默感叹,有些国货那么便宜好用,却寡人问津。比如某些十几元的护手霜好用程度和价格贵十几倍的相当。现在,它们也终于努力起来了。前一段时间百雀羚因为做了一次“一镜到底”的营销策划在朋友圈火了一把。看起来,如果质量够好的话,即便是local公司也是可以摆脱old-fashion的!
国足
“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进一个,进一个”—耳熟能详,极具画面感,对吧。
Tony老师们
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理发店或者房产中介的你,一定没少看到他们在马路上打call。看着他们跟着韩流劲曲跳舞唱歌给自己打气的有劲儿的样子,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平时他们会那么不遗余力地向你推荐他们的卡了。
那些野生的打call
军装照
《人民日报》的军装照策划的浏览次数已经超过8亿了,可怕。凭良心说,这次的H5小游戏质量挺高的,至少脸没有和军装长在一起,自动美颜效果也很良心。难怪朋友圈里不少人都“义务参军”,为中国解放军打call。做新闻的人终于把自己做成了新闻,《人民日报》赛高。
拍杯
作为中国最大的野生摄影师基地,微信朋友圈里的摄影大赛通常也分淡季旺季—其中一个显著的旺季就是每年冬天星巴克推出红杯的那一两个月。2016年星巴克推出的13款圣诞红杯的设计就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粉丝们的作品。那个努力拍出好看角度、发照片到社交网络上的你其实就是这场打call盛宴的一分子,值得尊敬。
刷销量
21世纪初入坑的二次元爱好者曾被灌输过一个出处已不太可考的知识点—买书要买3本,一本自用,一本“传教”,一本收藏。这样自己看完和借给别人的时候都不会心疼同时还能刷销量,算是一种平静的打call。
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打call方式经历了剧烈变革。为了给偶像打call,一个人买1000本书或者1000张专辑的粉丝大有人在。虽然也有人劝他们说“这次的专辑并不好听啊”,但得到的回复不是“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就是“拿销量冠军就好了,要啥自行车啊”—十足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俗话说“苹果毁一生,单反穷三代”,如今追星也离加入破产套餐不远了。
上课
上课当然算打call的一种啦。“上课”+“起立,老师好”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典型的一种互动。如果上课铃响了以后还有眼保健操,那么乖乖闭眼做操的你也算是在给广播背后那个叫你揉四白穴的阿姨打call。当然了,如果把下课的流程也当成打call就不一定对了—毕竟你能发现此时有一堆同学处在昏迷或半昏迷的状态,没有互动。
换头像
长得好看的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能用自拍做头像—换句话来说,也算是给自己打call。不过也有很多人到把头像换成自家猫主子的照片,营造出一打开微信就能感觉到有一种“人不吸猫猫自来”。如果你朋友圈或者微博的粉丝够多,把主子拍得好看了,说不定就成了下一个“回马用专忆小夹”这样的大V。
口头禅
不用多说,你肯定知道这几天最火的口头禅是什么。这当然算是一种打call,而且这种打call你还说过更多。像以前的“哎哟不错哦”和现在的“阿岳真的比我想的要严格”,搞得现在看个电视剧喜欢个明星,不学个口头禅都没法跟朋友说自己是忠粉(周杰伦在远处为此条点了一个赞)。
替情怀补票
8月2日早上的某个时段,404游戏《Pokémon GO》曾經短暂地在中国区开放。只不过当大家都发现这个迟到了一年的游戏居然可以玩了以后,它又不能玩儿了。即便在一年以后大家都发现这个游戏其实没什么可玩性,但冲着“口袋妖怪”这四个字也得去充个一100元金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打情怀call吧。
安利
你身边一定有一个行走的“大众点评”。他们掌握了公司周边几乎所有的消费信息—甚至详细到哪家外卖的满减最“猖狂”。然后慢慢地,你自己也成了口碑帝,免费为这些良心商家打call。
星座交流
想要在网上引战,除了地图炮恐怕就是星座黑了。黑天秤座的纠结,黑处女座的强迫症,还有黑射手、双子的花心。只要你在网上发一条星座黑,肯定很多“无辜受害者”上前给你打call—抱怨出门因为不知道穿哪双鞋而迟到的,抱怨谈恋爱因为太单纯而变成渣男收割机的……总之,用星座打call,真的很容易。
红包群
点完外卖你会把红包发给特定的人、丢到文件传输助手里还是专门有个“红包群”?通常在红包群里,大家讨论的话题不外乎哪家外卖好吃、哪家奶茶好喝。随后大家都会因为一个人说好吃(喝)而群起call之。不过这样的群里还容易出现“打假call”的现象—想起之前那个混入红包群的奶茶小哥了吗,实在是太有心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