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文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刘亚文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自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以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主导作用,表现为“以城统乡”特征,本质是对农村土地、水资源、空间等资源索取之上,产生大量失地农民,形成半城市化形态,加剧农村问题。本文从“以城统乡”转向解决“三农问题”角度,论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化。”在与城市资源互补的经济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在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农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陆续出台增加农业补贴、多予少取放活、取消农业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项措施。然而,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演化为“以城统乡”的局面,以城市建设与扩展的方式带动农村发展,本质上是建立在索取农村地区的土地、水、空间等多种资源基础之上的城市化。目前,我国处在城市化加速时期,需要“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发展一体化内涵需要转向“以农为主”,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的战略上。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催生出城市问题产生大城市病。大城市问题是城市首位化引起的大量人口过度集中。城市首位化指城市对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和资源的过度占有[1]。城市首位化忽略了农村发展,农村相对贫困,农业在全球化市场中破产,农民收入低,促使大量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涌进城市大量农民没有进城思想准备、就业培训、物质基础,最终成为城市化社会包袱,大量贫民窟产生[5]。这是拉美模式城市化,又称“虚假城市化”。可见,农村问题实质是城市问题根源。
(一)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发挥城市工业、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优势,加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城市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引向农村。发挥城市财力优势,增加城市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开发农村产业。引导城市工商企业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城市工商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扶贫开发。[6]
(二)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首先,增加对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次,向农民免费或补贴提供关键的农业技术和相关服务,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次,转变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方式,逐步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业保护资金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及时总结和完善粮食直接补贴试点的经验,形成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长效政策机制。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农村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适当下放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限,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扩大县级分行的放贷自主权。三是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农村新的信贷品种,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发挥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渠道的作用。[7]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我们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非“以城统乡”的城市蔓延发展。
(一)重视教育培训解决农民问题。通过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引导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加强培养优秀农村老师、提供优秀教学资源、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等,农村贫困地区应进行教育扶贫、实现北京等大城市优质资源在农村地区共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使得农村优秀人才直接进入城市。
(二)通过城乡资源互动发展现代化农业。城乡资源互补与流动。产业上,建立完整区域产业体系有利于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城市产业下游人才可以部分转移农村。生活上,农村为城市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需求,农村也同样获得城市的各类资源。城乡统筹规划应突出城乡各自的特色,以互相需求确定发展重点,建立城乡资源互补与流动。
(三)强化农村自主发展与特色农村空间营造。城市化地区以外农村应保存农村空间形态,因地制宜确定各类型发展方向与建设要求。以人口密度和农业发展水平作为指标,可以简单将其分为:①农业发展水平高且人口密度高地区;②农业发展水平低但人口密度高地区;③农业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双低地区。(见表1)
表1 各类农村发展方式(以人口密度和农业发展水平作为指标)
(四)构建城乡通开的空间发展框架
农村特色空间的保护。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的城乡统筹规划,将坚持城乡空间的分开,并且严格地保存、发展农村空间。城乡空间统筹的重点即转为城乡空间的资源整合、农村空间的发展、城乡资源的互补流动。保护农村特色空间,部分工业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应逐渐被纳入城市空间与城镇体系的建构之中。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效应。
[1]米文宝.西北地区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219.
[2]杨华.长三角主要沿海城市主体功能区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42.
[3]普荣,白海霞.金沙江中上游山地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6-21.
[4]袁锋,吴映梅,武友德,等.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产业结构整合与战略定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32-36.
[5]陈映.四川限制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及配套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32-136.
[6]贾若祥,候晓丽.我国限制开发区域的类型、特征、地位和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06(12):46-48.
[7]刘燕,王金亮,刘波.云南大包山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22-23.
[8]陶静,马海霞.新疆限制开发区产业问题研究[J].实事求是,2010(3):53-58.
[9]钟高峥.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域的空间功能区划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39-843.
刘亚文(1994.07-),女,汉族,陕西硕士,长安大学,农业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