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王兴田
日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经理、总建筑师
WANG Xingtian
General Manager, Chief Architect, Nikko Architectural · Shanghai Xingtian Architectural Design Firm
“在地”设计是建筑与所处区域的地缘、人缘的思考和呈现,是由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材料与技术共同决定的环境有机体。建筑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与所处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地”设计是在现代主义建筑在全球蔓延走向时同质化倾向被重新认识和提出的。“在地”设计并非意味着墨守成规、停留于对地域形式和乡土回归的膜拜,而是要充分尊重地域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人文环境,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价值体系分析地域建筑,充分利用和有机融合自然环境的机制及方法,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方面找寻适宜环境空间组织的有效途径,以地域建筑就地取材和由此而产生的建构方式为基础,运用现代建筑语境,实现建筑的当代表达。博风汉骨,鉴史求新。
青锋
清华大学副教授
QING 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任何一门技艺,要提高,就要向领域中最优秀的人学习。建筑学学习大师,大家对大师的建成作品了如指掌,但是忽视的是大师写的文字。我的建议是多读一读大师写的东西,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而是他们成体系的文章。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对很多名言警句的常规理解脱离了语境,就完全是错误的,只有回到文章整体中,才能理解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字中,可能会发现一个理念上完全不同的大师,在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到恢宏的“理论建筑”:其中有他们的理论基础,比如某种形而上学理念;有他们的结构体系,比如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还有他们的功能目的,比如对人类意图的根本性解释。这些东西合起来,构成了大师的建筑思想,而一个真正的大师,他的思想一定是强硬、甚至是有些偏执的。比如密斯的德国唯心主义立场,赖特的浪漫主义理念,以及康的古典秩序观念。阅读这些文字,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大师为什么会有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这往往来自于他们不同于常人的观点。就像赖特所说,一个真正的建筑师一定是激进的,因为他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立场,所以不再可能动摇或者犹豫,一个真正忠于自己的人才可能设计真正的建筑。这或许就是我们可以从大师的文字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收缩的城市
Shrinking Cities
作者:菲利普·奥斯瓦尔特/Philipp Oswalt
译者:胡恒,史永高,诸葛净
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一部700多页的书,5年前就译成中文高调出版了,曾经看到过若干学界名人大力荐读此书,当时就颇觉不以为然:在中国语境下讨论收缩的城市有什么意义?读后更确信:确实没什么意义!中国的城市化和欧、美、日本根本不在同一阶段上,中国城市只要还在吸纳人口、资本流入,就不会收缩。真正在收缩的是中国广大乡村。而我们今天正在努力做的事,是动用强大的行政力量,让必然增长的主动收缩,让必然收缩的起死回生。这是何苦呢?实际上《收缩的城市》这本书也只是描述了现象,并未给出解决之策,甚至“把收缩的城市当做二次增长的机会”这种念头都被讥为“犬儒主义”,而且书中也没有暗示从增长到收缩,会像人必然衰老一样是每个城市的必经之路。收缩的只是个别国家、个别城市或因资源耗尽,或因经管不善,或因社会动荡而导致人心涣散直至众叛亲离的城市。我们的学界何以未雨绸缪、杞人忧天呢?这本书只是一个德国机构的研究报告而已,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主编奥斯瓦尔特在“中文版序”中长篇大论了一通欧洲境况后末尾只加了一句“中国也将受到影响”,相当突兀。估计他也不知道怎样对中国人给出有效的“预警”。不过,我读后最大的启发是:欧、美、日本对付“收缩的城市”的经验,可用来思考中国“收缩的乡村”。然而,从这本书可以读出,他们也没什么经验。如果有的话,那就是:面对收缩的局面,心理上要逐渐适应,不要不服气,非得要让人家强打精神假装繁荣。□(撰文:张路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
深奥的简洁
Deep Simplicity
作者:约翰·葛瑞本/John Gribbin
译者:张宪润
出版: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
《深奥的简洁》是一本以由浅入深的渐进方式尝试解释混沌与复杂的著作,其精髓在于看似混沌和复杂的事物,都遵循简单的法则。
作者约翰·葛瑞本探讨了许多有趣的话题,除了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大部分都通俗有趣。
比如在三体问题上,虽然牛顿定律可以完美地计算出独立于宇宙中的两个物体相互环绕的轨道,但却不能给出3个以上互相作用的物体运行的精确计算,这就是所谓的“三体问题”或“n”体问题。但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可以利用一种近似解解。对3个互相环绕的物体来说,我们首先可以将其中一个物体定义为静止,计算另外两个物体在轨道中的位置,然后再让另一个物体静止,再计算其他两个物体的位置,如此反复,只要间隔时间够短,就会无限接近真实。多个问题同时纠缠的情况在我们平时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只要按照这样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化解成多个两者之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对混沌到有序的探讨也很有趣。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热量总是由高温处流向低温处,即熵增,最终所有热量达到一种平衡,即混沌(一种死寂)。但只要稍微偏离平衡状态,就能在混沌中产生秩序。但要想产生秩序,就必须接受外来的能量或者做功,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先打破这个封闭体系。这对我们自身的存在和理解世界是一个极重要的思维,在设计一个系统的时候,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做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封闭的体系都将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走向熵增。
用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的一句话做结束:我们在周围世界所见到的复杂行为——甚至在生命世界中——只是“从深奥的简洁中所浮现出的复杂表象”,而支撑着复杂表象的深奥简洁,正是这本书的主题。□(撰文: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随笔集
I/再见,牛津与剑桥
I
I/再见,故乡与故人
作者:胡绍学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书为相,相由心生的书好看;有些书,会有促膝而谈的亲切感;文字是奇妙的,白纸黑字竟然能拖拽着人的想象力幻化成一幕幕活生生的影像。胡绍学先生的新书就是这样。
胡先生的两本随笔集30余万字,图文并茂,笔调轻松,看似随手画、随手写、信笔拈来,实则是作者处处留心、笔耕不辍、底蕴和情怀的呈现,亲历的活生生的历史被娓娓道来。
胡先生再见系列的前两卷,第一卷观外为主,叙物;第二卷观内为主,述人。期待胡先生后续的再见系列,在记述鲜活历史的同时,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第一卷《再见,牛津与剑桥》,所指的是英国的牛津与美国波士顿的剑桥,从作者亲历的两地出发,随笔至英国的历史、法国塞纳河畔、荷兰、意大利、瑞士、日本和美国。“与它们再见,是希望再经历一次记忆中的美好。”“灰色巴黎,是异乡人的故乡。”“重返博扎特”一篇饱有着对建筑教育的思考。巴黎、威尼斯、牛津和波士顿是作者笔下“念念不忘并回味无穷的城市”。书中掩饰不住作者对意大利人的喜爱。
我更偏爱第二卷《再见,故乡与故人》,记述了作者的故乡和童年,谈及的故人有梁思成、戴念慈、张镈、汪国瑜、贝聿铭、丹下健三、保罗·安德鲁、桢文彦和扎哈·哈迪德等。“我的回忆是一种自然而然流出来的往事,就像一缕在脑海中轻轻飘过的烟一样,是那种淡淡的但是又挥之不去的轻烟。”
2017年4月26日新书发布会上,马国馨院士用“跨界、人文底蕴和行云流水”来描述胡先生新书展示出的“童子功”。
胡先生的勤奋和手头功夫在我30年前的大学时期就有幸受教,胡先生也与我们一同支起图板画图,身教与言教并重。拜读胡先生的新书,再次聆听教诲,感恩!□(撰文:吴耀东,清华大学教授)
贺兰山房:艺术家的意志
编者:艾克斯星谷公司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其中大多数随便拿一幅画去拍卖,成交价便能抵得上一家国内中等规模建筑设计公司的一年产值甚至更多。2003年末,他们受邀来到宁夏银川市西北方向一偏僻地块,进行跨专业建筑设计。在策划人吕澎看来:“让那些从来没有进行过专业建筑设计的艺术家对这12栋将要建造出来的建筑进行专业设计,这样的安排是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
贺兰山房作为事件本身确实是有趣的;但单就书中的方案手稿和建造现场照片,说“有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从建筑设计角度看来,无论形态美学上还是概念意识上,这些方案远不如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那样弹眼落睛。宋永平的“撒福一山房”作为现代建筑经典——萨伏伊别墅——的翻转,尚可作为讨论的对象,只可惜在深化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建筑专业智慧去转换为现实。相反,“具有挑战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贺兰山房项目最终随着地产商的破产而烂尾。
然而,贺兰山房项目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值得建筑人士们幸灾乐祸。这12位艺术家们不成功的实践恰恰代表了人们“对中国建筑的规划、设计、品味的深层不满,对那些在历史的废墟上忙于造成更大危害的建筑师的怀疑,使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更多的人都不免产生‘舍我其谁’‘人人都可以做建筑师’的心理……”特别是长久以来,建筑学在持续受到其他学科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冲击后,专业的边界还能一直如以往那样坚固吗?□(撰文:李丹锋,冶是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白丽燕
BAI Liyan
B.1975,内蒙古,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
B.1975, Inner Mongolia, China PHD. Candidate, HIT
Associate Professor, IMUT
王文慧
WANG Wenhui
B.1992,安徽,中国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B.1992, Anhui, China
MArch. Candidate, IMUT
李云伟
LI Yunwei
B.1992,山西,中国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B.1992, Shanxi, China MArch. Candidate, IMUT
谭兴渝
TAN Xingyu
B.1990,呼和浩特,中国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B.1990, Huhhot, China MArch. Candidate, IMUT
程晓喜
CHENG Xiaoxi
B.1978,北京,中国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副教授
B.1978, Beijing,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柯石安
Pierre-Alain Croset
B.1957,日内瓦,瑞士
洛桑理工学院硕士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教授
B.1957, Geneva, Switzerland
MArch., EPFL Lausanne
Professo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Xi'an Jiaotong-
Liverpool University
冯琳
FENG Lin
B.1982,天津,中国天津大学博士
天津大学讲师
B.1982, Tianjin, China
PHD., Tianjin University
Lecturer, Tianjin University
宋昆
SONG Kun
B.1966,天津,中国天津大学博士
天津大学教授
B.1966, Tianjin, China
PHD., Tianjin University
Professor, Tianjin University
胡子楠
HU Zinan
B.1981,天津,中国
天津大学博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B.1981, Tianjin, China
PHD., Tianjin University
Postdoct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何培斌
HO Puay-peng
伦敦大学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PHD., University of London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梁迎亚
LIANG Yingya
B.1990,河北,中国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B.1990, Hebei, China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朱文一
ZHU Wenyi
B.1963,成都,中国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教授
B.1963, Chengdu,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卢峰
LU Feng
B.1968,重庆,中国
重庆大学工学博士
重庆大学教授
B.1968, Chongqing, China
PHD., Chongq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Chongqing University
龙灏
LONG Hao
B.1968,镇江,中国
重庆大学博士
重庆大学教授
B.1968, Zhenjiang, China
PHD., Chongq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Chongqing University
孟彤
MENG Tong
B.1968,石家庄,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B.1968, Shijiazhuang, China
D.F.A.,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ssociate Professor,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史立刚
SHI Ligang
B.1978,保定,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主管
B.1978, Baoding, China
DE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ster Supervisor,
Heilongjiang Cold Region Architectural Science Key Laboratory
安融融
AN Rongrong
B.1990,石家庄,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
天津融创奥城投资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中心建筑师
B.1990, Shijiazhuang,China
MArc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rchitect, R&D Design Center,SUNAC, Tianjin
曹岳超
CAO Yuechao
B.1989,承德,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师
B.1989, Chengde, China
MArc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rchitect, China IPP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苏平
SU Ping
B.1975,广州,中国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技术子实验室主任
B.1975, Guangzhou, China
PHD.,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Deputy Dean of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irector of Digital Technology Sublaboratory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孙一民
SUN Yimin
B.1964,呼和浩特,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B.1964, Huhhot, China
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essor, Deputy Dean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uty Directo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王维仁
WANG Weijen
台湾大学硕士
伯克利加州大学硕士
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教授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
MSc., Taiwan University
MArch., UC Berkeley Professo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incipal, Wang Weijen Architecture
徐大路
XU Dalu
B.1983,河北,中国中国美术学院硕士
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B.1983, Hebei, China
MArch., China Academy of Art Lecturer, China Academy of Art
薛名辉
XUE Minghui
B.1981,北安,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
B.1981, Bei'an, China
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sistant Professo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叶洋
YE Yang
B.1986,哈尔滨,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
B.1986, Harbin, China
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ecture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张建龙
ZHANG Jianlong
B.1963,上海,中国同济大学硕士
同济大学教授
B.1963, Shanghai, China
MSci., Tongji University Professor, Tongji University
张彤
ZHANG Tong
B.1969,杭州,中国
东南大学工学博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B.1969, Hangzhou, China
PHD., Southeast University Professor, Deputy De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夏兵
XIA Bing
B.1975,南京,中国
东南大学工学博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
B.1975, Nanjing, China
PHD., Southeast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Director,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