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璋的家书
就义前,在一个香烟盒背面,他给妻子吴昭毅写了一份很短的家书:
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
张璋原名张鼎和,化名张晓天,1906年出生在合肥西乡张新圩的一个官宦人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12”反革命政变后,张璋被捕入狱,后去了日本。
1929年回到北京后,张璋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他还利用安徽同乡的身份,与“未名社”的李霁野等,团结台静农等进步人士和知名作家,筹备、组建了北方“左联”,并当选为执委。
1931年5月至1934年间,张璋先后在北京、合肥两次被捕,均被地下组织和他的母亲营救获释。1936年6月,张璋从上海回安庆,再次被捕,被国民党军事法庭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处死刑。
就义前,张璋在一个香烟盒背面,给妻子吴昭毅写了一份很短的家书: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家书虽然只有短短的16个字,却饱含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自己后代的殷切希望和对母爱亲情的无限惦念。张璋衷心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继承他未能实现、未能完成的理想志愿,继续革命。同时,张璋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作为一位革命者,他同样具有深厚的人伦情怀,不愿让自己牺牲的噩耗,使敬爱的母亲受到打击。这份短短的遗书,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不仅可以读出一位革命者的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英勇奋斗精神,而且可以感受到一位儿子、丈夫、父亲的铁骨柔肠。9月8日,张璋在安庆东门外刑场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张璋烈士的曾祖是曾任两江、两广总督的淮军重要将领张树声。张璋和著名的“合肥张氏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是堂兄妹。上世纪三十年代,张璋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得到张兆和的资助。在上海时,则经常得到张允和的接济。
著名作家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后,成了张家的女婿。1937年6月,沈从文在《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上,以张璋烈士为原型,以“世界好一点,就得有人跳火坑”为主题,发表了小说《大阮和小阮》。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酝酿以张璋烈士的传奇,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为此他采访了张璋烈士的妻子吴昭毅以及健在的战友,积累了七万多字的素材,可惜在动荡岁月中遗失了。
1952年,张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2年,中共肥西县委在紫蓬山麓的苍松翠柏间,重新修葺了烈士墓地,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二书记的顾卓新,题写了“张璋烈士墓”五个大字,镌刻在当年战友的墓碑上。如今,这里被定为肥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