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

2017-08-16 04:57:32陈迎龙王兴桂杨孝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民族民间侗族

陈迎龙,王兴桂,杨孝芳,王 政,崔 瑾*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凯里市中医苗医医院,贵州 黔东南 556000)

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

陈迎龙1,王兴桂1,杨孝芳1,王 政2,崔 瑾1*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凯里市中医苗医医院,贵州 黔东南 556000)

贵州苗族、侗族医药传统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该地区的民族、民间医学传统知识传承现状的研究甚为必要,通过对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进行调查与分析,对散落于民族民间的优秀的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该地区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提供技术基础。

民族民间医学;黔东南州;传统知识;传承保护

民间、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传承特点,常以家传和师带徒为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对地区的医药卫生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民间医药与民族医药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其价值受到质疑,一些特色诊疗技术面临消亡的危险[1]。因此,对于民间医药与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亟待重视。

贵州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不仅是贵州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筑中华医药文化宝库的历史进程中,贵州各少数民族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尤以苗、侗族的医药为代表。因此,本研究医苗、侗族聚集较为集中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地区,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其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进行一定的前期研究工作。为该地区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提供技术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即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收集黔东南州民族(苗、侗族)民间医药相关信息。并查阅当地县志、民族学中与医药知识相关的内容,了解黔东南州民族(苗、侗族)民间医药概况等。

1.2 实地调查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民族医药调查的基本方法[2]。通过从当地卫生局获悉的民族民间医名单,在黔东南各县集中当地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医生群体,调查组对他们进行短期的集中访谈。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与这些确有专长的传统医生了解黔东南州民族(苗、侗族)民间医药传承、利用及传统特色疗法等方面的信息。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调查组走访了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麻江、镇远、三穗、从江、雷山6个县市,集中访谈了近百名当地较有名气的民族民间医生。调查员对部分民族民间医进行跟踪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同时利用相机、摄影机、录音笔信息设备等对所调查的民族民间医进行记录,在记录前都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调查中所得相关信息。

2 结 果

2.1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运用现状

调查组走访了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麻江、镇远、三穗、从江、雷山6个县市,集中访谈了近百名当地较有名气的民族民间医生。采集并筛选了73项在当地运用较好的民间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知识项目。经调查,按项目类别分类:传统诊疗技术22项、中药炮制技艺4项、单验方34项、传统制剂方法10项、其他3项(见表1)。按项目所属地区分类:凯里54项、从江3项、锦屏2项、雷山1项、施秉2项、黎平3项、麻江2项、榕江1项、三穗2项、镇远3项(见表2)。绝大多数项目属于苗族、侗族特有的医学知识。且几乎都是祖辈相传,再经不断改进而在家族中传承使用的,具有安全、效好、简便、价廉特点,在当地民间应用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一直为当地和周边地区各族同胞的健康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表1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项目类别

表2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项目地区分类

2.2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承现状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主要掌握和保存于当地民间传统医生手中,由于苗族和侗族没有文字,他们大多是祖辈代代相传,口口相授,一般直接传给自己的子女,部分地区还有传男不传女的风俗。由于以上特点,他们传统知识的传播相对保守,只在当地运用。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医学培训,甚至没有医生资格。经调查,目前前掌握这些知识的传统医生平均年龄为57岁,大部分民族民间医生年龄在50岁以上,有老龄化趋势。另外,50%的传统医生没有继承人。因此,他们医药传统知识亟待保护。在本次调查中苗族传统医生约60%,约20%为侗族传统医生。根据所调查的医药传统知识项目来看,所有项目传承时间都在50年以上,并且大多传承代数在3代人以上。治疗的疾病的范围相对集中,主要有骨伤、外伤(刀伤、跌掉损伤、烧烫伤、蛇咬伤)、腰颈椎(关节)疼痛、痔疮、肿瘤、胃肠疾病等。这可能与当地百姓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等有密切关系。

3 讨 论

3.1 民间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现状

传统医药是指古老的、特有的与现代医学有别的医疗实践[3]。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传统医学基于传统的医学中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改良和创造 。被本土广泛认同、世代相传的医疗知识的总称[4]。而我国民族传统医学专指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医学创造和积累,在历史的发展中,各个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医学一起共同构建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知识[5-6]。而民间医学是指民间医学是民间医药是来源于实践、流传于民间、散见在各地区的各种方药和诊疗技法,同样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疗效,因而深受所在地区百姓的欢迎,但由于其保守性、不规范、单传性等,也有其局限性[7]。因此民族民间医药的价值不容忽视,也应加强对民族、民间医学的保护和研究,使他之规范得以传承,服务于群众。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完善的医药理论体系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并且从国家政策及学术研究上看,这四大民族医学更受关注与重视,陆续出现了民族医学的国医大师,如藏医学的强巴赤列、蒙医学的苏荣扎布等。但对于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则相对偏少。因此,如何挖掘和利用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服务于大众,做到惠益共享;如何更好的利用传统知识来保护我国民族民间医药成为目前具体而亟待解决的研究任务[8]。

3.2 应加强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

黔东南是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世居着苗族、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仫佬族、瑶族等民族。2008年,苗族、侗族人口占73.5%,长期生产生活中,苗族医学在我国的民族医药宝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全州常用的苗族药材有约900种,侗族的有约750种。药用物种的丰富居全国之首[9-11]。

苗医和侗医是苗族以及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当地特有的苗药、侗药资源和实践创造的医学知识。它是零散的,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把医药实践的经验代代相传。许多不为外界知晓而能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苗药与侗药,在苗族与侗族群众中流传甚广,形成独特的的民间民族医药体系。自古以来苗族、侗族医药为当地百姓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和防治当地群众的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而被当地人民群众信赖和认同,适应着该地区人民健康的需求[12]。

但是由于苗、侗族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区性、单传性、保守性、散在性、古朴性、非系统性理论性等特点,医学知识以家传及师承为主,口传心授的医学教育模式自然会随着时间而流逝。另外,由于人才缺乏、研究资金及水平不足,民间民族医队伍的年龄老龄化及教育水平低等原因,苗、侗族医药的传承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有些特有的传统知识失传的可能。因此,加强对该地区的民族、民间医学传统知识传承现状的研究甚为必要,据此为民族民间医学传统知识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提供技术基础具有重大意义[13]。

[1]刘剑锋.第六届中医特色诊疗国际学术交流会主题报告--对民间传统医药的一点思考和实践[C].世界中联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二次理事会.2013.

[2]杜 江.民族医药调查的基本方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06:47-48.

[3]Fabricant D S,Fanisworth N R.The value of plants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drug discovery[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1,109(81):69-75.

[4]田晓玲.论中国传统知识的保护——以传统医药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11):234-238.

[5]滕红丽.促进民族医药跨越式发展的研究思路m.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8):4-5.

[6]薛达元主编.民族地区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惠益分享[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205.

[7]黄 煌.我国民间医学的特色与发展趋向[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09:6-8.

[8]李技文.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7-55.

[9]王 政,钟全亮,袁涛忠,王兴桂.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医药发展之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07:2-3.

[10]杨晓琼,郭伟伟,袁涛忠.黔东南地区侗族药物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1:41-46.

[11]谭厚锋.贵州少数民族对丰富中华医药文化宝库的贡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26-130.

[12]杜 江.苗医和中医的针疗在方法及其理论的差异[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7):1-2.

[13]朱征明.贵州省民族医药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03:1-3.

本文编辑:赵小龙

R29

B

ISSN.2095-8242.2017.029.5722.02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ZYYCX14015);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201307005)通讯作者:崔瑾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民族民间侗族
捕鱼节上捉鱼忙
乡村地理(2022年1期)2022-06-12 12:35:25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乐府新声(2022年4期)2022-02-28 06:27:46
补妆
乡村地理(2020年2期)2020-09-10 07:22:44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5期)2020-03-29 05:07:52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5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阿来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2:57:36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