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月虾为何会慢大,看实战派的专业分析
■ 王维(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月,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算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月份了。这个时候还在养殖的,不是已经卖完虾赶着博来年提早上市的冬棚虾,剩下的就是那些生长速度没上来不得已只能慢慢养的池塘了。说白了就是近年来养殖户们谈得最多,也是最为担心的养殖问题——“慢大”。
引起对虾慢大的原因有很多,这里我只针对2月期间可能引发对虾慢大的一些原因来分析。
2月低温,哪怕是在有冬棚的南方区域,这个时期也很难保证有足够高的水温提供给对虾来正常生长。若是水温长期低于20℃,那么对虾的生长速度就很难提得起来了。当然遇到这种大区域性的气候原因,一般会同时出现绝大多数池塘的慢大,仅有少数饲喂管理高手或者用药得当的养殖户才会稍好些。这种情况一般不用太过着急,因为即使气候真的很差,只要每晚提前泼洒一些抗寒抗冻的药物(如多糖、多维、海洋红酵母、生姜盐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等),还是有很大几率顶得过去的。当然,若有管式增氧设备,能将热风送到水里适当的调节水温那就更好了。
对于2月冬棚最危险的并非降温,而是降温之后的温度回升。降温后只要稍有回温,白天冬棚里就会马上闷热起来,严重的就会短时间形成大量的雾气。这个闷热和雾气才是回温之后要特别注意和小心的。闷热,意味着底部会出现泛底,毒素会从底部慢慢释放出来;污染物也会加快在底部耗氧;温度一旦合适,病菌还会飞快的繁殖。这些对于对虾而言都是非常危险的。若是饲喂经验不足,此时看着水温提升,对虾吃料变快,就拼命加料的话,往往会很快就令对虾中毒甚至感染病菌。轻则肠炎,重则红肝白便,时间一长自然就会引发慢大甚至偷死。此时要做的并不复杂,就拼命改底即可:如果想要处理底污,可通过连用2、3次的氧化型底改(过一片、过氧化钙粉、高铁酸钾片等)再配合1~2次生物分解型底改来处理;若是想预防病菌感染则可以连续用消毒型底改(如缓释型二氧化氯、颗粒型四羟甲基硫酸磷等)。
说到雾气的影响,则多是由于水里的一些有毒物质随着增氧机的打水和表水的蒸发而发散到冬棚水体上方,有经验的养殖户一般此时会稍微打开冬棚头尾,让这些有毒的雾气随空气流通散出,这样就能减少冬棚水体的毒素积累。不然的话很多养殖户就会发现,升温没几天,水体的氨氮、亚硝酸就会慢慢升高了。遇到这种情况主要注意在白天泼洒一些过一粉或二氧化氯粉(按照说明书剂量一半干撒于水表脏污处,另一半化水泼洒于池塘饲喂区域),适当氧化水体上层的有毒物质。若是雾气不太重的话也可以泼些表面活性剂,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再配合一些改底和活菌产品就能比较好的预防有毒物质的积累和对对虾的影响。
2.1 水化影响
低温期的冬棚很多水化指标都很难保证完全正常。就拿最近遇到最多的一个pH偏低来讲。水体长期偏酸就会影响水体整个生态里面矿物质的正常代谢,进而影响对虾正常的蜕壳生长,出现慢大也就理所当然了。这种情况除了pH明显长期的低于7.5,伴随着的常常还会有软壳、飘壳(浮在水面的虾壳明显增多)、双层壳、壳水泡(鳃部上方的甲壳肿起水泡),严重的还会出现褐斑和瘦肉病。其实处理方法比较简单:熟石灰5斤1亩1次/d,上午使用。也可用沸石粉配合EM菌一起用,若能搭配晚上补充多矿、微元、多维等营养药物,效果会更加的立竿见影。
中毒性红肝红胃红肠
亚硝酸慢性中毒引起肌肉坏死
小冬棚雾气过重
降亚硝酸期间可用红薯切条煮熟后拌喂
遇到天气回温,底水上泛,若营养刚好合适就会令藻类疯长起来,这时pH常会突然飙升,半天时间超过8.8也并不奇怪。若遇到这种情况对虾往往会出现明显的慢料甚至直接停食,毕竟原来那个相对偏酸的环境一下子变得偏碱,不说碱性水体会影响对虾消化功能,就单单对鳃部肠道等表皮黏膜的腐蚀就不是对虾能受得了的。所以对于那些好天之后水色突然肥起来或者水色明显变化的池塘,首先就是检测一下pH。若是偏高就得赶紧用有机酸和乳酸菌来调节,若是出现明显的突升,还得适当的用点氧化剂(如过氧化钙、二氧化氯、过一等)清除部分老化藻类,抑制一下新生态藻类,等到晚上再用一次乳酸菌来降pH。
2月的低温和温度的不稳定也会令池塘水体生态环境处于一个非常低的代谢水平,自然就会不时出现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甚至硫化氢)等污染物质的超标。这些污染物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肠胃消化功能甚至对虾的肝功能。经过多年的一线实践,我们发现哪怕长期在较低含量的氨氮或亚硝酸盐或硫化物(硫化氢)的水质中生存,对虾的生长速度也会变得非常缓慢,理论上来讲这个应该与这3种有毒物质影响了肠胃表皮黏膜从而令对虾消化功能大大渐弱,同时也阻碍了对虾血液的营养输送导致肌体生长发育变缓有一定关系。
至于处理,我们一般建议着重改底补菌为主。氨氮相对麻烦些,要先检查藻相情况,若是藻相不好,或者水清或水浊藻类非常少的,可以用有机酸搭配高铁酸钾来直接氧化,稍见降低就不用沸石粉加光合菌来持续分解。若是镜检藻相正常,则可通过改底(我们说的改底一般是指连续两次氧化型改底配合1~2次生物分解型底改)配合芽孢加光合菌来分解。
要注意3点,一是若池水偏淡(低于5‰)同时又临近蜕壳期,就要注意暂缓处理氨氮。因为处理氨氮的同时会有部分氨氮会转化为亚硝酸。在亚硝酸超标时降氨氮很可能会令临近蜕壳期的淡水对虾亚硝酸中毒导致死亡。所以这种时候要做的其实不是处理氨氮,而是先处理亚硝酸或者是预防亚硝酸的飙升。二是用药期间,不要忘了晚上撒些颗粒氧或过氧化钙来保证溶氧的充足。三是要降氮源污染自然也要多用一些碳源药物(如红糖、葡萄糖、氨基酸、腐植酸之类),这样处理之后降解速度才能加快。
至于亚硝酸盐,一般可先减料一半后用红薯粉代替减掉的一半料量同时拌喂EM菌或复合型芽孢(减少氮源排污的同时追加碳源),同时少量多次的用氧化型底改(如过一片100g1亩,连续4~5d晚上使用)配合生物分解型底改(如兼性芽孢类底改或含粪链球菌的底改,按说明书最小剂量即可,也是每天上午使用)使用。再搭配睡前增氧和泼洒一些海洋红酵母、多维、多矿和微元产品预防对虾中毒即可。市面上有很多处理亚硝酸的药物,笔者认为也可以适量使用,但上述的改底与分解一样也不能少。
相对前面两个污染,硫化物就相对比较简单了:只要pH不超过8.4,就可以傍晚时化水泼洒石灰5斤1亩1次/d。同时注意氧化改底即可很好预防硫化氢中毒。
2.2 藻毒素
藻毒素会严重影响肠胃消化功能,并令肝脏功能衰退。严重的藻毒素一般会令对虾直接大量死亡,但导致对虾慢大的藻毒素却往往是一些毒性比较轻微(甚至理论上无毒)的藻类产生的。而事实上,恰恰是这些微毒甚至无毒的藻类才最容易被人忽视而酿成后期严重的养殖病变。
相对全年养殖来讲,2月冬棚养殖的藻毒素问题并不算太严重,毕竟这个时候大多数藻类都很难旺盛的生长,我们只需要注意藻类会否突然大量的繁殖起来或者池水突然的变色或变浊即可及时用药预防。除了常见的一些有害藻类(如蓝藻、甲藻)以外,笔者在此提醒各位养殖朋友,这个季节要注意的藻类还有小环藻(水色茶褐)和裸藻(水色暗绿或黑红)。
小环藻看似是有益的硅藻(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误区),但由于这种藻类老化速度很快(很快就从黄绿色转为茶褐色),藻体偏重容易沉底,一旦出现大量死亡,常会很快导致底部严重恶化造成底部甚至整个水体的缺氧。关键是一旦出现小环藻,说明水体营养和水温等条件都已经不适合绿色藻类生长了,水体的藻相会慢慢从原来的绿藻转为小环藻为主,这时是很难用药将水色再调回绿色的,所以养殖朋友切忌盲目的追肥,而应该注意多改底解毒增氧,防止小环藻死亡坏底(水色变为茶褐就要开始着手改底了)。
初生态小环藻
感染慢性白斑病毒后期继发褐斑
细菌感染红脚红腿
老化期小环藻
裸藻藻相
身体发黑和分节
至于裸藻那就是平常的养殖也要注意的不良藻相了。出现这个藻相就说明你的池塘底部已经严重污染了,水体可溶性有机物已经过剩到了一定程度。但要注意的是,此时必须处理的是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而非这个藻类。因为一旦把这个裸藻杀死,裸藻体内富集的有机物就会成几何数量的释放出来,不仅严重耗氧,恶化水质,还会直接令对虾中毒。这个时候慢料厌食都算最轻了,经常出现的就是一杀裸藻,虾就跟着死,而且越死越多。我们处理裸藻的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在晚上先少量多次的用速效的氧化剂(过一粉、二氧化氯粉)与颗粒氧,既氧化水体可溶性有机物又可防止缺氧。一般连续氧化2、3次(最高使用频率是4~8h一次),配合一次补菌分解,此时用兼性芽孢配上乳酸菌或粪链球菌较好。一直调到水质清爽不再粘稠了,裸藻就会自然的慢慢减少,这个方法还可预防蓝藻、甲藻以及纤毛虫并同时利于已经慢料的虾慢慢恢复吃料。
3.1 病毒
虾苗感染病毒或本身带病毒自然会生长缓慢,常见会导致慢大的病毒有弱毒型白斑病毒、弱毒型桃拉病毒、弱毒型肝胰细小病毒和强毒型造血及皮下组织坏死病毒。
其中死亡率最低但最为明显的光吃不大的当属造血及皮下组织坏死病毒(IHHNV)了,这个病也最好辨别:前期甲壳上有细小杂乱无规则相连的斑块,中后期有弥散性无规则的斑块,严重的甚至整个甲壳上都是(这时反而镜检不容易鉴别了)。一般在虾3、4公分时就能镜检看到上述病毒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对虾一旦超过3公分,只要出现吃料异常,就最好取样去镜检一下,及早发现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这些病至今都没什么好的办法处理,只能尽早排掉重新放苗。要注意的是,这些病毒具有很厉害的潜伏性(其中以白斑病毒与肝胰细小病毒潜伏性为甚),可以附着在池塘任何一个角落里,等待条件合适时再大量滋生,所以清塘消毒一定要做到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当然,实际养殖中笔者也见过一些养殖高手用大量的中药或EM菌或光合菌将已经发病毒病的池塘挽救回来的案例。不过,能救回来确是没错,但最后的成活率自然不会太高并且养殖时间也不短。若是当年的最后一造虾,又有足够长的时间来拖得起的,倒是不妨可以试试。
3.2 细菌
在一些条件下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等都会慢慢影响对虾的肠胃吸收功能,导致其生长缓慢。细菌感染引发的慢大一般可以通过静置实验或者做弧菌/细菌培养实验来判断。现在比较有效的处理方法是:连续拌喂2~3d蛭弧菌与乳酸菌或强耗氧型芽孢菌,之后拌喂4~5d大黄与聚维酮碘。较为严重的(一般慢料或慢大超过2周以上的)可以外用几次上述的组合(1天1次,连用2~3次)。注意,若是需要外用,用药顺序与内服是相反的。即先连续泼洒2~3d大黄聚维酮碘合剂,之后再外用蛭弧菌与乳酸菌。
3.3 肝肠胞虫
肝肠胞虫是这两年最新发现的导致对虾慢大的主要病害之一。虽然也被我的很多养殖朋友都证实过确有其事,但说实话我还真没见过。我曾建议过一些怀疑有这种虫子的朋友不定期外用百部贯众散+五倍子+有机酸来预防,似乎有点作用。当然,我现在比较多的还是从营养强化、加快生长这方面来防控这种病害的发生,因为我发现但凡营养跟得好、喂得勤、用得对的朋友,基本都还没遇到过这个传说中的虫子。
4.1 肥水污染
2月份这个时期水温低,藻类难培,不可避免很多养殖户就会拼命的下肥。所以2月份整个市场上滥用得最多的就是肥水产品了。要小心,肥水产品频繁过多的使用也会导致慢大的。
原理很简单,过多使用的肥水药物没被藻类吸收利用,或溶解到水中或沉积到池底,这些药物不仅会增加水体可溶性有机物的含量,同时还会造成池底污染加重,增加水体底部的化学耗氧量,盐度较低的池塘还会因为有机物的剧增影响矿物质代谢。对虾在这种环境里生长,自然会出现慢性缺氧、蜕壳硬壳困难和慢性中毒症状(常见症状是体表分节明显、色斑加深加重,肠道出现发红、发黑)。处理这种情况的办法是:pH偏低(低于8.2)的可用石灰5斤1亩1次/2d,或者外用沸石粉20~40斤1亩+说明书剂量的芽孢菌,2天1次直到水色变化;pH高(超过8.2)的可先用过一片100~150g一亩,隔天再用粪链球菌说明书剂量来慢慢来分解释放水体和池底的营养,2~3d一轮,直到水色变化为止。如果已经有明显的甲壳问题或生长缓慢,还得连续3晚泼洒补钙营养产品,刺激对虾生长。
4.2 投饵不足
冬棚水温偏低时对虾吃料本来就会变慢,一些经验欠缺的养殖户就干脆减掉一餐甚至两餐。这样做其实并不利于对虾生长,大多数情况是池塘里的很大部分对虾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来抵御低温,就逐渐减少了活动与摄食的频率,这样下去对虾的生长速度当然就很难再升上来了,严重的还会出现隐性的偷死损耗。正确的做法是减量不减餐。甚至笔者见过一个冬棚高手是减量加餐。打个比方,原来1天3餐,一餐20斤吃不完的,第二天就改成1天喂4餐,一餐喂15斤,这样哪怕一餐的食量减少了,但一天里对虾的总摄食量却没少。多餐投喂能明显促进对虾生长整齐度与摄食速度,若能配合一些营养和活菌药物促进消化与诱导胃口,对虾的饵料需求量就会稳定的提高,这一点是无数经验与实验总结出来的。
以上,笔者细数了造成2月冬棚养殖对虾慢大最常见的14种原因,希望养殖的朋友们能仔细辨别,对症处理。要注意的是,对虾慢大其实很多时候是鉴别不准、处理不当拖延了真正的治疗时间才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