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山水新城
太湖山村里的游山玩水
记者 丁云
树山的观光栈道全长5公里,贯穿树山大部分景观,栈道以下是千亩生态观光果园
一根长长的杆子,顶端有三个爪,对准一只圆圆、翠绿色的梨,握紧这端的刹柄,三爪牢牢抓住了梨。轻轻往上一托,长在高处的梨就这样被采摘下来。
气温最终还是越过了38℃。在7月的最后一周,在这样的温度下,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的翠冠梨开始大量上市。
进村的路上,两边都是梨树。农户们在自家果园门口支起摊头,摆着两三箩筐圆圆、翠绿的翠冠梨和空纸箱。你若看好哪家的翠冠梨,现成摘好的以外,还可以到后头的果园摘。烈日下,树上还隐藏着一簇簇的梨,比拳头再大点,不算顶大。“今年气温高,不会再长了。”听说五两以上、最好的一批,已经纷纷在第一时间被老客人拿走了。老沈家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梨在树山问世后,突破了我们以往对梨的认识,比如它长得好看,是那种很规整的圆,很少形状特别突兀的;皮是翠绿色或上面再带点土黄;果实雪白,细,没有鸭梨那种颗粒感,汁水极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甜。
老沈给我们尝试了三只翠冠梨,每只尝一片:一只普通大小,一只极其得小,还有一只不太好,他们准备自家吃的。每只都甜,不一样的甜:一只带点小酸,酸味加重了甜,甜更加浓郁;一只甜味里带着清香芬芳的另一种果香;一只淡淡的,清润不腻的甜……梨原来可以这么品。
绿白甜的翠冠梨成了树山村的标志,连同每年三四月结果之前1600亩齐齐绽放的梨花,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太湖边的原生态村庄,及其周围的山湖风景。
树山村处于大阳山北麓,西临浩瀚太湖,400余户农家散落在连绵的山丘间。青山绿水间横卧粉墙黛瓦的太湖村落,加上良田、果园,不愧是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
大石山十八景也散落整个树山村里。
苏州城内的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显示了中国人登峰造极的叠石艺术,是明代叠石大师戈裕良以大石山为母本而建的。大石山究竟怎样呢?
先于树山村选一家民宿作为根据地,任何一家都好。大石山山峦环抱之中的情调清禅,点缀在茶园之间的闲云舍,隐于鸡笼山脚下的泊隐。每一家都有不同之处。泊隐极简,设计概念化、抽象化,玻璃水缸设在天花板上,当乌龟在头顶爬来爬去时,横生趣味。闲云舍有一种现代小院的亲切感,进门厅堂的绿植尤其邻家;情调清禅卧在山跟前,通向栈道、果园和竹林的小道就在门口。
先于树山村选一家民宿作为根据地,再出发去寻找散落于村里的各个景点,或扩散至整个高新区
于房间的阳台上选一个位置坐好,喝着本地云泉茶,直面眼前的鸡笼山。风吹树林时一层层随风摇摆,掀起层层涟漪。每一个季节,是不同种的绿色,浓绿淡绿总相宜。
人们会告诉你,在树山大致的行游路线,是春赏梨花、夏尝果实、秋品湖鲜、冬泡温泉。
树山村有华东地区水质最好的花岗岩裂隙型温泉井,出水温度44.4,PH值6.6,所在的通安镇拥有4.1公里太湖岸线和万亩良田。通安现代农业园不仅有3000亩翠冠梨,另有2000亩水蜜桃、800亩葡萄、200亩枇杷、3000亩优质水稻和3000亩茶叶杨梅。
沿着树山的栈道,穿过竹海,一边是农民种在山间的果树,杨梅或梨,一边是开阔的风景,其间山风缕缕。远处,浅浅的山丘如水墨画的线条,淡淡接着浩渺的太湖。大块的各种黄绿色的良田间,三三两两聚集着民宅。
树山的观光木栈道东起白墡坞,西至大石坞,全长5公里,贯穿树山的大部分景观,栈道以下是千亩的生态观光果园。
但通安的现代农业园里不仅有果园,以太湖湖港渔村农耕的桃源生活体验为特色,已完成了4条景观栈道和1条机耕道,植有4500株水杉、1300株池杉。规划中还会再种香樟、银杏、乌桕、水杉、池杉、梨树等树木、栽植农作物、狼尾草、再力花、水烛、水葱、芦苇、荷花、睡莲、野花组合等,将成为环太湖的新型生态农业旅游。
找不到大石山风景区,因为大石山的风景就散在树山村里。危岩峻峰,环秀叠翠,留下的名人遗留遍布山间。明代“山中宰相”王鏊多次进山游览大石山,把大石山比喻为大朝庭,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写有游历其间的诗篇。元、明以后,众多文人墨客在大石山赋咏题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石山十八景,栈道引向其中之一的始建于宋代的云泉寺。另外还有拜石轩、招隐桥、仙桥、宜晚屏、款云亭、仙坪、石龙、夕照岩、见湖峰等。
树山村戈家坞还有3只石兽,原本是明代大将军的守墓年兽,有近500年历史。村里老人们曾讲,昔日和年兽一起的还有石马、石羊及石雕的文武百官,都位于山上戈家墓的墓道两侧,运动时被挪到了山脚下,遭到破坏。现在无墓可守,便守护起整个树山村来。风雨过后,留下的3尊年兽的鼻子、耳朵也出现了破损,经历过一次修补。
别以为守墓年兽就一定面目狰狞,龇牙咧嘴,一副“不把你吓跑就不叫年兽”的样子,它们有一个萌萌的形象“树山守”。当地邀请了高校团队设计、开发,覆盖了全系列文创产品。于是,“树山守”就像招财猫一样,不但守护着村庄,还替树山村招揽着游客:欢迎光临,欢迎再来。
金墅老街,是高新区屈指可数的原生态老街之一,“金街银桥”,吐露了金墅曾经的繁华
住在树山,从那里出发。所属的高新区有大量生态景区或公园,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西京湾、杵山垂钓中心、泰迪农场、苏州乐园、太湖湿地公园、刺绣博物馆、绣品街等。每一个景点都非草草了事,是真有内容和精品。
或干脆近一点儿,就在通安,穿过万亩良田,到达太湖大堤;或去镇上的金墅老街,及附近的古莲华寺。
金墅曾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金墅港是苏州城通往太湖的水道要冲,明代始设金墅镇,清代又设通安镇,金墅、通安,两镇并列,1957年金墅才并入通安。
金墅老街,是高新区屈指可数的原生态老街之一,通安镇镇区以西约3公里,四周也是大片的肥沃农田。老街长数百米,沿着金墅港北岸铺开。街上的一座拱桥横跨金墅港,当地人称“银子桥”;加上“金墅街”的发音接近于“金子街”,街和桥就合称“金街银桥”了。
“金街银桥”,吐露了金墅曾经的繁华。记载上说,明清时期的金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太湖边丰富的水产和稻谷在这里商品集散,老街就此成为一处兴旺的集市。
始建于唐代的古莲华寺香火尤盛
当地曾有孙、刘、秦、沈四大望族,每个家族坐拥一座气派的宅第。随着水陆交通的式微,老街昔日繁华逝去,只有有心到此寻访时光印记的人们,才能依稀嗅到旧时江南集市充斥的鱼腥和稻香,触摸到岁月轧过的辄印。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来自通安和周边乡镇的上万居民,都要汇聚到金墅老街西首的莲华寺,参加一年一度的“轧莲花”。那是一个盛大的庙会。
莲华寺始建于唐代,算起来也有1300多年了。传说当时规模巨大,内有建筑5048间。明代文震孟在《重修莲华寺大佛殿纪略》里提及寺的由来,是先朝里人刘文隆舍宅为寺,以井观青莲得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莲华寺还留有破旧的佛殿。资料上说,其山门内玉带河上有一座青石拱形小桥。在桥一端以手掻拍、扣弹桥栏杆,另一端桥栏杆上就能听到“叮当”之声,所以有“琵琶桥”的名字。
千年古寺后来惜毁于运动中,仅剩断壁残瓦和2棵银杏树。1997年,先是由当地农民出资捐款,建了3间佛殿,西侧建多间厢房,佛殿前院再砌一人多高的围墙,有大墙门,两侧围墙上写有“南无阿弥陀佛”黑色大字,再为大银杏树加砌了花坛,初步形成莲华寺外景。再之后,莲华寺恢复了香火,建筑群逐年不断扩大、完善。
通安镇的人说,莲华寺也有翠冠梨。数年前,寺外的梨园遭遗弃,僧人不忍,接手照料,长出累累硕果。结天地之灵的太湖边,长出的果子本来就水灵甜润,再加上打小沐浴佛光,长在净土,每日倾听佛音,任谁都禁不住好奇,这样的翠冠梨长什么样,是不是有特别之处?大概也算佛果吧。
旧时“轧莲花”,除了苏州、无锡、上海、杭州等地的香客云集,江浙沪皖的商贩也蜂拥而至。金墅港河航舶云集,樯帆林立,塞满了运载香客和商贩的各式航船。那时的内容,卖茶水点心的、卖瓜果小吃的、卖伤药梨膏糖的、看相占卜的、看病拔牙的、跑马戏演杂技的、耍猴唱小热昏的……今时今日,寺外广场上售卖各种小商品,地方美食夹于其间,是高新区最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镇上的人都说,热闹程度堪比石路南浩街的“轧神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么说来,农历七月三十好像不远了,到时是不是一起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