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邸凌
绿色农业渐入佳境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邸凌
“一年里最高兴的时候就要到了。”在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村民唐仕芬望着自己种下的5亩红心猕猴桃硕果累累,幸福写满脸上。进入8月,猕猴桃即将迎来采摘季,在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像唐仕芬一样获得感满满的人很多。
作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水城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目前种植的红心猕猴桃面积达10.3万亩。
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红心猕猴桃,只是水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剪影,在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水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运而生,顺势而为。
2013年以来连续4年蝉联贵州省农业园区综合绩效考评第一名,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今年6月14日,农业部、财政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共11个批准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省内唯一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
一个个荣誉,诉说着水城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以前的水城,煤炭产业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如今的水城,绿色蔬菜、中草药、烤烟、精品水果等产业生机无限,各种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有力助推了贵州农产品“泉涌”发展。
“水城的煤炭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它毕竟是不可再生的,总有一天会枯竭。”在猴场乡种植红心猕猴桃的长丰实业公司负责人蒋弟松,以前就是一位煤矿业主,面临煤矿行业改革重组,企业遭遇资金、技术、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后,2010年底,蒋弟松开始转型种植猕猴桃,从基地的选址、征地、协调农户流转土地到育苗、栽培、技术、管护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发展很好,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蒋弟松说。
像蒋弟松一样弃“工”从“农”的在水城县绝非少数,通过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支持和优质服务等措施,水城已有11家煤炭企业和4家房地产企业转型从事农业产业,培养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95家,资产总额160亿元,产业规模11.8万亩。
现在,水城围绕“中国红心猕猴桃产业第一园”“云贵高原有机富硒茶生产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按照“山上茶叶、山下猕猴桃”的立体产业布局,已建成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猕猴桃基地22个、茶叶基地11个,形成了中国“醉”美百里猕猴桃谷、水盘高速猕猴桃产业示范带和水盘东线猕猴桃产业辐射带。
(责任编辑 / 顾海凇)
水城县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贵州图片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