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思想和理念日新月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教师培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如何走出教师培训的沼泽地,通过多元机制引领,多样培训助推,信息技术支撑,让教师培训学习从“外在驱动”走向“内在自觉”,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收获和启发。
关键词:教师培训;外在驱动;内在自觉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能力,那就是学习力。教师的学习力不是在实践中自然生成的,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创新机制,有效引领教师有意识地自觉修炼、持续提升。
但是,现实生活中,教师学习力却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是制度缺少开放性,教师学习倾向于相对统一固定、自上而下的培训制度。这些制度虽然对教师素质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却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造成教师培训学习的“形式化”与“应付性”,导致教师培训学习效率低下,应用无法落实,产生学习倦怠。
二是机制缺少人文性,教师的培训学习是各级“培训机构”主导的,是在各级“专家”引导下的“被培训”模式。教师学习是一种培训组织“设计”之下运行机制的结果,培训形式及内容缺乏“平等性”、“互动性”与“体验化”。
三是个体缺少主动性,教师培训学习倾向于“为他性”,较少从教师的职业使命与自我实现有机结合的责任高度来主动学习。
基于此,如何让教师的培训学习从“外在驱动”走向“内在自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把教师专业发展定位为“峰之基”工程,目的把教师学习力提升放在首要位置。
一、以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培训学习的方向性。
每位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以及实践经验都是不同的。为此,学校以最近发展区为导向,制订了《教师主体发展考评机制》,为每位教师绘制“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递进发展趋向表”,通过12步发展路径,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師自我定位,为每一个教师量身打造发展导向,真正实现了教师发展有目标、有方向、有层次。
二、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凝聚点”,引导教师培训学习的协同性。
学习需要氛围,更需要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为此,我校在教师发展上树立“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思想,提出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口号,让每位教师在团队中人人有事干、人人有发展。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纳入对学习共同体的评价,采取捆绑式、立体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为教师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协作氛围。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提升了团队的协同化和凝聚力,展现了团队智慧的结晶,真正让团队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三、以读书成长为“根本点”,引导教师培训学习的自觉性。
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老师不读书,对新知没有一种热情与向往,不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如何教好书,又如何引领学生读好书?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以“师生共读,教学相长”为主题的素质提升活动。每学期,在推荐书目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师购买适合专业成长的书籍,利用每天的师生共读时间、节假日和双休日进行阅读、充电,及时撰写读书心得和反思,所购买的书籍学校予以报销存放到学校图书馆,并对优秀读书心得给予奖励。
四、以外出学习培训为“福利点”,引导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就是最大福利”的意识。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创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在开阔眼界、开阔思想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以未来教育家论坛为“分享点”,引导教师培训学习的常态性。
学校把每周四下午4:20—5:20定为未来教育家论坛时间,每次安排两名教师,由每个团队轮流推荐,畅谈教师心得,尽述同仁情怀,通过思维碰撞,互动交流,让教师们真正立足教学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为平台成就更多的名师。同时,学校还有目的地聘请校外名师、专家在论坛上做报告,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以网络研修为“生长点”,引导教师培训学习的开放性。
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教师培训学习的形式更多样,空间更广阔,资源更丰富。自上而下,以“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为主题的远程研修活动有序进行,通过网络,打破了以往培训的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资源,随时随地的泛在式学习成为常态。
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基于教育云平台的网络教研作为提升教师学习力的载体,通过“应用驱动式”校本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建成“名师工作坊”。教师们通过“课例研修”式的在线观课议课、交流反思达成思想上的共识,通过“任务驱动”式的线下实践研讨在行动上达成同步。真正让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总之,作为学校,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在尊重每位教师的基础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让培训学习成为教师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现从被动到自觉的转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