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惯性及惯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惯性”部分的教学,教材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材的这种设计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因此,我改变了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建议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惯性现象”实验,是建立惯性概念的关键。惯性实验,做法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精选惯性实验既要力求简单,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又要生动有趣,宜增加惊险情节,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使学生久久难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利用学生身边现成器材,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动手做,以此动摇学生头脑中顽固的错误观念,顺利建立起惯性概念。本节课我共设计了多个实验,如:抽纸;惯性球;用尺打击叠在一起的棋子;抽卡片等。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动手的形式来探求知识。这节课设计的几个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探求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这部分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贯穿“演示→分析→归纳”这么一条主线。让学生演示每一个实验,边演示边说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今后,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时,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也要尽量少用“为什么”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本节课中,当完成利用惯性将锤头与手柄套紧的实验,并说明其原理后,不是简单问“对不对”,然后就此结束,而是接着提问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这样一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可能会说可拿其它铁锤来锤紧;可用锤头撞击地面或墙面;还有的说可在松动的锤头与手柄的间隙里打入钉子或木条等等。老师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多想办法解决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与利用惯性的方法的优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通过积极采用发散思维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学生印象深刻。
其次,在时间上再紧凑些,关于惯性现象的解释,学过之后,学生尚难掌握要领,不能圆满准确地解答惯性现象。表现在语无伦次,思路层次不清,或者以简单的“惯性”二字概括作答。因此,在解释“惯性现象”实验时,应做分解动作,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3.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如:一辆客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因遇障碍物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为何向车身的右方倾斜?答:客车急转弯前,乘客与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汽车遇障碍物,司机立即扭动方向盘,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因其臀部受摩擦力随车上的座位向左急转弯;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其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因此,汽车向左急转彎时,人的上身要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这样做,思路层次清晰,解答惯性现象有规可循。通过一两题的正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解答惯性现象的方法要点,都能清楚地解答课后习题中的惯性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在“惯性”教学这部分的分析和理解,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秦辉,梁俊荣,马术才.对惯性与教学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0(08)
[2]王鉴,柴楠.略论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J].基础教育课程,2008(06)
[3]孙桂娟.对物理教材中“特性”一词用法的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5(22)
[4]赵林森.初二物理教材两点质疑[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04)
[5]李振涛.编写物理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6]伍来胜.改革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浅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1(04)
【作者简介】
李影,女,汉族,辽宁抚顺,大学本科,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