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沫
阅读是人们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最便捷的手段,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其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阅读能诱发思维活动,是思维的导师;阅读能升华人格情操,触及心灵自省,是最有效的自我教育的益友。“尽早阅读”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汉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落后状态,提高理解力,从根本上摆脱学业负担过重的困境,也是开启知识与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抓“尽早阅读”就是抓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际做法谈一谈我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力求尽早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入门的导师。“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有在主体对客体产生兴趣时,大脑的神经质才能进入兴奋状态,随着产生积极上进的意识激励和孜孜以求的行为效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现象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阅读,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主要有:
1.学生角色的定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其次才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活动、集体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習,自得学习。
3.充分利用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指导学生品读鉴赏、获得美感,这是质的飞跃。
4.利用教材优势,努力挖掘教材中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文笔、规范的语言、丰富的题材、入胜的场面等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5.充分体现语文基础工具课的性质。激发主体对客体产生强烈而迫切的需要兴趣,这是实践兴趣。只有通过阅读实践,才能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我认真指导每一次阅读训练,因为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激发的兴趣最持久。
二、创设阅读氛围,坚持以读为本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教师应着眼于文章,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去积累语感,体悟文思,接受熏陶。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自己在阅读课中少讲点儿,让学生多读点、多背点、多积累点。就算学生当时不理解也不要紧,而是让学生先熟读课文,会背诵阅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或培养学生复述课文、概括课文的能力,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长,他们会逐渐理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正说明诵读、记忆、积累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创建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呢?我的做法是:
1.建立各种档案:如诗文背诵档案、阅读档案、读书笔记、作文档案等,只有档案齐全才能积累资料、发现问题,才能比较科学的进行调控。
2.营造读书氛围:班级有图书角,每学期召开“读书成果汇报会”,每周进行“好书发布会”、“读书交流”等活动,通过组织图书交换“市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开展学科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竞赛”、“讲故事接力赛”、“课本剧、校园剧表演”、“优秀日记、作文评比”、“古诗诵读”、“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学科活动中、阅读气氛中加深对生字的巩固和理解,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阅读效果。
4.培养审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深挖课文内容中所蕴涵的健康、崇高的情感因素,让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给人以精神享受;让叙事性的文章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情节起伏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陶冶。使学生从这些名篇佳作中感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
5.阅读课向社会开放。我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帮助学生广泛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可以上网,可以向父母家人求教,可以查找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把社会变成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观察生活现象,记录新闻事件,让学生在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积累语言,丰富情感,提高认识。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已到矣,岂有眼口不到之理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所有感官,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为了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在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自觉的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识字解词等任务,并对生字、好词、佳句、名段进行圈点、勾画、批注、评析。让学生逐步学会视线定向运动与准确扫描的方法,边读边思。通过反复的练习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这条古老而又朴素的真理,在教学中得以验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我比较顺利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