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茜钰+邓学军
[摘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廓清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他对对外开放战略和举措的大胆探索、成功实践,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气魄和胆识。
[关键词]邓小平 对外开放 理论 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和世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境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一、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一向重视对外开放,认为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160年前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p254-255。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大胆地、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他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2]p303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仍然重视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多次向全党重申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告诫:“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3]p65
第一,把对外开放确定为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历史和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邓小平是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对外开放思想的。他曾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3]p78“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3]p90从历史上看,凡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期,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就发展得比较快。事实上,明朝中叶时,中国就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比西方落后。但是,封建专制加上闭关锁国,延误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作为结局,国家在近代落伍了。邓小平指出:“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3]p90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30多年的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训极为深刻。“一五”计划以后关起门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我国的经济建设同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隔绝开来。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却顺应和利用新的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与开放的形势,中国又一次拉大了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3]p90“我们确定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正确的。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这也是正确的。”[3]p23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l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外开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开放,国家才能发展,中国才有希望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外开放是邓小平顺应世界潮流作出的歷史性抉择。
第二,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邓小平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出发,强调:“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3]p791984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世纪前五十年不变,那么到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更不会变了。”[3]p103“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3]p291992年南方谈话时邓小平又强调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p370
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马克思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4]p166马克思预言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深化,一国经济不可能脱离国际经济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必然要对外开放。但对各国该如何对外开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答案。1984年10月,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他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p78“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3]p266他谆谆告诫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p64“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3]p90邓小平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内容。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开放。
第一,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任何国家,均不可能拥有经济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部资源,需要扩大国际交换,使得我们在发展中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只有尽可能地引进一些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国外资源,才能支持和保障我国以一定速度稳步发展,邓小平指出:“多吸引外资,外方固然得益,最后必然还是我们自己得益。”[3]p313从人力资源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虽说人口众多,但在经济发展中能起关键作用的高素质人才却又很缺乏,而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要想使一国的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各行各业保持动态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5]p234。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来看,也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开放中学习国外的经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p373。
第二,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论断,既是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现实出发,同时又是立足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3]p260邓小平强调指出:“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3]p90不实行对外开放,就难以摆脱落后而实现现代化,“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3]p64。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除我们一度对苏联、东欧国家开放外,我们几乎是在与世界隔绝的情况下从事经济建设的。总结这一历史教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3]p223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鉴于过去的教训,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这样才制定了开放和改革的政策。”[3]p22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处于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必须在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退回封闭状态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更不得人心,是绝对没有出路的。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在加速发展,各国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采取了对外开放方针,我国的开放事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加速发展,对外开放时不我待。邓小平强调指出:“总的是要开放。我们的开放政策肯定要继续下去,现在是开放得不够。我们的开放、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胆子要大,要坚决。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3]p219
第三,开放是实现双边合作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政治角度说,“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靠得住”[3]p104。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没有中国的积极合作是难以想象的。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大市场。中国发展了,世界市场就扩大了,就可能解决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对外开放,中国得到了外部世界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们说,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3]p79。“历史最终会证明,帮助我们的人,得到的利益不会小于他们对我们的帮助。至于政治上战略上的意义就更大了。”[3]p80“所以,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3]p79
三、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的理论探索与成功实践
作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邓小平在领导和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中,抓住时代脉搏,勇于开拓创新。他不仅在理论上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義对外开放理论,而且在实践上探索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确定目标,实行全方位开放。邓小平多次强调我国现阶段的重大任务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要长期坚持,而且还要进一步扩大。“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3]p202他具体地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所以,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3]p98-99。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从l992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党的十四大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外国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五大继续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任务,并要求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八大更是以全球视野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在邓小平全方位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我国发生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比开放前翻番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已从过去长期逆差转为顺差,外汇储备增达3万多亿美元,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有很大改进。这些变化表明了我国已从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
第二,创建特区,实行多种开放形式。针对人们对应不应该开放,如何开放的疑虑,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一个非常有远见也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先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始。根据邓小平的倡议,l980年我国正式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时,为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3]p512月24日他又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3]p51-52这四个窗口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正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3]p372。在兴办经济特区取得经验的情况下,1984年把15个沿海港口城市划为沿海开放城市。l985年又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开放地区。l988年把整个海南岛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同年还确定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开放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建立浦东开发区。我国通过借鉴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经验,结合国情,先后创建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多种开放区域形式。这一系列新型的开放区域形式,在世界上是一个创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贡献。
第三,区域开放,实行渐次推进战略。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对外开放又是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何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邓小平思考较多的一个课题。为此他提出了对外开放实行渐次推进的战略,根据不同开放区域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采取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边疆民族地区,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稳步发展的渐次推进战略。首先。对外开放由南向北,从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接着在原来沿海开放的基础上,199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四沿”开放的战略方针,即除了沿海继续对外开放外,还实行了沿边境、沿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开放的方针。我国的对外开放经过十几年的试验——稳定——加速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第四,明确目的,实行“拿来主义”。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通过加强世界性交往,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将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提高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1977年9月29日,邓小平在分别会见港澳台同胞代表和英籍作家韩素音时强调说,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跑得很快,现在我们的差距很大。提出要以“拿来主义”的方法,把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进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指出:你研究物理学,总要以先进的物理学水平作基础,化学、数学,一切领域都应该如此。洋为中用,就是外国好的东西,先要学会它们,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同年11月3日,他在会见美籍学者王浩时时又说,现在我们学习外国的东西,要“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不坏,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既然我们在人类之中,为什么不能用人类劳动的成果!此后,他又反复讲,现在世界上,人类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他进一步表述说:“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5]p150“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5]p351如果我们脱离世界,连信息都不灵通。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有利于改变落后面貌,既可以赢得时间,又可以节省资金,加速我们的建设进程。
作为一个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难以迅速积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连续追加投资。利用外资是弥补国内资金严重不足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提出对外资利用照样可以“拿来”,他明确指出:“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试验,是书本上没有的。”[3]p130“我们现在如果条件利用得好,外资数目可能更大一些。问题是怎样善于使用,怎样使每个项目都能够比较快地见效,包括解决好偿付能力问题。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现在我们有这个条件。”[4]p198-199邓小平的这些判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消除了有些人对利用外资的疑虑,使我国外资利用增长迅速。多年来我们引进外资的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中一直处于前列。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和利用外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资金短缺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