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的商洛诗群

2017-08-15 06:09
延河 2016年12期
关键词:商洛吕布诗人

主持人:阎安

嘉宾:叶延滨 臧棣 张清华 欧阳江河 谭五昌 张晓琴 胡弦 何同彬 白小云

主持人(阎安):

中国新诗百年大框架下,我们来做这个活动是很务实的一种做法,中国新诗百年,我们回到这样一个鲜活的当下,有看秦岭特殊的人文地域背景语言现场,我们来讨论这八位诗人。今天来的是中国诗评方面最前卫的一些人物,我觉得研讨会肯定能够触动心灵。

首先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的主任,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叶延滨老师发言。

叶延滨(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

非常高兴到商洛来,我应该是半个陕西人,陕西我生活了八九年的时间,但是没有来过商洛,这次非常高兴来参加研讨会。对于商洛的八位诗人,我因为原先编辑过他们的稿子,就成了多年的朋友、文友,所以我就谈得比较感性一点。

先说说陈仓的作品。陈仓这几年变化特别大,原来写诗,后来又写小说,写小说还写得挺火。写小说以后对他诗的感觉就有很大的影响。我觉得陈仓用现代口语写现代诗,在这一批作家当中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诗人。尽管有很多写口语的诗人比他名气大,但是我读了他的诗以后,我觉得陈仓诗歌有独特的语感。多读几遍,你会在诸多的作品当中把他区别开来。他是一个在现代口语诗歌当中有辨识度的诗人。他的口语很细腻、很直接,直抵内心。这几项使得他的诗歌有很大的辨识度,这是我的基本评价。他把一些传统的题材,在笔下重新再造,而且能把过去很老的意象在现代人身上找到共同呼应的地方。因此他的诗很容易征服读者。比如《陈仓放羊》,这好像是传统的诗题材,而他的《陈仓放羊》写的是现代人的感受。他把过去的那种意象完全用现代人的孤独、现代人的无奈,对照起来写了。还有《看病》这首诗,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一下“女医生正在为我把脉,听取我生命的破绽,有个六十左右的男人笑呵呵的,他分明是捡到了什么东西,女医生说,他不是他,他患了肝癌,五年前就应该死了,我才知道,他捡到窗外的阳光,附着他的灵魂。我面前的男人原来只是一片阳光,他替阳光活着,有血有肉,一片斑斓,一出门我碰到一树叶子,我应该替一片叶子活着,这么一想,我,竟然绿了。”现实和虚无,时空的转化,就在直接的叙事中间,把这个诗完全的立体起来。

再说南书堂。我跟南书堂接触的比较少一些,但听这个名字就有文化,他的诗是把乡土诗文化了。他有一种文人诗的讲究,读他的诗很多都是乡土的味道,但是他的走向是向文人笔记、向文化方面的,因此他的诗里面充满一种气场,就是文气。读他的诗就需要一种比较安静的心态,去把玩他的诗歌中间的韵味。比如他的《草木生死论》,用草木的生死来表达情感上的东西,大家可以看看。还有他的《霾》,这种题材,也是大家今天关注的东西,他关注的不是声讨雾霾、诅咒雾霾,他反观的是内心情绪的变化,这首诗的结尾是“我犯难了,赞美霾的大度与风采/无疑是在贬损城市的自尊,爱怜城市/又会对霾产生敌意的排斥/我像找不到家一样,始终找不到/这首诗情感的基调,想半途而废,诗神/却在穷追不舍。写出来,又读与谁听”。这是他借这个题材来表达他内心非常细腻的一种感情,他追求的是文字上的优雅。

慧玮,我们认识很久了,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商洛最忠实的书写者。我们可以在他的诗歌中间感觉到那种灵动、那种飞扬、那种明快的情绪。我觉得慧玮有种鬼气,他有一点妖,能以男性的视野写出妩媚的东西。比方说他的《月光之妖》,他将月光和自己结合到一起,最后让你分不清他到底是写月光还是写他自己。最后一句是“有时候我提着一个五彩缤纷的大篮子,将不一样的梦,送给不一样的人,如果你碰巧睁开眼睛看见了我,千万不要把我的美,告诉别人。”还有他写的《每一只虫子都漂亮无比》,结尾写到“在虫子的国度坐,我常常为自己的笨拙和丑陋而感到羞愧。”最让我动心的是《晒云的母亲》,他这首诗把母亲写的那样美,结尾写到“百云中间,我小憩的母亲,脸挂幸福的微笑。”

陈仓、南书堂和慧玮,我只讲这三位,力图找出他们最让我感动的东西,谢谢大家!

主持人(阎安):

叶老师从诗歌的辨识度、古典意象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这两个角度来谈陈仓的诗歌创作,从乡土诗歌的文人气息来谈南书堂的诗歌,从诗歌语言的灵动来谈论慧玮的诗歌特色,都评价的非常中肯,对我也很有启发。

下面请臧棣发言。

臧棣(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诗人):

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商洛的同行交流诗歌的看法,我读过很多诗人的诗,给我一个总体印象,陕西诗人写的诗,他们的视野和他们那种存在感,可能和像我这样生活在平原上的人,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差别。

我讲讲南书堂、陈仓和远洲,这三位诗人有一个共同点,但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诗歌想象力上,他们对我们当代现实生存的体悟是非常深厚的,他们诗歌的目光、涉猎的眼界都是朝向现实生存的,只是我觉得在诗歌的具体表达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这个差别细细地去分析和把握的话,也是非常有趣的,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的。

南书堂的诗大致可以归为感怀诗,这作为一种书写的类型和诗歌的表达,在新诗百年的发展进程里面,它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就是感怀有两个基础,一是你要对个人的存在,比如我们对历史的转变,有一个深切的體察,这个体察你找到什么样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眼光去表达,这个要看诗人的天赋和诗人的造化。南书堂的诗有一点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他所有的感怀诗,比如他能把周围世界的观察,对现实世界的转变,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一种反思,他都转入、转化到这样一个诗歌的层面去打磨,我觉得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体现了古代诗人写类似感怀诗的一个书写的路径上去,也就是说他把诗歌变成一种自我教育,每一个诗歌要处理的对象,要书写的对象,最后都通过诗歌寄语的磨炼打磨,最后变成了对这个世界更深的更综合的体会,不仅仅是单项的一种斥责,还可能有一种悲悯、苍凉的胸怀。当代有一些感怀诗写得非常尖锐犀利,但缺少一种温柔敦厚的东西。温柔敦厚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弄不好的话,也容易陷入一个圈套里面去,陷入古代的文以载道的圈套坐,可能会写得很厚。南书堂的诗里面都有一种很厚重的东西,像刚才讲到的他的语言非常厚重,相对于他书写要处理的题材,有一种我觉得现代汉语的典范化的倾向,语言显得非常绚丽、精彩,我觉得用这种绚烂、华丽来处理非常朴实的素材,这本来就有很大的差距,弄不好的话就会写的不是那么很切实。南书堂的诗,我觉得都做了一个很好的处理,语言上做了一个很好的处理,他语言尽管写得很典范,就像刚才叶老师讲的话题,他的诗特别像一种文化诗。比如他对自然山川的包容、转化都有一种很平和、甚至有一种很深层的,有人生智慧的东西在里面来支撑他诗歌的体验。他这样的协调能力,某种意义上避免了容易把感怀诗写成很浮浅的对人生遭遇的感叹,而他在人生的感叹里面有一些提升和提炼,总把这样一个瞬间的容易逝去的人生感叹凝固成这个世界胸怀更宽广的接纳和包容,这是他写诗厚重的地方。与我们在城市里面写诗容易写得很焦虑有很大的差别,他提供的诗歌境界都是展现了非常平和、有距离的,既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深深的回应,同时又跟古代诗歌灵魂去对话的一个书写方式,商洛诗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这是他们把诗歌写得很厚重的基础。

我再谈谈对远洲诗歌的印象。远洲对手物和素材的转化能力,都写的几乎没有什么破绽,写得有点像书里面的那个诗。比如诗人的思考,他每一个素材、每一个事情都经过反复的思考。我一直也在困惑,我觉得在这方面让诗歌写得很实在、很厚重,让诗歌所有的经验都在现实的人生投影里面有一个落脚点。可能在诗歌的思维方式上,或者思维思索上,厚重凝重可能是一个优点,但是还是要找一个方法,要让他有一点点灵动犀利的东西。远洲的诗里面也有跟南书堂有共同的风格特点,运用的语言非常典范化。在书写表达上偏重于这种书面语言,他能把很多细节的语言片断、纪实性的东西转化为非常鲜明、形象化的诗歌记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诗歌书写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我自己的观感,在慧玮和远洲的诗歌书写里面,都有一个古代诗人的灵魂或者是有一个内心在复活一样。他诗歌对话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虽然作为一个现代人,用反思的眼光去观看、去体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他一旦落实到诗歌的书写上,在某种意义上又恢复了古代诗歌那样一个眼光。这样一种眼光真的要生活在这样一个地域里面,用起来才会有一种真实。比如说我在北京用这样一个眼光,我觉得就很难,在真实度上可能很难把握。因为北京虽然也是历史渊源非常深厚,但是在那种厚重纯朴上它缺少一个纬度,不像我们商洛地区里面,能提供很厚重的诗歌视角。

远洲的写法,他表面看起来写得很保守,他的抒情出发点都源于对现实的感悟和观察。他写的基本都是亲眼所见的,然后他经过一个诗歌文人化的转化,最后慢慢地积淀为一个诗歌记忆,记忆上的一个印痕。我觉得他的诗也会让我感觉到一种困惑,他的诗虽然我觉得很保守,在表达上可能不像陈仓的诗那么犀利出彩,但是他像一种祈祷、像一种做功课一样,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当时讲过新诗发展了30年,诗人太急于占据一个立场,摆出一种姿态,缺少了一种诗歌态度,踏踏实实下来,像应付一件工作那样把诗歌的感受转化成一个能经得起真实打磨的经验把它书写下来。回想新诗百年的发展过程,你去想一个诗人的书写方式,都可能少了一个支撑,或者说是一个驱动,应该还是要把诗歌当成一个工作去完成,不能老是神灵附体一样作为一个表演。可能经过常年的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诗歌的轨迹,跟你心灵的轨迹成为一个重合,这种重合或者重叠在某种意义上能完成一个诗人内心对这个世界的追寻。

谈一谈陈仓老师。陈仓的诗特点非常鲜明,他的诗有几个关键词,我跟叶延滨的看法一样,很尖锐、犀利也很直接,他有很强烈的体验。我们一般说诗人用心灵思考,用脑子思考,而陈仓是会用身体去思考的诗人。他的诗歌里面包含的情绪非常的尖锐,也很犀利。但他又有一种身体原始的像血的智慧埋藏在里面,所以他的很多短诗会给人一个触动,这个触动就来源于身体与欲望,这给他的诗提供了一个新的面目,让他的诗有了与众不同的深度。

他的诗有很强烈的戒备心,跟南书堂和远洲的诗不一样,他们在现实世界的距离上面,采取了跟世界拉开一点点距离,采取用近观的关照来看待世界,最终把世界的现实经验转入到诗歌记忆里面去沉淀。而陈仓的诗完全不同,陈仓的诗就是直接用身体去近距离的接触这样一个现实,去接触身边的世界,这需要有一点胆量,也需要一點点勇气,在较量的过程中间还需要很多生存的记忆,否则容易被碰得头破血流,陈仓在这方面可能是艺高人胆大,他碰撞的很激烈,但是又毫发无损。所以这样一个诗歌书写、诗歌表达的方式还是很了不起的。

他的诗里面还有一个特点,这两天刚知道的,以前也看过他的诗,不知道他写小说,但是他的诗歌里面有一种很强烈的现代性,他的诗歌场景特别关注戏剧性,每个诗像一个小小的戏剧,有一种非常戏剧性的场面,他的表达也是这样,我觉得他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可能跟我们很多只是从抒情单纬度的角度去观看这个世界,去转换这个世界的一种情感不一样,他还有一个小说家的洞察力去看待生存的一个复杂性和矛盾的方面。

他的诗给我一个总的感觉,就是每首诗就像战场一样。他写每一首诗都像一场拳击似的,哪怕他写比较温柔的诗,也像在拳击比赛的间隙很紧张的书写,这跟当代很多诗人不一样。我们通常觉得是现实世界发展很大,诗歌是一种很安静的东西,应该跟这个拉开距离,我们都希望在内心很沉下来的时候阅读诗歌,而陈仓跟这个有一点点逆流而动,他的诗每个文本都像一个小小的战场,语言的紧张、爆发力和诗人情绪的尖锐、犀利,都像是一种拳击,或者类似语言的一个战场。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又很有效果,能够给人一个很深的感触,这是很了不起的。

主持人(阎安):

臧棣说他是来自于大平原富庶地区的,而商洛是最难进入的山脉深处的地方,这两个时空的对话我觉得非常好的,也非常的有启发。他的话也有很深、很大的新诗百年框架性的设计,还有主体性的、观念性的东西。我认为,中国现代汉诗的本体性的觉醒还不彻底,还是没有完成的。这个问题就在于中国诗歌的历史记忆学的崛起,或者是这种觉醒的细化是不够的,类似于秦岭深处的非常神奇的这种中国地质地理的人文觉醒,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一种独特性的觉醒,它一直进行的不够彻底。不够彻底就是不够细化,比较笼统。诗歌本体的创造性觉醒不够,个体往往在地域时空的作为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我觉得刚才臧老师的剖析,从整个地域时空写作方面,有很大的启发和触动。

下面请张清华老师发言。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

昨天从西安乘车穿过秦岭,穿过有太多诗歌积淀伟大的山脉来到商州。我以前从平凹老师的散文里面读到过商州,觉得那是一个很浪漫、很神秘的地方,来到这里以后,感受很复杂,觉得是一个非常古老又非常新鲜的所在。我看这八位商洛诗人,都是非常成熟和有特色的诗人。他们和全国的优秀诗人写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我们放到商洛这样一个背景上,就又觉得有一点不同。刚才几位都谈到,觉得他们的身上有古人的精神气质。我自己觉得多多少少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王维的气度。

为了节省时间,我主要谈谈两位诗人。一个是南书堂的诗,一个是左右的诗。首先说一下南书堂的诗,刚才臧老师给他一个非常准确的说法,就是感怀,我觉得这个命名非常准确。叶老师的说法是文人写作,我觉得说出了他非常重要的属性。我看他诗的时候想到了若干个关键词,就是综合,他的诗非常综合的、相当成熟的。从诗歌当中看到诗人自己的气质和气度也是很鲜明的。他的诗总体上写的是人与自然、现代文明和自然的交汇。这种关系当中所产生的生存之困,他不是绝对意义的冲突性的,而是获得了一种和解性的体味和体验。这就使他的诗有了…种丰厚和包容的气度。比如说他的《闲草赋》,他讲的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万物的生机。我们现在所有的生存都被消费化了,都被强制性的纳入到了一种繁忙的体系当中,从而丧失了古代文人的个体性。古代文人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就是闲,如果没有闲,就不能读书思考,就不能冥想,不能生发出诗的情怀。作为现代诗这种美学上的属性就不再表现为古典的那种诗意,而是一种焦虑、狂躁、尖锐的东西。在南书堂的诗当中,我看到的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闲,或者说他对闲的一种追寻和体味,这个我觉得很重要。这便是所谓王维的气质的一种重现。

我说一下左右,左右是80后的诗人,他的诗带有80后的特点。我不知道左右和伊沙是不是有交集?总之能够看到年轻诗人从口语写作当中汲取了一些活力,一些有价值的元素。我觉得80后的年轻诗人,喜欢从无意义的地方开始。史蒂文斯说过,一首诗并不表达意义,正如大多数事物都不表达意义一样。这个话看怎么去领会了,他是一个辩证的说法,某种意义上一首诗也可以不表达意义,因为意义过于沉重,可能就会把这首诗压垮了,而有时候你不刻意去追求意义,反而获取了另外一种意义。像王维的诗他的很多并不追求意义,有一些追求的是空和无。比如那首《母亲节》,就寫得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写法是新一代诗人的优点。这首诗里面有对传统伦理的一种敬畏或者践行,同时也有一种小小的背离或者是小小的不满,这首诗里面提到了妈妈的脚臭并没有妨碍小孩儿给妈妈洗脚,并且还得了奖,这里面有生活上的喜剧性和伦理上的戏剧性,就很有意思。就是不一定有意义但有意思,无意义某种程度上也是有意义。

他的很多诗有时候会陷入了一种套路。比如那首《烧钱》:“网上说/有个鉴别真假钞票特实用的方法/就是直接把钞票烧了看/它留下的灰烬灰/颜色的是真的/黑颜色的是假的/我今天试了一下我有好多钱是真的/我好开心。”我觉得他最后两句话写弱了,如果是另外的处理方式,可能所获得的戏剧性会更敏感一些。

时间关系,我点到为止,说了一点,不当之处请原谅。

主持人(阎安):

我明白张老师的意思,很多普遍意义上的诗意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在诗学作为上,这还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的问题解决以后,终点或者向终点落实的过程为什么不够?而且为什么往往是落空的?张老师通过个案分析,我觉得这个东西不仅仅是对陕西的诗人,对商洛的诗人,对整个中国当下的汉诗写作,我觉得都是一个指引,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下面请当代最有才华的诗人,我尊敬的一个诗人欧阳江河老师发言。

欧阳江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

商洛这八位诗人的作品让我非常震惊,我没有想到质量会这么高,给我启发非常大。这个诗集我从头到尾读了一下,很可惜今天没有时间表达我的一些看法。

我简单谈一下,我想谈一下吕布布和陈仓的诗。陈仓的诗我很赞同刚才两位老师对他的解读,他的诗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有一种辨识度,我觉得他的诗完成度极高,完成度需要在词和物,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之间进行一种特别直接的尖锐的穿透,我觉得不只是穿透,像上海丈母娘隐喻式的东西非常有意义,他离开商洛,从事小说和报社的编辑工作,这一切都在他离开商洛这个地方,在他离开诗歌写作,但是所有这一切又让他回还往复,在中间进行磋商、进行穿越穿透,所以他的诗里面有一些中介物的东西,仅仅只是在诗里面写诗的人可能没有的东西,在他那儿出现了。他的诗歌很重要的一点是观看。比如《遛狗》那首诗,里面就出现了诗歌逻辑,出现了人和非人的东西,狗性、狗语,这其实也是诗意的一部分。没有观察能力的人不会把诗歌写得这么精彩。在他这里是一个很自我的日常性的汇集,在他的写作背后,是诗与诗的逻辑。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人道的东西。

另外他还有一个小片断式的诗歌,写的是四个工人在工地上睡着了,用的是一种电影镜头,或者是静物的一种眼光。最后一只鸟叫醒了工人,一个飞翔的介入,唤起了自然界的介入,最后唤醒了人好像从死亡中醒来一般的诗意。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出一种完成度。而完成度是什么东西呢?一会儿我谈到吕布布诗的时候会谈到这一点,刚才谈到史蒂文斯说诗歌,他的诗歌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在别人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的写作。中国古诗历来有这样一个特点,起承转合有一个规定,怎么起?怎么承上启下?怎么结束?构成了这样一个写作的阶段。其实有的天才,会在别人结束的地方开始写。我有一个画家朋友,他的画你永远感觉是绘画性本身。他不进入符号,他不说我画一个符号,就是这个过程要保存下来,他是每一笔好像都是结束,但又永远是在开始,这时候他要的东西慢慢出现,出现以后在什么时候结束非常重要,完成度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呈现。

左右的诗,我非常同意张清华的说法,左右的诗徘徊在一个题材上。因为他生理上的欠缺,他写大量因欠缺带来的困惑和逼世。他本身是听不见声音的,或者听起来困难,这个变成他诗歌的一个困惑和一个局限性。他所有的诗建构在我们平常人所没有的欠缺的起点里面,所以他对听的逼世是在一个我们平常人不会有的那样一个绝境中开始的。所以他的诗开始是很多人的结束,他对原声音的追问和发掘,然后把追问和发掘呈现在词语里面,让它变成一个很震撼的一个起源,一个源头诗的问题。我一直在淡的是开耳这个概念,开耳就是同样一个人在听钢琴的时候,听音乐的时候,都听到那个声音,但是开过耳的人听到的是专业的声音,是听到的是完整认知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声音,而不只是优美好听的旋律。这是完全不同的,开过耳的人听到的声音是钢琴手指触键离键的声,不只是一个手指弹下去,他是弹在哪个部位,怎么构成一个空气的传递,怎么把技术性的演奏变成一个自然的等等,这就是开耳。我觉得左右对声音的处理,是一直在词语的意义上给我们这些不聋的人一个开耳,就是很深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是你在听你这个声音,不管你听到没有听到,你都是这个声音。而我们很多人不去听,不去认真的思考,这个声音自然在我们耳朵坐出现,反而我们听不到这个声音,这是诗歌的凋亡,也是原诗和普通的诗、原声音和普通声音最大的差别。

最后淡一下吕布布的诗,我看吕布布的诗里面,不像一个女娃娃身上的,这是商洛八诗人中间唯一的一个女性诗人,恰好她是最不像女性诗歌的,她写的这些题材我感到惊讶。我觉得吕布布有两点让我特别有感触,她给中国诗歌在贡献一种崭新的东西,不只是商洛诗歌的骄傲,她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骄傲。她出现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她有意识的一点,因为我们要放在整个中国当代诗的格局里面和进程里面来打量吕布布的诗,因为她的诗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完成度还不是那么高。但是她出现的原创性让人感到非常惊讶,她这个还不是一个辨识度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独特性的问题。刚才谈到一点我特别同意,比如我们同一个地方的诗人,用同样的语言来写,同样受到乡村文明、古老的文明,还有当代的城市文明、现代性的熏陶以及沖击,现在30多年了,新诗写作产生了一些公共性,每个人都在里面受到公共性的滋养养育和塑造,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已经是自动生成的东西,你可以非常省力的,就是已经变成一种,有时候你不用花那么多力气就可以往前推进,有这样一种自动性,这种自动性就变成模块性的东西,变化一种共同性,变成一种类似于电脑内部的元件的东西。这个时候你要写出个人的东西,就要把手工艺,写作的手艺放进去,你的手法、你的手感这些都放进去以后,也就是如何既服从这种公共性和自动化,同时又如何从这里面逃离出来的问题。毁灭了,然后把它跟完美性放在一起,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写一首好诗那么简单的事了,这种原创性如何呈现?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新诗写作诗人面前的问题,而吕布布的诗却提出来了,她在这方面的努力让我感到非常尊敬。

我举一两个例子,她的诗在写作里面放了一些我认为是缩略过的东西,就是压缩过的东西,就是打断扭曲流畅性。她放了这样一些东西进去,为了从公共性和自动化中结束。我说到结束,这个完成度就是这个结束,一般诗歌的结束都有一些,比如说大大的一个漏斗,最后漏到一个小漏洞,那个漏下来的无非就是懂不懂,意义如何变成一个认知、一个升华、一个黝黑、一个感动、一个旋律或者是一个套路、一个结束?那么有没有其他可能?有没有可能所有结束在诗歌的展开过程中处处都是结束,处处都是秽迹但是又被抹平了?

我很喜欢《曹溪镇》这首诗,好像在经过一个原址,或者是祖先的灵魂就在那儿。这些不重要,但是她提供了一个原址,她表达的时候,用的是我最近一直在表述的东西,就是原文。古诗用的是汉语,而我们当代写作用的是中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当然我们在使用中文的时候是各种翻译的汇集,各种新生事物命名的汇集,各种行话、套话、媒体语言、手机语言、自媒体语言,各种缩略语的汇集。我们使用这些语言的过程中,不是从里面过滤掉,升华掉,而是混进来,而把古代汉语最优美的东西也混进来构成一个原文。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识的,但是我读出的是中文与汉语相混合以后的一种语言来写的写作。

我个人认为她是有写诗的禀赋的天赋的,有这样一种才能,同时也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写作的工作性质,她有这种认识,否则她不会写边缅公路,这是她自我认知的灵感,但是又把自我给虚拟掉,因为抒情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和对待抒情主题的问题,抒情主题永远是大于你现实生活中的那个自我,而永远比这个人更崇高、更伟大,但是现实当中是不是这样?这样一来就导致我们的诗永远是从日常性中脱离出来、升华和自我感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天经地义的,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是不是限制一下这个自我的主人,要不然永远觉得自己太伟大了、太感动了。对这个抒情自我、自传意义的升华感动和优美的限制,也是我们当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觉得吕布布对这个是就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主持人(阎安):

有些神奇的人物,一见面就是很高级的交流,也是对你视野的打开。欧阳江河在中国诗坛是带有传奇性,有很多人把他仅仅看作一个诗人,这完全是一种错误。我们今天见到他,可以看出他身上有很多知识分子才有的职业化风范的东西,比如说对于诗歌完成度的看法,对于原文的看法,这些都是让我们长见识的东西。

下面请谭五昌先生发言。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

我们如何对待新诗?其实很多人把当代诗歌边缘化,这是需要纠正过来的,我们可以打量一下中国当代诗歌,永远比当代小说快一步,比如朦胧诗出现以后才有现代小说出现了,因此我觉得中国当代先锋诗歌永远扮演了非常光荣的文学角色。所以今天在这里舉行诗歌盛大的研讨会,我认为意义很重大,因为大家知道陕西的文学在中国,陕西的文学由于陕西小说在当代文学上有独特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同时还认为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版图上也应该有它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今天聚焦诗歌的研讨,像各位专家所说的,我觉得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可以在未来的时间当中充分展现出来。欧阳江河先生强烈的演说欲望让我感到很震惊。对商洛八位诗人的作品,我有个建议,下午去商洛学院,有时间也可以让江河兄给商洛学院的老师学生讲一讲商洛八位诗人的风貌。今天这个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商洛)暨商洛诗歌研讨会,让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很高兴来到这里,体验了商州文化的古老和神奇。

我们今天来探讨商洛诗歌,大家刚才都谈得非常好,我接到这个题目以后,认为有五个方面的经验或者是成就值得我们去总结借鉴。

第一,新诗的题材与主题无限丰富,表现范围空前广阔。我们古代诗歌很高雅,但是诗歌现在已经破除了这个障碍。

第二,新诗的语言形式与表现技法全面探索、实现与展示。当代诗歌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远远走在港澳台诗歌的前面,就是在技巧经验、手法的层面上非常之丰富,确实我们已经走在领先的位置上了。今天到位的几位著名诗人,他们每一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像学院派一般进行着非常自信的写作,有的对当下事物的打量和技巧的追求也表现得很独到。

第三,超越古典趣味,对现代生活的深入拓展。我们谈到古代诗歌和现在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经验的复杂性。古代诗歌比较单纯,我们现在诗歌是贴近当下的生活,而且贴近现在的思想、精神,古代可能就比较单纯,古代的诗歌是空间性的经验,而我们现在的经验是时间性的经验,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

第四,在哲理性和艺术思想呈现方面成就突出。在哲理性和思想性方面,我们的新诗在这方面超越了。从一些诗人在诗歌当中有非常强烈的哲学思想和背景,这个到当代一直延续下来了,比如欧阳江河先生等等,他们在诗歌中努力追求一种哲学的背景,这个传统非常好。如果一个诗人要成大诗人,如果没有哲学背景地融入就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诗人。

第五,在当前的全球化的语境和视野下,当代诗歌对本土经验的全面挖掘与整体展现。

这是五个方面的优点,最后简单说一下三个诗人,南书堂的诗歌技巧比较好,他对现代性和古典性融合的比较好,很有意思。南书堂是找了一个中介点。再往下是远洲先生、陈年喜先生,他们是比较传统,是扎根本土经验。另外南书堂对事物的想象力很好,是很出彩的,总体上我认为他是有很扎实的语言功底。郑学良是一个小学老帅,一直扎根在这片土地,他的诗歌非常好,也有现代性的东西。我们整体上功底很深厚,像各位专家说的前途无限,对他本人的不足也可以供本人参考。我自己感觉,我们商洛的诗人可能整体上要强化现代性的经验,从这里面走出去,像吕布布不去深圳不走向全国不行,我们扎根在商洛要走出去,迎接世界的来风,本土性和现代性一定要联合,所以商洛市的未来非常美好。

谢谢大家!

主持人(阎安):

我很赞同谭五昌先生所说的“当代诗歌永远比当代小说快一步”的观点,我也认为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在中国文坛扮演看非常光荣的文学角色。关于中国当代诗歌,我们真值得好好探讨一下。在今天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论坛,因为时间原因不能好好的探讨语言、探讨汉语、探讨中国当代诗歌,真是一大遗憾。所以我建议下午都到商洛去,让各位大师把他们的体系充分展开。

下面请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张晓琴发言。

张晓琴(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首先感谢会议的主办方,昨天我们一块儿来的时候沿途经过大秦岭,大家心情都非常的激动,春天的秦岭上面各种桃花、梨花都开了,非常美,觉得这里空气这么新鲜都有点不适应。但事实上我们呼吸的不仅是新鲜空气,还有商洛诗歌之气。因为最初来到商洛,主要是因为贾平凹老师,我可以说读着他的小说长大的,他在这里面有一句话,说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我也非常渴望来到商洛,我也非常意外的读到了商洛八家的作品,给我分配到的是三位诗人,其他大家的诗我都细读了一下,特别有意思的是88年出生的诗人左右,他里面有一首诗《兄弟》写得特别好。

远洲的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远洲先生的诗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他是一种独自行走的见证者。刚开始我读他的第一首和第二首诗的时候,我不是非常喜欢,为什么呢?当然他有他的优点,他表示对家国的热爱,是非常朴素的,但是从诗歌的创作角度来说,他可能体现作为诗人的共性角度、共性特点更多,而体现个性的东西略有缺乏。接下来又读到《打工仔的家》,我觉得他找到感觉了。这个不仅仅定位为底层写作,他有一个变化,在《补衣女》里面说到老家有很多破碎等待你们去缝补,这里面有知识分子的感觉在里面。而到《打工仔的家》里面,这就是一个回不去的家,费力要打开太阳的铜锁但是打不开,他写作的立场就变了,本身作为一个老百姓的写作,这种写作是非常好的,但是更进一步说的话,为什么他的诗是独自行走的见证呢?他在诗人里面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优秀的,这里面有对现代文明介入的哭泣。有一首诗是《河口》,有一个老人在哭泣,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好。他用詩歌来表达乡土文明的哀婉或者是伤歌。比如《越狱者》,有一种对现代文明的表达。《在火车上》写的非常简单,但是最后这个诗的亮点在结束的地方,说那个嘴唇油光光的家伙指着我放在桌子上的诗刊说,请你把他拿走。这是非常强调物语的时代对诗的裹胁。我觉得远洲的诗,在我个人看来,我认为价值最高的就是诗歌存在感的书写和找寻上。比如《商洛山一个夜晚的声音》,有对时间的思考,有对存在的思考。远洲诗人的诗是存在感最强的,因为我早上吃早餐的时候和他有交流,我说你现在到底在哪儿?他是我的户口在西安,我的房子也在西安,但是我不喜欢西安,我现在在丹凤。我觉得远洲隐约的是朝这个方向在走,人之所以成为他之所是,就是因为他的见证,这里面见证的意义不是说追加的无关痛痒的对存在的表达,而恰恰本身就是参与了构成人的见证。我觉得远洲先生讲见证的是他与故乡丹凤的归属关系,而他诗里面有一句“我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自行走?/就像一个人突然觉得他离群所居了,/内心咯噔一下,/随即又恢复平静。”如果你精神上能够更多的离群所居,诗歌会更加的清澈。这是我对远洲诗歌的看法。

郑学良先生的诗写得非常的独特,在这八位诗人里面,郑先生的诗是最具有古典气质的,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他是一枚果实中的核在寻找自己,他是一个逆风行走的人在向古典致意。比如水、蝴蝶、山水等等,这里面作为一个比较的话,如果远洲先生的诗是更倾向于一种土性的写作,而郑学良先生的诗更是一种水性的存在,诗里面水的意象非常多。而且对自然的力量非常强调,也一直在寻找。比如被劳动所伤,春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等等,很多在写自然的力量、土地的力量、春的力量、水的力量,写到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郑学良先生一直在寻找栖居的方式,比如《村庄》这首诗,鸟在树上欢悦的鸣叫,我在树下劳动,这是典型的寻找诗意栖居的过程,我认为在这个寻找过程中,事实上诗人期望自己到的那个位子和诗人实际到的位置略有差距。这中间可能牵扯到一个情绪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从情绪上来说,诗人可能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一是要克服重复性的语言,重复性的语言略有一点多。二是我认为诗歌当中的标点符号或许可以做另外的处理,比如破折号、省略号,你喜欢以省略号来收尾,这是你的方式,但是可以略微做一个调整。

说一下吕布布的诗。昨天在酒店里见到吕布布也没有说一句话,但是感觉她的气质有一种天然的诗的气质,吕布布的诗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感觉,很多人是在评价吕布布的时候,强调的是你的超现实,但是我个人认为先锋性是你诗歌很重要的特点。一是词语非常有穿透性的力量。吕布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吕布布这个独特之处可用她自诗歌里面的一句话:青年人。青年人这首诗是吕布布作为一个青年女诗人素描,不应该用女性写作来形容吕布布,因为诗歌里面女性气质非常少,吕布布的诗写得非常坚硬也非常坚定,青年人就是一个青年诗人对于自己的一个精神自画像,我觉得这四句诗非常重要。也有批评家提到的,她恰恰是因为从商州走出去,有一个对于现代文明和乡土文明的交叉,可能有一个文化沖向在里面。我个人认为吕布布的诗和穆旦的诗有一定的互文性。吕布布一直在抵御中国式的智慧,这是吕布布的独到之处。穆旦认为中国传统诗词的太阳太古老了,他也在抵御中国式的智慧。二是我认为你的超现实的表达中间关照的是一种生命的拯救和审问,比如《黑名单上的诗》里面场景感非常强。三是对话性,穆旦的诗歌,有精神上灵魂上的对话,还有与坚定生命的对话《茶的对弈》等等,都有一个对话性特点。我这需要强调的是,吕布布与自己故乡商州的关系,可能大部分人在吕布布的诗里面找不到,好像很多人说因为她在深圳,所以看不到她与商州文化现象的关联,而我觉得这个关联性是有的。我特别同意清华老师说的,这八个人构成互文性关系之后,恰恰丰富了地域性的写作,也有可能从这个地域性写作中超越。《马炉》这首诗非常独特,马炉这个地方在商洛丹凤一个乡的小村子,一个农民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人,造梯田之类,你写这首诗最重要的意义是你在寻找,在当下这个世界已经平坦化过程中进行自我命运的审视。我们拿什么面对平凡化的世界?故乡。可以说在诗歌的世界中,吕布布假设了一个超现实的幽灵飞机,她的内心有一种穿透性的力,但在平坦化的世界中看到了地平线,却不得不在词语中回转。

谢谢大家!

主持人(閻安):

张晓琴张老师认为远洲的诗“是一种独自行走的见证者”的观点,我比较赞同。目前媒体流行各种奇怪的称呼,诸如什么“打工诗人”“底层写作”等等,其实这种称呼对于诗歌来说,是表象的、符号的、肤浅的。

下面请胡弦发言。

胡弦(《扬子江》诗刊主编、诗人):

我们现在在负时间当中谈论诗歌了。好在基本上同意前面的说法,我稍微补充一点。南书堂、远洲和左右是我分到的三个诗人,南书堂的诗大家阐述了很多,他的节奏很好,很从容,他上学的时候写过,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写,中间又回来了,用现实的说法是归来者。中年心态、人生阅历包括文化感受在诗歌里面都很多。

我想补充一点什么呢?我觉得他的诗歌触觉很好,《我不是在这里过夜的人》这里面写自己在山谷里面发呆的一个感受,这里面可以对诗歌做一个概括。一是他有很好的感受,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很重要的是诗人自己触觉是不是鲜活敏锐的,这个决定了诗歌的生命力,否则你不能用形象的方法来感受到。二是思与诗他解决的非常好,很多人写着写着就转入思考,就像一个人写作有完整的青春期不太一样,他比较成熟,但是比较成熟也有问题,我就说一点问题,我们昨天交流的时候也说要多提问题。我觉得他写的过于平稳,而且思考太清晰了,一个好诗在我的感觉过程中是混沌和清晰是统一的,如果经常清晰的时候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重复感。他还有一个词经常出现叫“草木之心”,他写了很多山谷与草木的诗,我有一个感受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上有终南捷径一说,还有王维也在这一带生活,按照中国传统文人诗歌的流向来说,有一种出世之心,特别是写大自然的诗是非常普遍的。而南书堂是反方向而为之,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他写的是草木,全都是人世幻想,实际是一种现实的诗歌写作,所以他有一种欺骗性。这是一个特点。他没有直接使用道义,他的道义完成都是通过象征完成的,象征这个地方我认为他已经完成了。

远洲是商洛诗人坐我认识最早的,20多年前就认识了,他当年的诗歌是什么样的我已经忘掉了,现在发现这个诗集里面每个人大概是30首左右,人的一生能经营出30首好诗一生也就差不多完成了,所以选的还都是有代表性的。比如《我爱这连绵起伏的山峦》,带给我的阅读价值是一个思考,这首长诗大家都说了有点传统性,我读他的这首诗,特别是写一首长诗的时候推动力在哪里?音乐性是不是推动力?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押韵,我感觉是连绵不绝的。因为从西方的意象派开始节拍的东西一直是反对的,但是按大家的说法是进入了内心的低语,进入到这个时代,我在网上看到大量的诗歌,包括给我们投稿的都是内心低语的状态。这个当中我认为是不是我们歌唱本身也失去、也丢失了很多呢?我觉得他的诗带给我们一点思考,但是这首诗我认为是不成功的,就是有点空泛,重新命名的能力还是不够。这个东西特别是颂歌式的特别难写,我想了想让我写家乡的加工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没有能力的话是挂不住东西的,挂住的东西稍微少一点。我相对喜欢他后面写的短诗,比如《打工仔的家》,我觉得处理的还是成功的。最后一首诗《这些比想象还快的光阴》,这首诗的结尾,白话表现的意象不错,因为在表达上这是最快的。

我给远洲提一个建议,远洲诗歌的节制还是要注意一点,有时候更简洁一点,像《这些比想象还快的光阴》,后面四句话可以删掉,我觉得后面这四句不是很成功,这个硬挂上去有些突兀。

左右是一个新锐,我不知道他有生理上的缺陷。我重新再读他的诗有不一样的感觉。他像在另一个世界跟我们说话,他孤独的感觉,他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写的是非常好的。像《耳朵》,写心灵苛求,在心灵孤独当中,这是一种很绝望的心态。读了以后让人心里感触很深。还有他的《在姐姐的婚礼上》,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你好,最后得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绝望的。但是在绝望当中也有暖意,他得到了两个他认为有价值的,一个是六七岁的小女孩待他当作玩伴,还有一个“漂亮的少妇走下楼梯上乳房晃动了一下,我红着脸上,你好。”我觉得左右的诗歌是一种卑微之歌,有时候我们可以离开他的生理背景,每首诗都是健康的。总的感觉左右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年龄也不大,将来的前景还是很好的。

我就简单地说这些吧。

主持人(阎安):

胡弦从诗歌触觉谈南书堂的诗,我觉得这个角度非常有意思。事实上,一个好的诗人,应该是一个看、听、闻、尝、触五感敏锐的人。只是如何将这敏锐的五感,转化成诗意的语言,确实非常考验一位诗人的语言功底。

下面请何同彬发言。

何同彬(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我要谈三位诗人。第一位是慧玮老帅,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同意,我就不展开说他写作的特点优点,只是谈一点问题性的东西,或者是作为一种忧虑。慧玮老师在我对他的作品看了以后,基本上把他定义为一个执着于小地方人的视角和地方性写作,他主要是围绕田园乡愁展开的,这种写作本身可能存在着的问题,因为乡愁还是回到自然,还有地域性和地方性,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他的扩张比较大,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谈的,乡愁这个东西是对乡村的美化,对农业文明的眷恋,在诗歌写作当中会形成一种遮蔽,这是这种类型的写作面临的问题。乡村哲学式的写作,最终有可能面临一种困难,或者一种说教性和欺骗性。如果是借用一首诗的名字,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我从慧玮老师的创作当中改造了一下,一个乡愁主义者的死亡,对这种类型的写作,如何处置乡愁,用另外一个视角对待乡愁,如果让土地道德更复杂化,有可能是以后写作当中要尝试和探索的。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简单看法。

第二位诗人是陈年喜。我估计商洛的朋友们对他是很熟悉的,我对他的认识是通过李丽到南京去,说他做一个诗歌之王的节目,我就去网上找,正好看到陈年喜也参与了这个活动。有的人把他称为爆破诗人,或者定位为一个打工诗人,我从阅读陈年喜的诗歌来看,对他身份的界定,某种对他的诗歌创作形成一种压缩和消解,我从他的创作当中没有看到,一定要定义为打工诗人的角色。以往很多底层写作,包括打工诗歌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苦难的过渡渲染,在他的写作中都没有,因为他的写作还是很天然很纯粹的抒情诗人,他很多诗歌还是非常能打动我,没有特别复杂的雕琢,包括经验的伪装都没有,但是很硬朗,气象比较苍茫,抒情比较沉郁,从他的写作当中我能感受到的。从形式上讲他的写作没有太多的新颖和独到的地方,但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厚重、扎实、纯朴,这是他自然流畅的奔涌而出的情感,为这些东西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种朴素的写作可能存在的问题,我是在电视节目当中感受的更明确,他的诗歌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写给母亲的诗歌,但是被流行歌手改造成另外一首歌,他当时认为改造是成功的。这出于让大众接受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他为了追求一种流行化,被大众能够接受的美学程度所进行的改造,对于陈年喜的诗来说是很严重的损伤,这就是这种朴素的写作可能面临的问题。当朴素的字句出现在现代诗的时候我们表示敬意,但是一个人没有经过痛苦挣扎就用朴素的写作,有可能变成一种姿态。就是写类似朴素诗歌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陈词滥调的东西会自动涌上来,如何克制它,如何保持一种独立性、个人性,可能是这种朴素类写作要面临的一种考验。

第三位詩人是吕布布,很多老师都谈到了,我也很同意,就只淡一点,一个忧虑就在于吕布布,因为我跟她是同龄人80后,80后诗歌诗人相对接触得比较多一点,发现了一个特点像吕布布这样的80后诗人也是很多的,有一种特殊的代际美学,像陈年喜、慧玮老师他们身上的抒情方式,我认为在年轻人身上会多一点,但是80后、90后的诗人已经不再这样写作了,而像吕布布身上表现出来的超现实的表现方式,更具当代性和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但是这个表现方式有一个很大问题,这个和谈的世界诗歌有关,她谈什么是世界诗歌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熟悉,我就不多说了。世界诗歌或者翻译诗歌,我们看到在很多年轻人的写作当中非常突出的体现,我觉得很可能会形成一种不是特别好的美学习性,虽然我们看吕布布的特点是不需要商洛这样一个故乡来完成她的诗歌创作,她的作品当中也有现实,也有历史,但是都是一点点,只不过是她表达个人性、反抗性的一个起跳性的地方,这种空间意识带有很强烈的都市性,这种在美学当中形成刻意的反常性,这种看起来很具当代意识的写作,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的。

主持人(阎安):

何同彬认为慧玮田园诗歌中的乡愁,是对乡村的美化、对农业文明的眷恋,会在诗歌写作中形成一种遮蔽,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所有田园诗人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在怀乡时,在诗歌语言中去蔽,值得另外开一场语言哲学的研讨会,今天显然是来不及了。

下面请白小云发言。

白小云(《扬子江》诗刊编辑部主任):

这些老师说得非常全面充分,有高度有深度一直学习到现在,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要做的就是对每个老师进行手工点赞,我分配到的三位诗人几位老师已经说过了,慧玮、左右和吕布布,我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很快速地说一下。

慧玮老师的诗歌有一种乡村的情怀,对草木、大地昆虫的悲悯,里面不厌其烦的描述它们的形态、颜色变化,发现这些微小的事物不易察觉的美好。每个虫子都漂亮无比的诗里面,在大地面前保持谦虚的心态,是谦虚的人类的孩子。在慧玮老师的诗歌里面有可贵的天真,理由简单的快乐,乐趣让诗歌充满了光亮,让人能够轻松愉快的阅读。另外他诗歌坐有生活的思考,比如《稗子》的诗有一种源自土地记忆农民朴素的原则,虽然是片面绝对的,有的时候也是可爱的真诚的。还有很多的诗歌里面出现质朴的生活推理,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晒云的母亲》和《最后的歌颂》,里面有一种对死亡的生死观。总的来说慧玮老师的诗歌既是灵动的,又有多层面人生的思考。

左右的诗歌对当下日常事务的关注,是将生活的补偿方式安排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整个都是诗歌的材料。他在表达方式上消解了一种难度,用朴素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相,不回避,不曲直,直接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呈现出来,有时候是恶狠狠的方式。在抒情的方式上他不相信眼泪,疼痛喜悦,他不以痛和喜的方式来表达,重的生活以轻的语言来述说,说到自己的时候不说自己只说别人,说的重与轻之间,过多的浓烈情感,让抒情无法真实的实现,在左右的诗歌《差一点》里面,非常沉重的生命话题,他用仿佛很轻率的语言说出来,反而起了效果,让人更加感觉到他的痛。比如《母亲很多次偷偷读我的诗》都写得非常饱满。

吕布布的诗歌意象丰富、思想细腻、画面感很强,她在虚实当中的过渡是强调过渡的,有大量隐喻和象征,比如说《天籁》等等诗歌。另外吕布布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她善于发现生活中个人化视角的普遍规律,读来让人一振,哲学是文学重要的产出,增加了吕布布诗歌的一些分量,读者生活的感悟被启发了,我非常喜欢《幽灵飞机》这首诗,把上述这些特点非常集中的展示在一起,既陈述她创作远征军系列故事的下笔时的想象和遇到的一切,同时她又在陈述中创作普遍的规律,在虚与实当中打开了讲述的空间,让不同的阅读者都有不同的阅读感受的可能。这是我作为一个诗歌编辑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谢谢大家!

主持人(阎安):

由于时间关系,负时间运行的研讨会到了该画句号的时候,诗歌具有解读的难度和多样性,可能是真正意义上诗歌的一个指标,诗歌的写作也罢,解读也罢,都要建立在写作者和解读者特殊的修养之上。我觉得好的解读者有时候是非常少的,我们今天在座的商洛写作者们,聆听到这些专家老师们对诗歌、对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以及商洛诗人为个案的解读,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好的解读对诗人的创作是很重要的。从解读的现场我们也能深深地体会到,诗歌不是边缘化的,诗歌有一种文体属性,自身的文体属性就是它的少数性和它的经验性,这个文体从历史上产生了以后,这个属性需要优秀的诗人去坚守、捍卫、推动它,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今天这个研讨会非常饱满,非常扎实,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老师!

猜你喜欢
商洛吕布诗人
史学家为何给吕布“差评”
作品赏析6
“诗人”老爸
大话三国志
愤怒
吕布其实有情义?
夜话三国之吕布致命弱点
我的故乡是商洛
我的是故乡商洛
文化商洛生存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