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制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与实证研究

2017-08-15 20:59王伟兰
创新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公司制推动作用创新

王伟兰

[摘 要] 公司制从发明到现如今的不断发展都在催生着、孕育着创新的元素。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公司从起源到发展对社会、科学、经济中创新的启发与应用。

[关键词] 公司制;创新;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7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5-24-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system is giving birth to the elements of innovation, since it was invente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nlighten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any on the innovation in society, science and economicsfrom its origination to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pany system;innovation;promotion function

西方公司制的发明,除去本身因具备新型商业组织形式的特点,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之外。它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新,推动了国家法律体系、经济体系的完善、推动了国家政府政策的创新性出台。实现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开创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激发了大众的创业热情,同时为学科的专业化分工和教育事業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公司的组织方式为社会其他组织的运行提供了示范

从公司的起源到公司步入正轨的运行,都是在坎坷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的。一个新兴社会组织的诞生,必然要求相应社会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这里的社会体系是指国家法律体系、国家经济体系以及国家相应配套政策的创新性出台。

1.1 公司组织方式的演变催生了法律条文的创新与完善

在公司成立之前,社会体系中的法律并未对这一组织有过任规定与记载。即使古罗马时期的早期公司雏形,也是以契约的形式缔结,并未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出资、责任、股东等作出相应规定。具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随意性,没有形成明确的权责分离体系。纵观公司的起源和发展,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即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组织形式也经历了从合伙、特许、专营、无限、股份公司到现在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组织形式的变革创新中,各国开始意识到法律必须紧跟企业革新的步伐,在原有的法律基础上根据当时需求,实现法律由传统向“新型”势在必行。

英国在1722年针对南海公司进行了最早的立法《泡沫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与法人资格的取得从法律的高度进行了限制。《泡沫法》)规定股票的发行主体只属于法人团体,对擅自以公司名义活动的经济实体作了禁止性规定。[1]

1844年英国颁布了《合作股份公司法》,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被认可为公司独立法人地位的的公司法。不仅规定建立不再经过特别许可,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公司成立的程序。1855年8月14通过了有限责任法案,有限责任的引入限制了股东的责任。1856年的《合股公司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司法打破传统的限制开启了又一个新时代,法案的目的在于大力促进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开展经营业务,赋予了有限责任公司在设立和运行方面充分的自由,同时又确保与公司有交易的外部人能够及时了解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有限责任[1]。1908英国在对以前颁布的公司进行了整合与优化,特别是为适应新型势的变化引入了私人公司。此后,又相继颁布优化产生了1929年公司法、1948年公司法、1976年公司法等英国现行的公司法。

此外,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间的竞争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因此,《反垄断法》《反不当竞争法》等一系列关乎企业日常的法律也营运而生。公司法律制度的创新,即公司法与相关法律的诞生弥补了各国法律缺陷,促进了各国法律的完备化与可行性。它的创新发展直接维护了当时公司的基本权益,更为直接的的效果表现在,公司作为国家经济税收的主要来源,利用法律制度的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与激发国家的创业热情与高潮。

1.2 公司曲折前进的历程促进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创新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不难总结出社会经济体系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种:封闭经济、二元经济、礼物经济、非正式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开放经济、参与经济、计划经济、地下经济。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创新性的灵活转变与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资源的短缺、国家经济落后等多种原因。中国走上了计划经济的发展之路,计划经济在建国之初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巨大贡献。但政府高度控制的经济模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显露出弊端。政府扮演着总管角色。出现了政企不分,企业缺乏活力与创新力不足等一干问题。长期处于“平静”而非“兴奋”状态的企业反过来又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在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不同于晚清和国民政府紧紧将招商局握在手中。新中国对招商局实行放权使招商局开发的蛇口工业区成为全中国企业产区的领跑者,催生了一批新的中国公司[2]。仅几年时间,农民们创造出134万个乡镇企业和1 222亿元产值,个体户们很快发展到了需要雇工的规模[2]。这些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商人感觉到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迫切性,也使政府认识到市场经济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得到确立,使得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当今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力量。20世纪80年代,被拯救的老企业和刚起步的新公司,逐渐突破计划体制束缚并催生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创业者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现阶段,大多数国家都以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国情的不同,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国家也体现出不同的创新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公司作为国家的细胞,其创新要求,发展规律在日后仍会对经济体系的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公司寻求政策扶持需求,创造了政府政策创新的内推动力

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公司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这种需求产生了政府政策创新的内推动力。而从政府角度而言,政策的扶持必须建立在被扶持者可以为政府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连接二者的便是“经济”这一主角。公司可以为政府的所辖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附加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于是,政府便创新性的减免在土地批示、营业执照的办理等政府的权限范围内的流程。反之政府为了参与公司“分红”也保证了自身行政经费的充裕。税收的税种便呈现出创新性的涌现,如增值税、营业税等的增加。税种的增加以及上述描述政策变化只是公司促进政府政策创新的凤毛麟角。作为社会中最灵活的组织,其对政府政策创新的推动能力是无穷的。

在公司管理过程中、公司考核制度中以及公司在其他营运过程中折射出来的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等方式都为其他社会组织实现有效管理提供了参考。例如将公司的绩效制度引入政府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可以起到启发政府行政官员思想领域创新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 公司的崛起与发展推进了科技的创新

公司的出现催生了人类很多的新知识、新发明、新创意,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创新、创业热情。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公司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正在改变着世界。[2]

2.1 公司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

公司的对科技的创新贡献,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模样,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幕。这一阶段公司为科技的推广提供蒸汽机这一特殊发明,使得人类从手工劳动时代过渡到机器时代。欧美各国普遍存在着“一个发明催生一个公司”的现象。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当中英国之所以取代荷兰成为欧洲经济霸主甚至海上霸主,不仅仅得益于发明和科学活动的增加,也不仅仅得益于纺织、钢铁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与生产、投资及市场的新组织方式有关。诺斯的新组织指的就是,将技术、资金、市场联结在一起的公司。因此,这个阶段公司对新型技术的贡献体现在推广方面。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器开始代替机器,随后点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逐渐问世。在此过程中科技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电器产品,而是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创新发明。例如,法拉利的电磁感应现象、炼钢、冶金技术的完善等等。在此过程中公司作为竞争的主体,通过各自生产手段的革新,反面催生了创新,产生了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一定程度上公司也对当时的发明创造提供了资金、场地等的扶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商业组织模式。不同于一二次革命的是在这次的信息革命中,公司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推广者与科技创新的扶持者,而是信息创新的主角。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向数字化、高速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发展以及其广泛应用,引导着众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变革。而公司作为信息化广泛拓展与延伸的主体,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3]。

出于逐利心理的驱动,公司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为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扶持、资金保障与宣传推广。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美国的微软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它所开发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因具有兼容性强,操作方便等优良特点受到全世界多数电脑生产商的青睐,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技术革新的风向标。而信息技术的创新又会推动新型产业的出现,电商就是信息技术创新后的产物。在中国,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淘宝、京东、国美等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甚至有些实体店也加入到这种电商大战当中。为了确保自身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各个公司都进行自己独具一格的创新研发。阿里巴巴是现阶段中国竞争力比较强的一家公司,旗下包括淘宝和天猫国际两个品牌。为保证公司的独创性,吸引更多客户。公司推出了支付宝、运营宣传手段确定了淘宝的营销日、增加完善淘寶APP功能的创新手段。使得阿里公司在这场电商大战中略胜一筹。

无论是那一次革命,归根到底都是在总结着这样一个规律——公司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2.2 公司有助于推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核心的先进科学技术。认识种族、发育、遗传、活动、生殖、病变的科学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得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生命科学技术独特之处在于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因此,也孳息出许多能够促进农业高新技术、食品和化学工业等产业[4]。公司在推动生命科学技术完善的同时,作为一种转换手段,将生命科技转换到科技创新等领域。

2.3 公司的运行模式创新了经济的增长方式

公司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时,出于公司以营利为经营目的的本质。公司必须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才能达到经营的目的。如蒸汽机的发明是一种科技创新,但它必须应用于当时的轮船、蒸汽火车能创造生产价值,从而创造生产力。因此,一般情况下谁抓住了这种转换的契机,谁能及时进行科技创新,谁就具备了经济发展、国家富裕的前提。英国和德国是欧洲大陆上两个资本较为雄厚的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通过公司的推动与宣传,占据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双重条件。经济、军事力量等国家综合实力迅猛提升,一跃赶超荷兰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而英国却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领先地位,锁定在旧技术经济范式之中,没有及时跟随科技创新的脚步,导致了其工业力量的衰落。在普鲁士带动下,修建铁路成了德国上下相互“攀比”的事物,因果关系的连接使德国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与铁路相关的产品产生了巨大需求,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掀起了创办企业的狂热。几十家银行相继开业,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在二十年里,仅普鲁士就出现了资本总额达24亿马克的295个股份公司。而德国很早就重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注重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大型的工业公司都筹建有独立的研究部门[5]。如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成功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并建造了第一电车轨道。德国成功运用公司这一中介组织,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德国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也为德国欧洲大陆工业强国的地位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指出:权力始终归为最重要的生产要所素有者占有。20世纪末,科学技术已成为比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资本市场支持下的各种高科技公司不断降生,随着新生的网络公司开始取代传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随着创意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权力发生了新一轮的转移[2]。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在,创新的意义超越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仍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的中关村、美国的硅谷、还是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新科技产区甚至是一些小公司的科技创新,在转化成生产力的同时,必然会伴有经济现象的发生。

3 公司孕育的企业文化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指出“创新的选择存在着路径依赖,文化由于其历史性和长期性成为创新的尺度,为创新提供了选择集……”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而创新难以离开管理的控制,换句话说,文化是创新的引路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人力资本的积累要想做到固定稳步的积累,靠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吸引,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又会反哺于创新知识的研究。因此,无论从管理学角度、经济学角度还是人力资本发展角度,企业文化都对于创新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6]。简而言之,创新精神的重点在“精神”。我国在青藏铁路中面临着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和多年冻土等三大世界性难题。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专家们终于突破这三大困境,完成西藏铁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这一事例着重点在创新,而创新精神是在这一铁路建设过程中专家们敢于设想,向未知领域探索尝试的一种内涵式的东西,它看不到也摸不着,是创新的内在支柱。生活中的创新精神无处不在,清洁员为了觉得横着擦地比竖着擦干净变换了擦洗方式、教师觉的板书比PPT更具备说服力的转换,这种思想并且辅助于行动的都是创新精神。

公司催生的具有独特性的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表面层的物质文化。第二,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领导体制、人际关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第三,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又称为“企业软文化”[7]。包括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的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优良传统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被称为企业精神。企业优质的物质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二三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作用于经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产生也来于人,人产生经济效益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创新。华为公司在1996年正式将涵盖有公司管理制度、公司核心价值观、公司利润分配等作为公司的“管理大纲”。其中,华为公司创新性的将员工持股制度引入到公司的制度当中来,华为公司还将每年的销售总额10%投入到科学研发当中,使员工主人翁身份在公司得到充分发挥,科研人员自身价值在公司的认可起到了激发员工的外在创造力,激发员工内在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优质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他在激发员工创造力,提升员工创业精神的同时,可以将这种能力间接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形成又会以圆形循环的方式,促进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可以激发公司内部形成一种“大众创新”的局面。

4 公司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总类与手段的创新

公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公司的类型涉及社会的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公司规模的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数量需求与素质要求必然提升。这样一来,便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学科的专业化分工。在世界近代早期,从政治与经济而言,德国落后于比、英、法等国家,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在中等教育方面,17、18世纪德国中等教育以文科中学为培养形式,着重培养医生、律师和政府官吏等社会上层职业者。后又开办了实科中学,典型的有1708年席姆勒创办的“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和1747年赫克开办的“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等[5]。在高等教育方面,建立了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哈勒大学。洪堡进行了包括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学校管理、师资建设等内容的全面教育改革,建立起一套崭新的教育制度[5]。此后,军事学校、职业学校也相继建立。科学教育必定兴国,公司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学科专业化的分工,反过来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智力保证。这种智力保障在转化为生产力之后,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公司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结语

总之,公司的贡献却远远不止这些,公司的创新发展已经不仅仅代表公司自身的利益发展,更能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最有效、最直接解决的方式就是进行创新。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国具备发展条件,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细胞也必定会掀起中国经济的又一轮发展高潮。

参考文献:

[1] 周连斌.英国公司法的历史演进.西南政法大学[C]。2009.

[2] 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OL].中国网络电视台,2009.

[3] 王云,张浩东,张红哲.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突破口[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9):84.

[4] 林旭,刘德.中学教材学习顾问思想品德(八年级上)[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5] 李富森.试论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沧州师范学院学报[J].2013(3):71-75.

[6] 汪书祥.论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OL].豆丁网,2014-12-8.

[7] 杨尧明.論企业文化的架构建设和要素落实.企业改革与管理[J].2015(3):44-45.

猜你喜欢
公司制推动作用创新
国企公司制改造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国资委将深入推进央企公司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制
政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作用
浅析背诵输入对职高生英语写作的推动作用
以创新为抓手提高杂技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