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达+韩志言+谢孝明+代文新
“久有凌云志,今日乘神鹰。扶摇千里直上,风正一擎轻。背负苍天俯瞰,都是人间城廓,草木尽含情。锦绣山河美,处处见丹青。击长空,破晓雾,沐新晴。莫说潇洒,肩头胸壑滚雷鸣。放眼烟波浩淼,闻惯急涛躁浪,四海未安平。战士知责重,热血写忠诚。”这是张浩烈士、王晓冬烈士牺牲之后,一位战友写的一首缅怀诗词。
2017年1月19日19时20分许,东部战区陆军某陆航团一级飞行员张浩和战友王晓冬,在一次夜间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部队分别为他们追记二等功,并批准他们为革命烈士。2017年4月28日,正是烈士的百日祭。百日之祭,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仪式风俗之一,象征着逝去亲人葬期的结束。但是哀思,何曾会随之减退呢。本文记录的是亲人和战友,对两位烈士的百日追思。
“飞机坠落的时候,他一定在想着别撞毁了别人的家”
2017年仲春时节,福建漳州市芝山新村的一座楼前,一株株银桂、金桔,纷纷吐露新绿、绽放嫩芽。拾级而上,3楼有户67平方米的两居室,是张浩的家。
张浩的岳母朱碧霞眼含泪水说:“本打算今年过完春节,他们全家就搬进新家的……他太爱这个家了,哪怕让他在新家里住一晚上也好啊!”
朱碧霞今年57岁,是一名老军属,自己手机里的一段视频常让她忍不住抹泪:画面中,张浩穿着一件背心,正乐呵呵在新家的客厅里拖地……
其实,在漳州部队驻地的小家,距离单位仅有1小时路程。可去年,张浩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妻子林红艳怀孕期间,张浩因为训练任务重,竟没能抽开身陪妻子做过一次产检……
张浩常说自己有3个“家”。除了火热的军营这个家和部队驻地的小家,还有让他牵挂的老家——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七里松村。张浩的父亲是一名1973年入伍的老军人,这些年,脑动脉瘤、脑梗阻等疾病一直纠缠着他。而张浩的哥哥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家中两个男人都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多么需要张浩去为家里遮风挡雨……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张浩待的时间最多的还是部队这个家,他人生最后一张留影也是拍摄于这里——一面鲜红的党旗下,张浩和战友们一起举起右手,庄严向组织承诺:“苦练本领,空中精飞,一心谋打赢……”
拍摄的时间是2017年1月13日,恰好是张浩妻子林红艳的生日。那天,张浩用微信给林红艳发来113元的生日红包。谁成想,这竟是他送给妻子的最后一个礼物——6天后的那次飞行,让这对年轻的夫妻阴阳永隔。
东部战区陆军某陆航团飞行三大队教导员王仪成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张浩牺牲现场的照片——泉州市泉港区一座5层民房的不远处,静静地躺着直升机的残骸。
飞行纪录仪显示,2017年1月19日19时20分许,事故发生时,张浩和战友一起努力控制着飞机的飞行轨迹和姿态。
“好战友啊!”王仪成动情地回忆说:张浩牺牲的地方属于居民区,人口密布,一旦飞机坠入,后果不堪设想……面对人民的安危,张浩和战友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战友们找到张浩的遗体时,他的一只手还在紧紧握着操纵杆……
“飞机坠落的时候,他一定在想着别撞毁了别人的家……”林红艳言罢,眼泪已轻轻滑过脸庞。
“我想告诉孩子,爸爸现在仍然飞翔着”
2017年3月1日上午10时,张浩生前期盼已久的宝贝来到了人间——妻子林红艳在解放军第175医院生下了一名男婴。那天,小家伙目光望着窗外,仿佛深情凝视蓝天……
令人遗憾的是,张浩未能看到孩子,他只是给孩子留下一个小名:佑佑,希望孩子健康平安降生。
张浩对孩子,倾注了多少希望和关爱啊——牺牲前一个月,张浩腾出自己的一格衣柜,说是给佑佑存放衣服用;他拿着抹布仔细擦着柜子上的灰,說佑佑的东西一点也不能脏着;他把一件飞行服挂在衣柜显眼的地方,说他不在家的时候,孩子看见衣服就像看到了爸爸……
“其实他心中想得最多的是飞行。”客厅里,林红艳给记者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福建平和高山茶——“白芽奇兰”。
这些“白芽奇兰”,本是林红艳为张浩准备的。去军营探望丈夫时,林红艳看到他飞行训练时怕排尿带来不便,尽量不喝水,训练前唯一喝的饮料,竟是一瓶特殊的咖啡——往装着凉水的矿泉水瓶子里撒一点咖啡粉末,在夜间飞行时用来提神。林红艳看了心疼,特意买了好茶留给他喝,可他也一直没顾上。
同行的飞行三大队教导员王仪成告诉记者:在同批毕业的飞行员中,张浩第一个走上中队长岗位,能飞多种机型。团里几次新装备接装,都由他担纲首飞。他还是团里首批某新型直升机的特情处置教员,多次担负模拟教学任务。
张浩不喜欢拍照,留下的照片不多,却几乎每一张都和飞行有关。战友们说,他一穿上飞行服,两眼就闪着光芒……
结婚照,是张浩与妻子为数不多的合影。想他的时候,林红艳就会拿出来,抚摸一遍又一遍,低声地问道:“你已经飞行了那么久,还没累吗?该回家歇歇了。”
此时此刻,林红艳多想再次接到丈夫的电话,听着他重复最多的话:“红艳,今天飞行安全顺利,明天还飞!”
张浩走后,林红艳把丈夫一件飞行服带回了家,她说:“我想告诉孩子,爸爸现在仍然飞翔着……”
“浩哥,您的嘱托我们铭记于心,一定要好好飞”
在张浩生前的寝室,床头的茶几上,放置着一个精美的玻璃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束淡雅的水培植物——香水百合。主人已经离开100天了,它的芳香依旧。战友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为它裁剪枝叶、添加营养液……
采访中,飞行员高云峰打开手机,展示了一个战友们开通的爱心微信群——“青空海蓝高云峰”。“这个群完全是大伙自愿创办的,群里成员约定每月给浩哥孩子发红包。节日时,战友们也给浩哥和晓冬的父母表示心意。今后兄弟们替他尽孝,金额多少自愿,人多力量大。”
在飞行三大队,张浩在飞行员中有个共同的称谓——“浩哥”。大家回忆说,“浩哥”是捧着一颗心对你的人——
2009年11月,飞行员赵彦飞的家中遭遇火灾。张浩听说后二话没说,主动为他担负起战备值班任务,还掏出1000多元钱给他。
2013年春节,飞行员张军轩的爱人带着刚出生3个月的女儿来队探亲。时任中队长的张浩代表大队官兵去看望,发现他们住的房间比较潮湿,立即主动把自己的寝室腾出来给他们居住,自己收拾行李搬进了集体宿舍。
飞行是一个高危职业,经常要和“死神”过招,而作为特勤教官,张浩就是官兵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一个高温的夏日,张浩和飞行员高江一起对飞机发动机进行试车。
通电检查、请示开车、贴地飞出……高江的耳机里突然传来张浩的声音:“你有没有听到什么不正常的声响?”
“没有啊,一切正常,数据显示正常。”
“不对,我听到了一声响,立刻报告,飞回检查。”
等到飞机落地后,通过机务人员检查,高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尾翼上的一颗螺丝松动弹开了,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飞行教官,张浩因势利导:“试飞不比正常训练,你在操纵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都在动作和数据上,还要竖起耳朵来接收其他信息。在飞行安全中把注意力分配好,再怎么细心都不为过!”
“浩哥,您的嘱托我们铭记于心,一定要好好飞!”在张浩老家,有为逝者守灵的习俗。在安葬张浩骨灰的前一天晚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战友,冒着严寒,裹着被子为他守灵整整一夜……
战友在王晓冬烈士墓碑前的深情诉说
晓冬,一转眼,你已经走了100天,你在天堂还好吗?清明的时候,团领导带着我们几个战友去看你了,给你送了你爱抽的烟,你收到了吗……我们能为你做的不多,只是希望你一个人不要太孤单、太寂寞。
前不久,你爸帮你交清了最后一笔党费,其实我们都挺钦佩他的——你走后的第三天,我们一直不忍心向他转告你的噩耗,只好跟他说你在训练中受了伤。他看到我们欲言又止、犹豫为难的样子,说道:“你们不用瞒我了,晓冬即使走了,我也理解!”参加完追悼会后,他还叮嘱我们“要好好飞行,要注意安全。”
晓冬,你爸说你是个孝顺儿子——只要你休假在家,早上一定陪着妈妈坐公交车,送她上班。有一次你休假回到家里时已经是凌晨,可你还是设好闹钟,一大早起床,送妈妈到单位。可是因为太困太累,你在返程的公交车上睡着了,直到终点站才被司机叫醒……
你走后,我们到家中看望妈妈。她哪天不是以泪洗面啊。她说:“世上没有你这么好的儿子。”是的,你的妈妈失去的是一个好儿子,而我們失去的是一位优秀的战友。
晓冬,你是一个“暖男”,每当战友有困难,你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事找我”。那年夏天,我们几个新毕业的飞行员拎着大包小包,刚到团里报到。那时,你还不认识我们,可二话没说,帮我们扛起行李就往楼上走。
晓冬,作为飞行计划组成员,你平时全程参与制定飞行训练计划,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其他战友都睡着了,你还没有回寝室;作为飞行员,每次飞行训练回来你都主动写个总结,从起飞的速度、高度到降落时对风向、风速的判断,都要琢磨出个“子丑寅卯”来。参加飞行训练时,大家都喜欢和你一个机组,就是因为你训练前总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把目标地域的地形、地物、航线研究得很透彻。
原本今年5月,你和未婚妻就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可命运的残酷,等不及让你为未婚妻披上婚纱,就将你的名字镌刻在英烈墙上。我们清楚地记得,你的父母和未婚妻来到部队,看到你的遗物,睹物思人,肝肠寸断……他们不愿相信你已经走了,不停地拨打你的电话,一天竟拨打了近百次。然而,留言已经永远无法回复,电话再也不会接通……晓冬,你怀着泣血之忍和家国之爱,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你钟爱的飞行事业。
年初,战友们护送你的骨灰回江苏时,兄弟陆航部队的同志们手拿引航灯,在飞机跑道两侧排成两排,共同为你照亮回家的路。晓冬,你让我们对军人的牺牲、奉献和担当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想对你说,你是一个路标……望着你,我们继续前行,永不停歇!
(本文照片由肖庆明、赖桥泉、陈 浩、冯高俊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