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光毅
反哺江河
Back-Feeding Rivers
◇文| 杨光毅
老家那座城很小,却与重庆这座“大城”一样,江河穿城而过。下游建水电站,老家的小城整体搬迁,还是没离开这条叫清水江的河流,到了它的上游。
孩提时代,自是不知道“河长”的,即便半梦半醒的孩提往事都跟一条河水乳交融。想来,江河给了我和发小们太多欢愉,因了河流,早已埋葬在河滩或水流里那些无忧无虑的记忆,更显绵柔。
除了这些个人的感性回馈,穿过老家小城的江河给了那片土地上人们更多的哺育,灌溉、稻米、宜人的气候、肥美的鱼虾、出山的通道……是否都如我一般,从未想过像当地延续千年的古风那样,给予江河一份“回礼”?
直到2016年底。那个时间节点,与一份文件相关——《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正式印发。
河长,全面进入人们的视野。
有一种观点也许不无道理:从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来看,农业文明的实质就是水文明,而用水都取自河流,所以四大文明的发源地都在河边。其中,自然包括中国的“黄河文明”。
事实上,“帝尧之时”即有了“河长”,只是,那时不叫“河长”而已。按《史记•夏本纪》的记载,鲧是上古时期部族领袖尧选拔任命的第一个河长。人们熟知的大禹,据称乃中华第二个河长。
不管是“河长”鲧,还是“河长”大禹,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中,他们作为“河长”最为核心的职责,是“治水”,更准确点说是“治理洪水”。
换言,其中更多的是对江河的“控制”元素。
却不像当下的“河长”,更多则是“反哺”江河,让江河与人类更加和谐地互为一体。一如《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的表述: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数月前曾去了重庆合川区的一条小支流,所涉一位河长说得很精辟,“治水的重点还是在治岸,因为让河流生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岸上。”
如同这一期的主题采访获取的共同信息,每一级河长,都把反哺江河的重心,放到了人类活动频繁的河岸上——为换取江河的长期健康。
某种意义上说,江河的健康,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同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