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王娟
神经语言程式法(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简称NLP,由John Grindler 和Richard Bandle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法被提出的。创造该方法的初衷是为心理治疗师提供一套系统技术,一边让他们与被治疗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从中了解被治疗者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进而帮助被治疗者调适自己。它研究人们如何在大脑中整合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形成成功的主观经验,也研究优秀人才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和经验整合成一套人们可以复制、模仿的程序。人们就可以根据此程序轻松地找出完善自己的一套思维或行为模式,然后在实践中遵循这种模式并获得成功。
NLP来源于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完形治疗和米尔顿催眠学派简单化、程式化,使之变成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心理学流派。结合到教育与学校的层面上,心理学方向的研究多以学生的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主。该研究强调的是如何运用这一技术帮助学生调理身心,得到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其认为人们的负性情绪来源于负面的经验或不正确的思维认知,如果增加正性的经验或改变认知就可以化解负性情绪,使生活更完美与和谐。
除了的心理咨询的需求,教师与学生还会有各种沟通。尤其是作为中小学的班主任,教师需要和学生沟通在校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有褒奖有批评。如何看待学生的各种问题?如何有效的和学生沟通?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回应都是这个方向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心理要加以正确引导, 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如一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如何与处于孩子有效沟通,可以借鉴NLP的四项基本原则中蕴含的有效沟通的理念。
该类研究主要探讨NLP的相关原则和假设运用于外语课堂的实际操作方法问题。NLP是从改变潜意识开始改变学生对英语的感觉,改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动机,让学生把英语当日常应用的“语言”而不是只在教室或考试中才用到的“考试科目”来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该类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把NLP和外语教学方法更好的结合。从严格的意义上说,NLP并不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只能算是基于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哲学的一些教育理念及建议。但是它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符合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受到了一些教育家的欢迎。
NLP学者认为语言教师在外语课堂中采纳NLP的基本理念及原则有利于有效教学。NLP并不急于发展理论或宣告它的诉求,它强调的是如何创造积极的联系。在语言教学中,NLP的运用能够深入潜意识的层面,通过改变次感元和各表象来改变神经链,从而引发感受、观念、行为、习惯、性格、现状的连锁变化。如果学生只是在意识层面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潜意识里具体支配那个行为的神经链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继续重复过去的做法。除非潜意识里支配他们心理和行为的神经链发生了变化,改变才能真正发生。从通过改变学生的思维达到影响学生具体行为的目的。
目前NLP相关的研究比较多集中于心理学的路向,而在语言教学中鲜见。笔者认为原因其一在于NLP关注是由心理学首先提出的,相关文献中有大量心理学词汇难以理解。其二,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课堂步骤和教学技巧供教师参考,使得教师对于概念层面比较模糊,难以捉摸,不知如何实施,也无法判断理解是否正确。其三,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学方法,它在语言教学中的各项要素是不完整的,无法单独运用这一方法开展课堂,难以监测该方法的有效性。由此,NLP在中国语言教学的角色显得较为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