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美 狄少华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对具有一定英语知识的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英语课程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公共英语不仅要打好英语基础,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保证学生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高职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来自高考,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也有一定的英语学习能力;还有一些学生来自中职学校,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不感兴趣。另外,很多学生不重视英语,他们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将来就可以找到好工作。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依旧是教材。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给教师们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增大了选择的难度。很多院校在教材的选择上矛盾重重,选取的教材质量不高,适用性不强,教师们用起来很不顺手,更别谈为就业服务了。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除了教材之外,多数教师照本宣科,极少再使用其他的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有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他们仍在采用“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双边互动,学生参与度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我院采用形成性评价(30%)+终结性评价(70%)的考核模式,其中形成性评价指课堂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三部分,但在实际评价时,很多教师把这一部分成绩当成“面子分”,只要学生在平日课堂上表现乖巧,不违反纪律,基本都是满分。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仅仅流于形式,并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性
要培养出社会上所需要的既懂技术、又会英语的人才,高职师生的首要任务是共同转变观念,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学方法。
首先高职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清时代发展的趋势,明确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好英语,将给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因此学生必须要调节心态,转变认识,把英语学习提升到专业学习同样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英语,在课外时间也要利用报纸、期刊、网络、电影等主动学习英语,来满足自己将来的职业需求。
其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方法,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职场情景,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采用分组讨论法,把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方便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高职英语教材的选择应该以学生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为中心。教材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还要和学生的专业相符合。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让英语教学更好的为专业教学服务。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课程资源。可以把英语基础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发送给学生,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学习,从而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另外,也可以使用网络、慕课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
只有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有效的监督和检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重视学生听说方面的运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并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