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使用教材 促进思辨能力发展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

2017-08-15 00:55严映雪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大学教材思维

严映雪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展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且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阐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道理或理论;能够通过说理使他人接受新的观点或形成新的认识。

这样的要求实际就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在我国也被译为“批判性思维”或“审辩式思维”。

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开山人杜威John Dewey最早对思辨能力进行研究,当时他称之为“反省性思维。杜威探讨了这种思维模式的性质和结构,理清了这种思维模式与形式逻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概念、判断,分析,综合,理解、推理,假设、检验等,是反思性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

二战后,一些美国教育界学者开始关注儿童的思辨能力。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和加拿大45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学家组成的“特尔斐”项目(The Delphi Project)(APA1990)构建出思辨能力的双维结构模型,认为思辨能力包括认知技能和人格气质两个方面,后者不仅是持续钻研的动力,更是理性和民主社会的基础。Elder和Paul(2006)将思辨模型增添为三维:思维元素,评判标准和智力特征。他们认为人的智力必须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融合前三个模型,林崇德(2006)将所有构成思辨能力的因素分为六类: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材料、思维自我监控、思维品质和思维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

文秋芳(2008)根据中国学生的特性,提出了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划分为两层: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

目前国内外有关思辨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1)思辨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2)思辨能力教学研究;(3)思辨测评量具的研究。

二、大学英语教材研究

作为“教”和“学”的主要媒介,教材是课程实施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广义的教材包括课内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专指教科书(程晓堂,孙晓慧,2011)。

国外Cunningsworth, McDonough &Shaw、Breen & Candlin等人提出有关教材评估方面的理论影响深远(赵勇,郑树棠)。1993年在卢顿大学创立的“教材发展协会”主要致力于发展第二语言和外语教材。

2007年,陈坚林教授认为当时的教材利用率低,提出了第五代教材编写的设想和整体框架,即以理论、结构、方法三大板块组成立体化教学系统。

黄建滨,于书林(2009),柳华妮(2013),朱红梅(2016)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外语类期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虽然相关研究在数量上逐年递增,总量偏少,研究教材种类不平衡。研究内容主题分散,关注教材编写和教材评估的稍多。尽管对教材编写理论与原则逐渐重视,但没形成系统理论;他们认为对学习主体研究也不够;主观、微观研究多于实证、宏观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总体而言,教材评价研究不够客观,外部评价过少。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从思辨能力培养角度对教材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将以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使用为例探讨如何创新性使用教材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性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5年,根据即将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面世。这一版教材尤为突出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无论是课文内容选材还是练习活动的设置都突出了对思辨思维的重视。

然而,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徐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程晓堂,孙晓慧,2011),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激活教材中的思辨元素,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

(一)深入开发掘教学内容

除了满足知识和语言的需求,该教材将思辨思维知识内化到语言学习内容中。例如,在第四册Life and Logic这一单元,课文A和B分别为“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和“Why do smart people do dumb things?”。第一篇是通过一个故事讲解了逻辑思维中的“谬论”。第二篇文章通过“聪明人做傻事”告诉学生,思辨思维与情感倾向相关。

可以认为这一课是将思辨思维教育直接引入英语课堂的契机。通过讲授“fallacy”,教师可以适度引入“argumentation”,“premise”等逻辑概念并向学生介绍逻辑思维中最基本的“argument structure”。通过学习课文B,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让他们指导,思辨思维不仅包括思辨技能,还应有思辨特质。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人们会因为不同的情感倾向做出不同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会导致结果不同,因此情感特质在思辨能力中也很重要。

在这一版的教材中,每一篇课后都增加了一个“Critical thinking”练习。这个练习通常由5个题目构成。但未必每一道题同学们都感兴趣,而且受课时的影响,不可能所有的题都有机会在课堂讨论。教师可以选择最能启迪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例如The money game 这一单元有一道思考题:How can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limited allowance avoid being in fi nancial debt?很多学生刚看到这个题目时认为与自己无关,因为自己没有借债。似乎这个话题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如果将问题稍微调整一下:Do you think your allowance is limited?很多学生都会说“yes”。于是在共鸣的基础上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在经济上遇到的困惑。接着因势利导,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学生活,是否存在经济困难?结果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于是引导学生分析,然后大家归纳出基本原因:(1)中学阶段主要在家里生活,自己不用进行经济规划,父母给的钱主要用于零花。上了大学,衣食住行全由自己做主,因为没有规划,也不懂节俭之道,很快就捉襟见肘了;(2)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经济开销增加,很多父母还是按中学阶段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而自己也没有跟父母进行沟通,于是陷入窘境。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大家又展开了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的讨论。同学们获得的解决方案包括:(1)尽快学会经济规划,纠正自己大手大脚的习惯;(2)与父母进行必要沟通,争取合理的生活费增长;(3)寻找兼职机会,一方面改善自己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将课文中的原题目进行分解,瞬间拉近了题目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兴趣,将看似无话可说的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二)展开探究式学习

很多学生开始觉得每一单元的Unit Project可有可无。但在教师的仔细规划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能够取得很大收获。

这个练习要求学生3-4人一组,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如:Reporting on the traits of a successful person in your fi eld。经过信息收集,小组讨论,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完成一个调查报告。

很多学生拿到题目以后认为很容易,不就是看看成绩成功的同学有什么优点吗?但是,在实施调查前,先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叫学业成功?结果发现,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太一样的。于是,大家开始对同学们进行访谈,探讨大家心目中学业成功的标准。然后,各小组汇总访谈结果,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然后参照这个标准对学业成功的学长或同学进行采访,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结果有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预设比较准,但也有同学的发现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在接下来的结果汇总中,大家也对自己的预设和发现进行了讨论。最后,在班级汇报中,因为各小组标准的差异及采访对象的不同,结果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更让学生感受到了独立探索的魅力。

这样探究式学习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考习惯的有效方法,推动他们去寻找证据、联系、质疑并追问。

四、结语

思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能力,不仅有益于学生学业的成功,更有利于他们的事业有成、人生幸福。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材需要经过教师进行创新性地开发,才能能真正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大学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思维跳跳糖
《大学》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