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纸质媒体编辑如何加强策划意识

2017-08-14 13:16李继君
活力 2017年8期

李继君

[关键词]纸质媒体编辑;策划意识;新闻报道活动

当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社会也进入快速阅读时代。面对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媒体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冲击和挤压,如何发挥传统纸质媒体的优势、扩大社会影响力、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当前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快速阅读时代,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如何更好地激发读者的转发分享欲望,成为新时代对传统纸质媒体提出的新要求。这一新要求本质上是对传统纸质媒体竞争意识的再次唤醒。而媒体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策划意识强弱、水平高低的竞争。因此,对于作为报社创意主体的编辑来说,加强策划意识、提升策划水平,成为报社吸引读者、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策划是编辑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前期有创意的构思谋划与设计,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策划强调的是创新,独特的视角和别具一格的创意,是增强竞争实力的制胜法宝。如果只做到单纯模仿已有的报道,是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睛的,是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的,所以编辑必须全方位的培养自身的策划创新意识,然后才是能力,从而实现字每个方面都有独特的创新性策划。

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如何加强策划意识、提升策划能力,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在此浅谈几点感受。

一、编辑需要平时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知识积累

平时工作中,针对同一时期的新闻事件,编辑常常大量浏览其他媒体的报道和做法,也常常感叹自己为何没想到。在笔者看来,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根源在于平时对政策的理解关注度不够,没有详细了解和思考政策带来的后期影响。这样由于政治意识不强、知识积累不够,遇到热点或者重大选题的时候,发现不了新闻中的“含金量”,就无法多角度、多侧面的去挖掘新闻的内在价值,也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去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平时多思考、多学习、多关心时事等丰厚积累是做好策划的基础。在2014年,北京一批基础较薄弱的学校改名,成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附属中小学。编辑敏锐地抓住这一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策划,形成《“附校热”来袭 北京附属中小学突破百所》报道,文章从现状、调查、案例、分析、趋势、附校名单等几块全面呈现读者关注的几大话题,并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拓展了文章的纵深度。文章见报后,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并荣获当年北京新闻奖。从这篇稿件的策划写作编辑,笔者认为首先是对2104年北京市教育系统开展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这一大背景和政策有着深刻的了解;其次是平时积累了大量附校资料,做好了知识储存;再次是对这一现象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由此形成了这片内容丰富的报道。这一策划报道的成功诠释了编辑“政治意识和知识积累意识”。

二、编辑需要有超前意识和预测意识

在今天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性也遠超过去,因此报刊竞争日益激烈,谁做的策划更具有前瞻性、更有可读性,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特别是在今天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北海量的信息包围着。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编辑需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超前意识和预测意识从海量新闻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新闻,进行策划报道。

2015年6月,北京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统一注册入学制度,破解择校热。每年义务教育入学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编辑也始终关注这一热点,并开始研讨政策出台后影响,特别是能否改变过去家长们一到入学就想着找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编辑在记者多方采访的基础上,提炼主题,遂策划形成了《北京今年入学静悄悄》一文,文章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当年入学乱象的改变,缓解了社会关注的择校难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政策的成功和有效的落实。文章见报后,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并荣获当年北京新闻奖。

实际上,这一案例考验的就是编辑对新闻事件的超前预测能力,并且主动把握住了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到了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了及时报道。案例也再次强调编辑在平常的策划工作中,不但要对新闻资源如数家珍,而且要发掘更新的角度,不断培养自己的超前意识和预测能力,来判断哪些新闻具有更高的价值,哪些新闻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编辑策划需要培养深度和规模意识

打开今天的微信朋友圈,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已经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可做记者”的时代。从传统纸质媒体的角度来看,与新媒体比速度已经拼不过了,抢独家已经抢不过了,因此纸媒的理念从“你无我有”需要转到“你有我新,你新我深”上来。这种“新”“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满足读者深度了解事物的需求。这种“新”“深”对于编辑来说,是对新闻下功夫研究,多角度、立体化呈现新闻背后的故事,是对新闻事件置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思考和分析,是编辑过去知识积累的再次呈现和解读。

很多时候,编辑可能觉得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大规模报道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依据笔者经验,可以这样来思考:针对目前新闻事件,其原因结果是什么;和过去相比,呈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是什么;这一新闻事件在本领域内产生的影响有哪些;新闻事件延伸到其他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旁观者、专家如何解读这一新闻事件;相同的新闻事件,国际上解决和处理惯例是怎样的……这些角度,都可以为编辑们提供思考的季度。

实际上,在报纸编辑过程中,如何做到“新”“深”,实现有深度大规模报道,需要采编团队不断研磨、争论,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得到的结果会使得策划更加圆满。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不断做出有影响、有深度的报道,会不断提升团队在报道深度、观念深度、思想深度,从而形成采编优势,报纸办的也更加有个性特色和内涵。

四、编辑心中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对于一家报社来说,服务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党和政府做好服务,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是服务好广大读者,真正了解读者兴趣点是什么,到底爱看什么、想看什么。这样就能找到读者关注的话题来做策划。

2015年,北京高考实行改革,在方案出台后社会给予充分关注。作为专业媒体,对这一方案解读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成为所有编辑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前期一系列的政策解读和报道后,6月8日高考结束后,报社又策划推出《今年高考 考的就是阅读量》这一重磅文章,满足了读者对今年高考试卷变化的期待。文章见报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众多小学、初中校长对这篇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放置案头作为指导下一步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考资料。一篇千余字的文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回过头去分析这篇文章,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服务意识到位。文章一方面通过分析试卷文字阅读量这一高考试卷变化最大的特点,体现了北京高考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专家介绍和分析,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改变孩子培养理念——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此外,对于编辑来说,在具体到每个版面工作时,编辑也要时时绷紧为读者服务这根弦,要坚守社会视角,保证让读者喜欢看、看得懂。在强调版面创新、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如何制作标题才能即吸引读者眼球又能准确传达新闻主题,如何编排才能更好地方便读者阅读、如何把烦琐的文字表述转换成简洁直观的图示、表格、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如何凸显媒体立场……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本着为读者考虑、切实为读者服好务的目的来寻找解决途径。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