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乾隆下江南

2017-08-14 04:01赵云田
中外书摘 2017年8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南巡乾隆皇帝

赵云田

到江南去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认为东巡盛京谒祖,巡幸避暑山庄和木兰秋狝联络蒙古上层人士,平定西南苗民起义,降服大小金川土司首領,这些巩固皇权和国家统一的事情都已经做了,辅政大臣鄂尔泰已经去世,张廷玉也已退休,南巡江南的条件已经具备,大臣中不会有人进行阻拦,于是,便从乾隆十六年(1751)起先后六次巡幸江南。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六下江南呢?他曾对别人讲:朕恭读圣祖康熙皇帝实录,上面详细记载着祖父侍候皇太后南巡的历史。当时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齐声赞颂皇家的孝顺美德,朕心里真是羡慕极了。后来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南巡叫做“法祖省乡”,也就是效法祖宗,视察地方,而且也是恭奉皇太后六次巡幸江南。这样看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是效法康熙皇帝。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从更深的层次考虑乾隆六下江南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一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当时处于全国前列,是清政府的粮仓。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利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一般单位面积产量很高,民间早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乾隆年间,江苏的苏州、松江,浙江的嘉兴、湖州,竟有一县额征比其他地方一省还多。再加上江南地区生齿日繁,人口密集,商业发达,所以成为全国的财富中心。乾隆皇帝说过:“惟念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休养,户口益增。”因此,乾隆皇帝知道,经济发达、钱粮丰盈的江南地区,是维持清朝统治的命脉。

二是江南地区的反清思潮在全国居于首位。清初,江南地主阶级不满清军南下屠城和剃发政策,曾进行大规模的反抗,有的还和农民军余部合作。到了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反清势力仍很活跃。为了监视江南地主阶级的动向,从清初起,清政府就专门派了大量皇帝密探前往江浙一带,防止他们的越轨行为。杭州、江宁、苏州等地设有织造署,表面上他们专门监造皇室的衣饰用品,实际任务却是报告各地见闻,察看在乡大臣生活动静,侦刺地方官言行以及公众舆论。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要前往江南各地织造家中,也说明了这一情况。由于江南地区的反清思潮,江浙地区屡屡发生文字狱。乾隆年间,江南地区因文字获罪的人更多,所以乾隆皇帝搜寻遗书,就以江南地区为重点。他说:“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他还特别强调:“此等笔墨妄议之事,大率以江浙两省居多。”在乾隆皇帝搜寻遗书的上谕中,多次点到江苏、浙江,充分说明了乾隆皇帝对江南反清思潮的重视。

三是为了勘察水情,解决水患。乾隆皇帝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年间,从直隶经山东、江苏、安徽,直至浙江,水灾多有发生。乾隆七年(1742),夏秋雨水过量,黄河在铜山、石林决口。乾隆十年(1745),黄河决口陈家铺。除黄河水患外,还有浙江海潮之灾。杭州湾一带地理环境特殊,海潮一至,汹涌澎湃,形成强大的潮汐流,对沿海地区有极大的破坏力。到底应当怎样做,才能免除水患,这是乾隆皇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是为了稳定江南,清除危机。乾隆年间,清朝虽然还是处于盛世,但是深刻的社会危机已经孕育。乾隆皇帝即位后,江南地区农民起义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马朝柱领导农民在安徽、湖北等省起义。混元教等秘密组织在河南等省广泛活动。农民抗租、争田、反克扣工钱、夺粮、抗粮斗争时有发生。奴婢逃亡、赎身、严惩奴主的斗争接连不断。手工业工人罢工罢市,水手罢工,盐贩抗官罢市等斗争,在江南地区表现得尤其激烈。应当怎样做,才能缓和日益深刻的社会矛盾,这也是乾隆皇帝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五是为了游山玩水。江南地区的美丽山水深深地吸引着乾隆皇帝。江南向以水乡见称,以水景为主的园林比比皆是。例如小巧的苏州网师园。此外,还有以山石见胜的上海豫园,南京瞻园,扬州个园,苏州沧浪亭、狮子林等。乾隆皇帝说过:“江南名胜甲天下。”因此,他希望“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

乾隆皇帝南巡作为声势和规模都很大的活动,需要进行认真的准备。一般说来,南巡前一年,要指定亲王一人担任总理行营事务王大臣,负责全面的筹划安排。要派向导勘察沿途道路,制定巡幸计划。巡幸所经过的地方,各级官员要提前修桥铺路,建筑行宫,准备器玩,安排迎銮。稳定社会秩序、美化环境的工作也要做,包括训练士卒、通缉盗匪、清理刑狱、安抚穷苦百姓、修缮城郭、治理河渠等等。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基本情况怎样呢?我们这里先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以省方问俗、考察戎政、阅视河工海防、了解民间疾苦、奉母游览为由,乾隆皇帝奉皇太后离京,首次南巡江浙。沿途蠲免应征地丁钱粮不等。二月初八日,渡过黄河。由运河乘船到杭州,已是三月。回銮时绕道江宁(今南京)。四月,从陆路至泰安,祀岱庙拈香。五月初四日还京。首次南巡往返行程水陆共计5800里,历时三月余。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十一日,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启銮出京师,开始第二次南巡。二月初五日渡过黄河。二十七日到达杭州。三月十八日至江宁。回銮时,四月初十日到曲阜谒孔林,亲祭孔子。二十六日,还京师圆明园。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乾隆皇帝奉皇太后从京师出发,开始第三次南巡。二月初八日渡过黄河。三月初一日到杭州。二十六日至南京,祭明太祖陵。回銮时到邹县祭孟子庙,再至孔庙行礼,谒孔林,登泰山,至玉皇顶拈香。五月初四日,回京住圆明园。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日,乾隆皇帝奉皇太后从京师出发,开始第四次南巡。闰二月初七日到杭州。回銮时亲至明太祖陵奠酒。四月二十一日,回京居畅春园。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乾隆皇帝从京师出发,开始第五次南巡。经过山东时,他派遣官员至曲阜祭祀了先师孔子。他还在杭州、江宁等地阅兵。在江宁拜谒了明太祖陵,颁布了移风易俗的谕示。五月初九日,乾隆皇帝返回京师。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从京师出发,开始第六次南巡。在曲阜谒见了孔子庙。三月,进入浙江境内。二十四日,他撰写了《南巡记》一文,总结性地叙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闰三月,到达江宁,接见了安南国(今越南)使臣黄仲政等,并遣官祭祀明太祖陵。四月二十三日,乾隆皇帝一行返回京师。

无比考究的南巡

乾隆皇帝南巡,陆路的御道非常讲究,帮宽3尺,中心正路宽1丈6尺,两旁马路各7尺。路面要求坚实、平整。御道还要求笔直。此外,凡是石桥石板,都要用黄土铺垫。经过的地方,一律清水泼街。水路坐船。乾隆皇帝南巡船队大小船只达一千余艘,浩浩荡荡,旌旗蔽空。乾隆皇帝的御舟称安福舻和翔风艇。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的船只行进在船队的最前面,内阁官员的船只随后,御舟在船队中间。御舟所用拉纤河兵3600人,分为六班,每班600人。河兵一般由壮丁和民夫充当,不是正规部队。御舟经过的港汊地方,以及桥头村口,有士兵守护,禁止百姓的船只出入。

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建有行宫等供住宿。行宫一般由商人出资兴建,看上去非常气派。比如天宁寺行宫,有楼廊房屋五百多间。行宫規模很大,乾隆皇帝起居、听政、游乐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像盐商修建的扬州高旻寺行宫,有前、中、后三殿,包括茶膳房、西配房、画房、西套房、桥亭、戏台、看戏厅、闸口亭、亭廊房、歇山楼、石板房、箭厅、万字亭、卧碑亭、歇山门、右朝房、垂花门、后照房等,亭台楼阁几百间。行宫内部布置得富丽堂皇,陈设古玩珍宝、花木竹石、书籍、字画、瓷器、香炉、挂屏等。

除行宫外,乾隆皇帝南巡沿途许多地方还搭黄布城和蒙古包帐房,用以住宿。有的地方相隔几十里还建有尖营,是乾隆皇帝暂息之所。御舟停靠的码头上,一般铺陈棕毯,设50丈的大营供乾隆皇帝住宿。码头上还设有四方帐心、圆顶帐房、耳房帐房等,用来备用。这些帐房在乾隆皇帝的船队出发后就拆掉了。

乾隆皇帝南巡时,沿途的地方官一般都要搭盖天棚,以备遮阳。最初的时候只是某些地方,在乾隆皇帝回銮时,临近五月天气搭盖。后来由于相互攀比,就不管地方和季节,一律搭盖。结果,漫漫御道,彩棚相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景。在运河两岸,有的地方官盖有办事草亭,一个个小巧别致,各具情态。这些小亭实际上无事可办,只是为了点缀运河两岸的风景,专供乾隆皇帝欣赏。

乾隆皇帝南巡途中,生活起居方面的条件和设施并不比宫中差,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每天早晚照例击鼓奏乐。茶房所用的奶牛多达75头。膳房所用羊1000只,牛300头。这些都是提前从京城运经各地,准备好的。每天的泉水、冰块也供应不断。在直隶用京西玉泉山泉水,在山东用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用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用杭州虎跑泉水。乾隆皇帝有一个特制的艮斗,可以测定泉水的等次。

回避是皇帝巡幸时一般百姓遵守的制度,乾隆皇帝南巡应当也不例外。不过,乾隆皇帝是一个勤政和比较体察民间疾苦的皇帝,他不希望巡幸途中看不见百姓,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此,在首次南巡时,乾隆皇帝就谕示:朕巡幸江浙,听说士民父老念君情切。现在朕前往南方,到达百姓聚居的地方,前来观看的百姓完全可以满足爱君望幸的愿望,朕也可以借机体察民间风俗。朕最担心的是地方官害怕道路拥挤,发生堵塞,便事先拦阻百姓,与朕隔离,所以特别规定:凡朕经过地区,确实因道路狭窄,或者积水,难以容纳多人,可令百姓侧处路旁,不得喧扰。如果道路宽阔,不担心拥挤堵塞,则不许禁止百姓观看,以免阻塞百姓爱君之意。尽管乾隆皇帝这样强调,一些臣属仍然特别讲究回避礼仪。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巡漕给事中汪海就曾奏请从通州南下船只全部回避,这实际上就是禁止千里运河上有商旅往来。乾隆皇帝感到这样做太不成体统,予以驳回。不过实际上,即使乾隆皇帝允许百姓瞻仰圣颜,百姓也不一定看得见皇帝的面孔。有人记载说,当有的百姓从几里地以外跑到淮安、苏州观看乾隆皇帝南巡盛典时,“只见一片黄旗安流顺发而已”。

乾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30里地以内,地方官员都要穿朝服前往迎接。此前,朝廷要派专员到各地教演迎送仪式。士绅、年老的百姓在开阔地跪伏,80岁的老人则要身穿黄绢外褂,手捧高香跪迎。乾隆皇帝提倡尊重老人,所以各地接驾的老人很多;据说乾隆皇帝游畅春园,接驾的9人,年龄加起来有600岁,最大的已有九十多岁。由于乾隆皇帝希望看到南巡时有更多百姓欢迎的场面,所以只要不是回避的地方,地方官对百姓争相一睹圣颜并不加以阻止。乾隆皇帝南巡游扬州上方寺时,寺院周围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百姓,甚至乾隆皇帝离开以后,人们还在那里拥挤观看。

乾隆皇帝南巡过程中,沿途的士人绅商一般都要进献礼品。进献者身份不同,礼品的种类也不一样。读书的士子们家境一般不富裕,但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他们进献的礼品都是诗赋、字画和文集,反映了他们平时饱读诗书、格调高雅的情况。也有的士子进呈和时事有关的政论文。乾隆皇帝对读书人的进呈一般都从优回赏。第一次南巡时,生员俞堉进呈《治河方略》,乾隆皇帝赏给他缎1匹,皮3张,大荷包一对。对一般进呈诗赋的士子,乾隆皇帝也都回赏缎与荷包。绅商人家资财雄厚,经济实力强,进呈的礼品既名贵,种类又多。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过程中,长芦盐政进献绣缎,值银三千多两。第三次南巡过程中,长芦盐政官员金辉夫妇进献香纱、果脯、宫扇、念珠、金锭、手珠、曹扇等物品,价值不下4000两白银。第五次南巡时,浙江大商人姚经,进献猗园玉件,极为名贵。乾隆皇帝南巡,进呈的礼品中还有文房四宝以及食品等。第二次南巡中,有人进献南越(今云南南)人用海苔制成的侧理纸,这种纸质坚而腻,世间少有。进献的食品中有各种小菜、猪羊、海味等。江苏吴宁有人进献鸡肝一盘,味道鲜美,后来这道菜被称为“乾隆鸡肝”而名扬四海。对于绅商人家的进献,以及进献食品的人,乾隆皇帝也都要给予回赏。

功过后人评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广聚商人贸易,疏通货物流通渠道,促进了江南地区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客观上对旧的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起到了瓦解的作用,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则起了一定的催生作用。正是乾隆皇帝当政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乾隆皇帝精通汉族封建文化,能诗善画,重视古籍整理,喜欢和江南文人士子交往,他在南巡途中对士人的怀柔政策,确实感动了一些封建文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江南学者的学术成果倍出。应当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对乾嘉学派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乾隆皇帝退位之后,曾经对有关大臣说过这样的话:“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看来,乾隆皇帝也认识到,他的六下江南,在产生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乾隆皇帝南巡,御道要求笔直,不得随意弯曲,结果,许多百姓的房屋被拆毁,坟墓被挖掘,良田遭毁坏。

由于准备乾隆皇帝南巡,地方官和商人不惜耗费资财,结果,使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糜费惊人。前四次都是奉皇太后出游,随行王公大臣和扈驾人员达2500名,陆路用马五千余匹,四套骡马车四百余辆,骆驼八百余只,散调民工近万人。水路大小船只千余艘,拉纤河兵3600人。总计,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国帑开支达两千多万两,再加上其他开支,糜费又达几千万两。正因为这些,乾隆皇帝退位后身为太上皇时,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不以对朕。”看来,乾隆皇帝对自己南巡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确实是认识到了。

乾隆皇帝南巡,对大清帝国来说,有积极方面的作用,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对维护清朝社会稳定、促进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其负面的作用,就是乾隆皇帝南巡,太讲究排场,太追求舒适,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滋长了上层社会的奢靡之风,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曾说:“康熙年间,江南藩库亏帑二百余万两,部臣议请赔究,皇祖谕云:‘此必因朕屡次南巡垫用之故。朕为太平天子,省方观民,即动帑金以供巡幸,亦无不可。”可见,因为皇帝南巡,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出现了藩库亏帑的现象。但是,乾隆皇帝却以为自己是太平天子,动帑金以供巡幸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这样的认识下,劳民伤财是必然的。

乾隆皇帝的南巡队伍非常庞大。除乾隆皇帝外,皇太后、皇后、嫔妃同行,另有众多扈从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侍卫,如前所述,多达几千余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上船后所需马匹:大江以北派绿营马4000匹,大江以南派八旗马4000匹,到浙江时添派马2000匹。銮驾到德州改由陆路行走,所有经过地方,应行办理尖营、道路、桥梁等项俱交该督抚备办。青州府副都统处备办满营马800匹,再交山东巡抚在绿营马匹内派出1200匹,共马2000匹,在泰安地方为随行官员兵丁所骑。官马内实在疲瘦的,还要预备更换。回銮时,直隶总督派绿营马2000匹,在德州地方预备补换。

乾隆皇帝南巡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也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了许多领域腐败现象加剧。从治灾方面说,作为清代最大的灾害,水灾固然同许多自然因素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政治因素。在康熙朝,由于政治较为清明,注重河政,特别注重治理黄、淮和畿辅诸河,较有成效,所以水患减少。乾隆朝以后,朝廷上下许多官员置国计民生于不顾,追逐骄奢淫逸的生活,穷尽贪污之能事,致使河政日趨腐败,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当时河官河工积弊日深,每年抢修各工,甫经动项兴修,一遇大汛,即有蛰塌淤垫之事,原因就在于承办人员偷工减料,缺少监督或官工相互勾结,沆瀣一气,所谓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事无穷。正因为如此,乾、嘉时期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一百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而成为177州县。由此可见政治腐败、河政松弛、水利失修与水灾消长之间的必然关系。

还应当看到,乾隆皇帝南巡对于社会财富的挥霍,严重影响了官员队伍的风气,滋长了他们的奢靡之风,进而导致了官员们愈加贪污腐败。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南巡乾隆皇帝
北魏《南巡碑》与《南巡颂》研究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一路向南
泰国游大事记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论康乾南巡与苏州剧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