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香 孙巧花
[摘 要] 中职教育所承载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适合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由于教育理念的相对落后,对如何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传统理论的学科教育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低技能,轻实践,即使有了中、高级技能证也不能或不敢独立操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 键 词] 中职;校外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217-01
目前我校机电专业与实训基地已经建立的合作模式中,比较成功的当属2.5+0.5模式,合作单位是福田雷沃国际重工集团,此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到很好锻炼,并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福田雷沃国际重工集团简介
该集团即我们常说的雷沃重工,其主要业务包括金融、制造车辆及其核心零部件、工程机械以及农业装备等,公司已经有19年的历史。据统计,公司现有资产已经达到了161亿元,目前在职员工有1.6万人,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为止国内规模最大、成长速度最快的工程机械和农业装备制造企业。
二、校企合作“2.5+0.5”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根据企业的需要,我校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集团进行了“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校企合作“2.5+0.5”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借鉴了德国推行的“双元制”模式,要求企业和学校一起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去,发挥各自的特长,争取克服由于学校的教育培养单一化而引起的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太过书面化从而无法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学生学习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导致实践能力较差、学生的专业素养达不到要求等,这些问题都是会影响高等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2.5年的理论课程,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0.5年的时间用在实习或实训上,基于此制度,学校应当和企业根据各工作岗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协同完成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校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集团就“2.5+0.5”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学生前两年半在学校学习,最后半年去单位(福田雷沃国际重工集团)实习,这种模式得到企业和学校的认可,学员工作稳定性相对较高,成才较快,很多已成为出色的业务骨干,分布在全国各地。
三、校企合作“2.5+0.5”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一)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
首先,學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一般来讲都是正常运作中的企业,学生可以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到规范的职业标准,学生实训的项目也都是其今后工作的方向,因此在这种真实的实训环境下,学生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其次,实训基地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员工行为规范制度,督促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好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
(二)校外实训基地能及时跟进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规格要求
以机电专业为例,传统技术已经被新兴技术逐渐替代,比如说可编程控制器已经逐渐替代了继电器;模拟数字系统正在向熟悉系统过渡;网络控制正在逐渐代替单机控制;电气控制装置向系列化、模块化、小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相关的产品也在逐渐增加,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更全面的、更先进的技术。企业对机电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除掌握新技术(如PLC、计算机、变频器)外,还应强化供配电系统及供配电设备的知识和实践。而有些专业技能是多数职业学校在现有的专业培养中没有开展过或被忽略的。
(三)校外实训基地能弥补学生校内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校外实训与专业实际工作实际上是紧密联系起来的,可以让学生直面今后工作岗位的群体,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样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有助于建设好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校外实训基地能为教师开展、搭建下厂实践的平台
教师下企业实践是教师及时提高自己职业技能的最好方式。种种原因,教师难以找到对口的企业岗位开展下厂实践,或企业不愿意突然接受教师下厂实践,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增进企业对教师下厂实践的接纳度,从而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对企业的工作岗位有了真实体会,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对企业的工作岗位产生归属感。通过校企合作“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建设,争取让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向全方位和深层次化发展,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最终能够形成双赢的局面,毫无疑问,这将会积极地推动中职学校的教育和发展,也是一种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