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运用

2017-08-13 08:25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7年28期
关键词:大学教授物化中产阶级

运用点评

片段一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素材,但又有所侧重:“焦虑根源”只是简单提及,把分析的重点放在“物化困境”上,所以在叙述素材时,重在“物化”这一点上。

片段二批评的是中产阶级的“小视野和小肚鸡肠”,所以叙述素材时,把重点放在中产阶级的“攀比”上。

【素材呈现】

中产阶级焦虑

郑开欣(化名)带着5岁的女儿在国贸玩耍,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凑到女儿面前说:“我叫Lucy,你叫什么?”女儿回答:“我叫Eva。”于是两个人开始玩耍。这时,旁边另一个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对方没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着郑开欣(化名)的女儿跑开了。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郑开欣(化名)略感尴尬,夹杂着一丝窃喜和满足。她给女儿报的英语补习班,每學期的学费约2.5万元,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价。不久前,成都几个小区之间,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而引发了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的“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将中产阶级子女教育中的鄙视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人们发现,原本被认为相比平民阶层,更有能力为后代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中产阶层,内部分化非常严重。在一个年收入5万至过百万都被视作中产阶级的国度,即便同为中产子女,童年也是不平等的。在一个信奉“别人都在努力,你不进步,就是退步”的阶层内部,几乎所有中产家长都在尽自己最大能力,将孩子培养得更为出众,更为“高级”,最终目标是将后代送进比自己所处的更高一级的“阶层”。

深度解读

本素材从教育的角度看,可以批评一些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分析家长们在子女教育上的问题;从一个群体的角度来看,可以批评中产阶级身上的“矫情”、歧视他人等毛病。

解读误区

批评小孩子不懂礼貌。

素材运用

同为中产阶层,内部竟也有严酷的倾轧与分化。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些父母不甘人后的焦虑根源。但我认为,“育儿鄙视链”暴露出最严重的问题,是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下,“中产阶层”陷入了一种物化的困境。这种物化困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方面,是一些中产父母的自我物化。绝不让孩子和没有英文名的伙伴读同一个幼儿园,一定要挑选更体面的服饰、更昂贵的早教班、更高端的旅行地,为孩子打造更奢华、更精美的成长环境,竭尽腰包所能,追逐“顶配”的童年。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中产父母,很多人对物质的追求,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看待“中产阶层”时的物化眼光,习惯于用赤裸裸的物质条件去衡量一个人算不算中产——他的收入有多少、房子有多大、孩子学费有多高、每年去什么样的地方度假、会不会打高尔夫球等等。有些时候,物质水平甚至成了测量一个人中产化程度唯一的社会标尺。

没有英文名就被拒做朋友,在五六岁的小孩头脑里生根,一旁的家长既尴尬又夹杂窃喜。然而,在“没有收入多只有收入更多”的中产攀比中,拥有英文名的娃所带来的攀比,早就在中产内部的攀比中看到身影,且是小巫见大巫,结果比来比去,谁都没有由此而更多小确幸。不管是哪一个阶层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并早早就为子女未来更高端的生活布局。从花几万元上高端幼儿园等学校开始,从各种培训班开始,似乎这一切就是为了摆脱中产,再往更高端的社会进军一样,这种设计,更多的是父母为子女一厢情愿的设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本身是社会阶层在交往时的一种自然识别,但这种识别,不以绝对割裂为目的,更不是自我划圈的坐井观天。然而,没有英文名的娃就被“拒做朋友”,就足以看见一些中产者的小视野和小肚鸡肠。

【素材呈现】

大学教授工资单

近日,微信朋友圈传出一张复旦大学某教授的酬薪单,图片显示,5月份该教授工资应发15335元,但实际到手只有8272元。当事人回应称网上信息属实,工资单也是真实的。对于外界关注的“扣缴教师公寓费用”这一项,他表示,教师公寓实为学校公租房,有居住年限,而目前的工资水平无法满足在上海的生活。“通过这张工资单,可以大体看出一位工作30年的老教授的收入情况,能说(收入)高吗?”当事人说。这份工资单“是有些低的”,但全国高校差不多都是這个水平。此前,网上有传言称,基本工资只是大学教授收入的一部分。当事人对此表示,大学教授额外的收入是微不足道的,绝大多数还是靠基本工资,生活压力很大。有媒体报道称,该教授的月工资还不如上海月嫂的到手工资高,还有媒体将其与民国时期各教授的收入情况作对比。当事人认为,把当今大学教授的薪资与上述群体工资相比较是没必要的,“不是月嫂工资太高了,而是教授工资太低了。”他认为大学教授的工资应该更高一点,让教授更有尊严、更加体面、更好地投入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师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年薪在10万元以下的教师占比近一半,20万元以上的占比不足5%。

深度解读

本素材单从工资低的角度来看,可以批评当下社会工资分配的不合理,批评脑体倒挂,名教授收入不如月嫂的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也可以辩证分析,指出不能因此而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能简单地以工资收入的高低来衡量人才的价值。

解读误区

不能歧视月嫂等体力劳动者;教授就应该“安贫乐道”。

素材运用

大学教授的工资不高,好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好像也不应该至此。不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基本靠谱,除掉本月独有的扣款因素,这大概是一个新晋教授或者资深副教授的工资数额。但不管怎么着,都不妨碍我们讨论大学教师这个群体的工资问题。

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复杂,不管说哪个方面,貌似都会挂一漏万,因为教授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不同专业之间的教授收入差别也很大,有富豪教授,也有穷苦教授。但整体而言,大学教授的工资不高,恐怕大家异议不多。

其实,不光是教授的工资问题,大学里被称为“青椒”(中青年教师)的工资可能更成问题。这个群体是副教授和讲师,在北京的不少大学的副教授或者说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大家拿到手的钱基本上就是1万元左右,讲师则更少。在北京房价居高不下的当下,他们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让“青椒”们安贫乐道的想法大约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此,国家主张给大学教师们增加工资。但是,落实起来,雷声大雨点小。

同样一张“复旦教授工资条”,有人看到了税负太高,有人看到教授工资太少,有人看到教授福利补贴多,有人看到教授的房租便宜。还有人拿其与保姆、建筑工等蓝领的收入比较,认为教授还不如他们,得出“知识贬值”的结论。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观念、社会经验、职业等不同,对“复旦教授工资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并不奇怪。人生百态,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也有相应的社会定价,收入就是最简单的社会度量筹码,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通用工具。将教授与保姆、建筑工的收入做简单比较,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误导普通民众轻视知识的价值,形成“知识贬值”的反智主义。近些年来,因劳动力红利消失,部分蓝领工种收入快速上涨,白领收入则停滞不前,甚至还有倒退迹象,加上房价高涨,出现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也买不起房的社会现象,令很多人反思高等教育的价值,发出“上大学没用”的叹息。这跟改革开放初期“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观念一样,都是对知识价值的误解。用一种短视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才会产生反智主义思潮。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知识的社会价值会越来越大,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相反体力劳动、低技术工作的价值会大幅降低,被机器人、人工智能大规模替代掉。这种迹象越来越显著,如果不重视,还拿陈旧的劳动观念看待,漠视知识的力量,就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悲剧,未来可能连找个合适的工作都困难。

运用点评

片段一运用素材的优点在于能辩证分析,把“教授”或者说是“高校教师”这一群体进行细分:有专业的不同,也有职称的不同。这实际上是作者对原素材的有力补充,这样做能更好地体现议论文中辩证思维的严密性。

片段二运用此素材,针对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认为“知识贬值”的旁观者,运用发展的眼光,批评反智主义思想详略得当,论据很好地支撑了论点。

猜你喜欢
大学教授物化中产阶级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张爱玲《传奇》中的两位大学教授形象
Teacher Assessment Literacy:How do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Improve?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伟人都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