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字在中国相当重要,所以,名字用哪个字,不用哪个字,为什么要用,为什么不用等,其间景致,颇值得玩味。故笔者搜集了我校2014级社工、社学、光电以及对外四个班的同学的名字,将其作为例子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姓名 文化 音节 字形 意义
一、整体概况
本次搜集了四个班共303个名字。在音节方面,以三音节居多,占228个,其次是双音节74个,最后是四音節仅1个;在内容上,名字里面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晓”和“慧”(并列第一),为12次,“梦”为11次,“亚”为9次,其次是“婷”为8次,最后是“静”为7次。另外在形式上,ABB式(含ABCC式)在本次所搜集的303个名字中也尤为突出,高达34个。
二、音节方面
《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武并切。”[1]名字是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以示区别他人的重要符号,具有标示性。名字也是字,即也是音义结合体,本文先从音开始说起。
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对于ABC式名字,B与C声调不相同,错杂相间,抑扬顿挫有起伏,悦耳的效果立马就出来了。“悦耳”这方面就和歌曲一样,一水儿的一个调,大家肯定早就切歌了,反之则不一样,比如说佳惠、琬琪、雅婷等。当然也不是说相同就不好听,只是不相同,悦耳效果更佳。对于AB式名字,B四声均有,但以二声居多。但是当B为一声时,用不用跟姓的调类有很大关系。当A为一二声,B为一声的概率大。在所搜集的名字中,双音节的名字占了74个,B取一声时,A全是一声或二声,比如庞珂、原冰、孙超、薛冰等。当然,本人所搜集的303个名字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瓢水,并不能说就没有三、四声的A或一声的B搭的,不然把大姓“赵”“李”置于何地呢?只是说前一种搭配的使用概率比较高。再者对于ABB式,在34个ABB式中,以“露露”和“静静”使用次数最多,其中“静静”在所搜集的对外二班中一次性出现了三次。估计每次提问时,应该会害怕遇见套路深的老师吧——“让我们班的静静们回答吧”。
三、多用字
前五名依次是晓(慧)、梦、亚、婷和静。“晓”字,《说文解字》:“晓,明也,从日,尧声,本义天明,今专指天刚亮。”[1]《广雅》里又说“晓,慧也;快,智也”。从《说文解字》里还看不出所以然,但在《广雅》里,“晓”字的受欢迎度就凸显出来了,比如“贾晓璐、王晓月、原晓淼”[2]。“慧”字,《说文解字》说:“儇也,从心彗声。”《徐曰》:“儇,敏也。”“亚”字,《说文解字》:“亚,醜也。”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婷”字,形声,从女亭声,本义为美好的样子。“静”字,《说文解字》:“審也,从青争胜。”[1]《注》徐锴曰:“丹青明審也。”也就是本義为彩色分布适当。[3]“梦”字,《说文解字》:“不明也,从夕,瞢省声,莫众切。”《正韵》里说:“从蒙去声,览之对,寐中所见事形也。”[4]
其实单从解释上看,“晓、慧、婷,静”四字是很容易得出其“受宠”的原因,“亚、梦”二字就有点难说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是音节——yà,韵腹a的圆唇,低舌位可让口腔饱满起来,更多气流平稳呼出,就会比较响;二是“亚”字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低于”“次之”“第二”之意,在这方面上很契合中国人的心理倾向——内敛,低调,不至于太过锋芒毕露,让人感觉不舒服;三是字形,“亚”字繁体字为“亞”,给人以器皿,类似鼎的形状感觉,敦实,中正。其实字形这一方面并不是起名的必考虑因素,此处不免有生拉硬拽的嫌疑,仅供参考。
再者,说“梦”字,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所见种种,大概就是现实中自己的内心所望,父母给子女起名带“梦”字,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寄托一定的希望吧!
四、结语
通过分析所搜集的名字,我们会发现,命名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比如李国梁同学,其名字就是按照家谱排名所取;有的与父母的希望以及当时的思想潮流有关……起名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搞不好就会很俗气,甚至有时会发生“谐音笑话”。记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就做过一期“名字特辑”,里面介绍了很多名字趣事,比如中国重名之最的“张伟”就高达299025人,堪称“中国一哥”。总之,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好名字,因为名字对一个人的心理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希望自己成为名字背后的那个人,从而激励自己。但是也不要过多关注这些表面东西,毕竟名字决定不了人的一生。人的一生终究要靠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名字去奋斗。说到底,名字就是一个代号,雅更甚,不雅也无妨。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2](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4.
[3]许慎,撰.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明)乐韶凤,宋濂,等.洪武正韵[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作者简介:闫培艺,女,本科,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