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明忠
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清凉甘泉。要让我们的课堂,流淌生命的活力,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里体验到“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去感悟,充分体验学习中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年级“找规律”以研究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老师导演,学生玩中学,设计了到南京红山动物园游玩的教学情境。学生从早餐的饮食搭配问题、动物园中的游玩路线问题、小猴子骑自行车的表演服饰搭配问题中充分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再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让学生表演两车相遇的情景,从而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二、让学生在数学课里享受到“美”
数学是数与形的结合,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她本身就存在着美,凝聚并沉淀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和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享受美。
1.感受数学课中的理性美
有人说,数学是理性的音乐。如果说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那么数学知识则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中的理性美。
2.享受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创造美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开展了实践活动:“为饮料设计包装!”
师:(手举一瓶除去外包装的果品饮料,很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老师最近研制生产了一种新型饮料,(学生奇怪:老师要让我们喝饮料?)可是这种饮料在超市货架上放了一个多星期却无一人问津,是什么原因呢?(噢,老师要推销他的饮料!)
生:你的飲料没有包装,里面装的是什么别人不了解,怎么买呢?
师:那么,现在就请各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确定这张商标纸的大小,为这瓶饮料设计包装吧!(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而有趣的活动中,量、记、算、画、剪、试,忙得不亦乐乎。)
3.数学课中的自然美
“圆的认识”一课中,平静的水面上丢下一颗小石子,荡漾起一圈圈涟漪,阳光下朵朵盛放的金色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永恒的明月,都让学生在找圆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因为圆才变得美丽,从而产生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的动力。课中,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从数学角度解释: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漾起一圈圈涟漪为什么是圆形?
三、让学生在数学课里感受到“真”
首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情实意的爱。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习得”。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注重进行情感交流,用我的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什么是师生平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最佳方式,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
其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想焕发生命的活力,就必须做到真实,真才实学教学生,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学真理、用真理。
最后,不要追求表面的热闹,而要做到真实有效。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创造性获得解放,可是“热闹”又是课堂秩序的大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充分发挥,“形式”与“效果”相结合,让教与学和谐统一。
四、让学生在数学课里发现到“奇”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发现数学中的“奇”。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导入新课:师生开展比赛,判断下面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比一比谁判断得又对又快。
12、25、33、623、567、78963、854291、365285897
比赛结果出来以后,学生感到奇怪:怎么老师判断得这么快,还全部正确?有的学生还有点不服气,从而积极思考:这其中有什么奥妙?这时,老师适时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构建活力课堂,只要我们坚持走学习、实践、反思、批判的创新之路,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真正感受到作为课的共同创造者的快乐,让数学课充满魅力,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蔡秋香.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探究[J].福建教育,2007(11):50.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