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
一、钻研课标要求
三年级的习作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原因在于学生刚开始接触习作,不知道怎么写,积累的语言材料较少,不知道如何表达。针对这些困难,我研究了新课标对本段习作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课标对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就是“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的表达可以“不拘形式”来写,学生可以记叙、描写,可以说明,可以写读后感等。
二、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书也是孩子写好作文的好帮手。小学生刚开始写作文,能表达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让他们写优美的词句无疑是给他们增加压力,可是作文也不能永远随心所欲地写,这时候就需要书的帮助,在看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评价的能力,好词好句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为他们能写出好词好句奠定了基础,所以看书也是孩子作文成长的好助手。
三、课前指导
在指导习作时重点抓住观察、体验、尝试、运用这几个关键词来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
在指导写观察日记一习作是这样做的:
1.激发兴趣,引发写作热情
学生讨论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准备写哪些内容?
可以是可爱的小动物生活习性,如一碰小乌龟它就把头缩进龟壳里面、小金鱼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睁着眼睛的……可以是有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不同种类的仙人掌的刺都是不一样的,含羞草一碰就会收拢叶子……介绍家乡美丽的风景,如美景如画的莲花山……
2.回顾课文写法,感悟结构梳理框架
以《花钟》为例,学生再读课文,感悟结构的写法,梳理框架思路。文章先讲作者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具体列举了牵牛花、蔷薇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3.确定主题,记录观察所得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特布置学生提前一周泡豆子,观察豆子的生长过程,写一篇《豆芽成长记》。
4.根据写作要求提示,围绕观察记录,布局成篇
你观察的豆子有怎样的变化,长成什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注意:内容要真实,观察要细致,叙述要具体,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新鲜感。
5.学生精彩片段展示
(1)《豆芽成長记》片段一
第二天,它们就像吃饱的胖娃娃一样,整个身子圆圆的。第三天,它们那饱胀的身体长出了一点儿小小的芽儿,一个个像黄色和黑色长着白尾巴的小蝌蚪。第五天我的盘子已经装不下这群可爱的小家伙了,开始给小豆芽搬家,这时它们有的已经蜕皮了,脱掉衣服的这些胖娃娃个个又穿上淡黄色的“新装”,可爱极了,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健壮的小卫士。后来我发现豆芽的芽最长长到10厘米,当然是我把芽拉直量的,那为什么芽是弯弯的?我去问问百度吧!原来豆芽发出的是根,如果是在泥土里,它就一边努力地把根向泥土里长,另一边的那个小叶子向上长。可是,我放在碗里,这没有向下的空间,只有这样别扭着乱长了。
(2)《豆芽成长记》片段二
我迫不及待地挑选好黄豆,小心翼翼地用凉水清洗一遍,再用温水泡上,盖好纱布,让它们美美地睡一觉。第二天,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又小又圆的豆子变得白白胖胖的,碗里的水真让豆子喝没了,有的黄豆露出了小小的芽包,有的黄豆满脸长满皱纹。我高兴得手舞足蹈。第三天,我发现有的芽已经有两厘米长了,给黄豆淋水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把它们弄坏了,我想:再过两天我就可以吃爆炒黄豆芽了!第四天,当我揭开纱布一看,咦!为什么有的黄豆芽变成绿色的了?我去请教了妈妈,妈妈说:“因为黄豆发芽时是子叶提供养分,发芽后子叶见到阳光后逐渐产生叶绿素,子叶是最早产生光合作用的,这样后豆芽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养了,所以黄豆发芽后会变绿。”
通过这几天培育黄豆芽,我认为就像妈妈在培育小宝宝一样,一直把小宝宝培育成成年人。
四、习作批改
1.学生互批互评,共同进步
叶圣陶语: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批改训练,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地。
引导学生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哪怕只是一个词、一个标点,也可用波浪线画下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学生相互批阅,是发现他人亮点、弥补自己不足的过程,也是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每位学生在互动中,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习作带来的愉悦。如:你写了豆芽变绿的原因,让我又了解了知识,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缺水呢。学生相互批阅,是明确作文批改的标准,养成修改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互批互评中,进一步明确作文的具体要求;他们在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写、不该这样写的同时,更加明确“怎样写”的问题,在修改或重写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2.教师点评批改
每篇习作交上以后,我会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精批细改或者总评全文或者重点点评某一句。如上文展示的第一篇中的句子“第二天,它们就像吃饱的胖娃娃一样,整个身子圆圆的。”“俨然变成了一个个健壮的小卫士。”评价如下: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了豆子成长的样子,我好像看到了一个个胖胖的黄豆芽。第二篇的总评:你不但认真培育黄豆芽,还写了如此精彩的观察日记。尤其还介绍了黄豆芽变绿的原因。最让我惊喜的是文章从头至尾你使用了好多恰如其分表达自己心情的词语,如手舞足蹈、惊喜等。
3.范文展读,二次习作
学生在一次习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的点评和激励,欣赏优秀习作,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加工和修改,而在学生对自己原作加工修改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将会是我一直的追求。
参考文献:
赖昌健.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习作的兴趣[J].中华少年,2017(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