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走近诗人

2017-08-12 19:01麻杏娥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引领古诗诗人

麻杏娥

【摘 要】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辞藻耐人琢磨。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引领初中学生走进古诗,走近诗人内心世界呢?

【关键词】引领;古诗;走近;诗人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辞藻耐人琢磨。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走近诗人内心世界呢?

一、深入文本研读,确定最终目标

一首古诗词,多则百字,少则数十字,但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却不是这么简单。好的古诗词往往不是我们一眼望穿的,好的古诗词,她的情思和韵味常常是包孕其中的。因此教师研读文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而是需要广泛地联系作家的写作背景(包括作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个人境遇),深入解读古诗词中的情感载体——意象,才能深层次把握主题,准确捕捉诗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不是牵强附会。一旦教师对文本研读不深入,上课只能照着教学用书照本宣科,课堂上就不会产生汪洋恣肆的激情赏读。

如在解读王维的《终南别业》这首诗时,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

第一层目标为读出悠闲之情。王维的《终南别业》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于是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提问:读完这首诗之后说说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就会找出诗句回答说是:“悠闲”。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赏中感悟。

第二层目标为读出诗人的佛性。初读此诗,似乎就是抒写诗人隐居终南山恬适的生活。其实未然,在深度解读并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诗人王维写作此诗时的背景资料之后,我发现诗人王维并不仅仅在表达这份恬适的心情,而更多的是在表现他的随兴、随缘、随意的佛性。

在唐代,王维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当时他就被认为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而《终南别业》这首诗,最能表达诗人王维作为“诗佛”的佛性。王维的生活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很盛,政治上得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尤其是在这首诗里这种禅味特浓,诗人晚年选择终南山隐居正是他这种佛性的表现。“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由此可见终南山正是诗人所向往的佛教圣地,因此我把终南山解读为是诗人心灵寄托的地方,是他的心灵家园。有了这深入的解读,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把这首诗的最终目标定位诗人王维探寻的心灵家园,并带领学生进行字词品味赏析,进而引领学生深层次地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更深入捕捉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教师的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而仅仅停留在“悠闲”这个层面,我想诗人的禅性学生是很难领悟到的。

二、确立生本思想,亲近诗人心灵

生本思想的确立,是一个教师转变教学行为的关键。在现代文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大多能够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是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作品时代离学生太远,学生不大懂得或者不感兴趣。课堂上就出现了包办代替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正因为作品年代久远,所以古诗词教学,我们更要确立生本思想,让孩子积极参与,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平等地交流、对话,碰撞思想的火花。这样才能引领他们走进古诗词,亲近诗人的心灵。

如《终南别业》这首诗,王维在诗中所表达的悠闲的心境,学生不难理解,一般都能说得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朗诵、品味语言,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其悠闲的心境。但对于王维的禅意思想,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可能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再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级的语文水平属于中等偏下,理解起来就更有难度了,更不用说让他们走进王维的心灵家园了,但这又是重要内容,不能不讲。带着这种担忧我决定采用讲解法让学生领悟禅意。学生基本上是通过我的讲解来知道王维的禅意,课堂气氛很沉闷,而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是否读懂了王维的佛性,他们的答案让我很失望,他们根本还不懂王维的佛性是什么。

于是在另外一个班级上的时候,我决定改变这种教法,做了大胆的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抓有关的字词去品读,去悟读。起初学生找起来有点困难,我还真担心课会上不下去。但我当时并不着急,在我慢慢地引导之后,一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王维晚年把家安在终南山,而不是其他的地方?诶,这问题问得好,我就适时给出有关终南山的资料,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讨论得特别激烈,我适时还引导学生注意“空”“独”“好道”等词的理解,在学生的讨论下,老师的引导下,“禅意”解决了。原本我还担心的问题,就因为学生的这一提问,采用讨论的方法给解决了,而且课堂气氛还变得如此活跃热闹。

这让我明白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确立生本思想,这样才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地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进行心灵上的亲密接触。

怎样的教育升华了怎样的人生,怎样的阅读滋养怎样的文化素质。要改变诗歌课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的被动的状况,有赖于教师课上关注学生的需求及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爱上诗歌,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王荣生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版.

[3]余岱宗著,论文《“教什么”与“怎么教”》.

猜你喜欢
引领古诗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人猫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