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家庭关爱的重要性

2017-08-12 23:41王琼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王琼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生产市场迫切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就业岗位。但他们迫于现实条件不得已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形成了一个不断膨胀的队伍---留守儿童。父母的离去及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的巨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其学习、生活及自身心理健康。本文在试图在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的现状上言明家庭关爱对儿童的重要性,并在最后简要提出对留守儿童关爱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关爱;心理健康

一、当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大的生产市场迫切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就业岗位,劳务输出成为了农民摆脱贫困甚至发家致富的一大途径了。但是迫于现实条件导致其不得已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形成了一个不断膨胀壮大的队伍---留守儿童。父母的离去及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的巨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其学习、生活及自身的心理健康。

据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9日的报道,我国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表明,截止2016年11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高达902万。并且,数字在逐年增加。可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大问题了。留守儿童不同于问题儿童,但他们又是一个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施加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经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采访本文将在接下来环节展示留守儿童身上透出的特质。只有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弄清楚留守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展示出来的问题,并明了其间的区别,我们才能针对问题进行专门的解决工作,进而改善现状,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学习方面

虽然早先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及对自身学习的成绩认识上和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的确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带来了不良影响。具体有留守儿童的学业、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家长教育观念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详细讲解如下所示:

1.学业方面:导致留守儿童学业不良

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家长只能通过通讯设备和孩子进行交流,而自身的工作繁忙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减少,所以无法有效的监督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学业进度情况等,而隔代监护者大多溺爱孩子,且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与时代落伍,所以其教育要求及教育观念都存在问题。两者合力,导致留守儿童的自由性极大的增加了。再加上孩子本身就生性好动,自制力差,需要监督和引导,所以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业的投入减少。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在学业进步等时刻又无法得到父母的鼓励,在父母那得不到足够的精神支持及知识的及时解答,久而久之,必定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意识淡薄,再加上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留守儿童学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在道德方面:道德教育不完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它着重强调了父母在孩子习性养成上的榜样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及教育的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其道德关系的获得、发展及道德行为的形成。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使得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机制受到影响。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的道德品德及行为处于放养的阶段,长此以往,没有得到及时的管教,又使得其不良品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引发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

3.教育观念问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不科学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推广到很多农民父母身上去,但是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无法进行有效、直接的交流教育,所以在外出务工父母身上凸显的尤为明显。这个问题就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负责后勤工作。这个教育观念毫无疑问是十分狭隘的。错误的教育观念再加上现实中对子女教育监督职责的弱化,使得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的脚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再者,一些父母轻视教育,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导致其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间接导致孩子厌学甚至辍学。

(二)社会生活方面

在社会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所示:

1.非理性消费观念的养成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父母远离孩子,外出打工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很多父母亦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对于情感上的愧对,他们选择了用金钱来弥补。这就造成孩子形成了非理性的消费习惯,甚至会造成留守儿童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2.亲情观念日渐淡薄

在留守儿童世界观、感情观还尚未形成的时候,父母的远离导致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处于情感饥渴状态,很可能引起其失落、矛盾甚至怨恨等情绪的产生,进一步使得其亲情观念变得淡薄。

(三)心理健康方面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长期缺席使得其在自我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孩子对亲情的渴望是最强烈的,父母的缺席使得其产生的严重的不安的情绪。特别当看到同龄人与父母一起便会内心不平衡。內心的不平衡与压抑使得其沉默不言、情绪低落、哭泣等,更甚者便会产生自卑心理。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自卑是由于缺少心理支持的结果。没有父母的关怀、呵护、安慰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谈及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则大多与其性格有关。外向型儿童暂且不谈,特别是内向的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加上自卑心理,内向又不愿找人倾诉或者没有人可以倾诉。长期沉默寡言,与人群脱离,人际交往亦成为一大问题。或是部分留守儿童以作恶的方式来获取外界的关注。

二、家庭关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这一点是所有父母都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的。父母若是能与孩子经常进行交流,首先,孩子分享其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从而促进彼此的感情,并且在彼此交流中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者,为孩子提供感情依托和支持,让其充分感受到爱,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不仅如此,有效、及时的沟通还可以帮助父母改进教育的方式,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积极阳光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养成实际上是通过模仿来的,这是儿童学习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孩子最先和最多接触的,承载着孩子最深厚的感情的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这个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最原始认知的来源,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中进行的。以此来看,家庭关爱是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对策研究

家庭关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若是缺失,势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难关。遗憾的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必然性也是无可避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为此,本文提出对策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在研究留守儿童身、心真实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推行关爱服务,特别把关爱重点放在留守儿童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取,而又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早在2011年,我国就开始尝试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然而由于前期研究不够深入、政府关爱政策实践性差、关爱服务资源投放量有限等问题,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措施,期望通过专业分工的方式弱化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

(一)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关爱服务

重视政策供给机制的完善与规范,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要优化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政策,从政策上明确规定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主体、内容及形式;二是要将资金保障机制合理化,政府除了应该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之外,也应该对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将监督行为制度化、合理化;三是重视关爱服务职能协调,政府各部门及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家长之间应该齐心合作,统一意识与行为;四是建立制度,监督考核关爱服务。

(二)进一步落實家庭监护的责任

进一步落实家庭监护的责任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要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在这个方面,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社会需要,注定这个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也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实现定期远程亲子互动。另一方面,要改变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传统教养方式,即重养不重教的教养方式,这就需要对隔代监护人进行专门的组织培训。而作为隔代监护人,也要积极参与培训,主动了解家庭教育知识,从理念到行为都逐步改变,不再实行溺爱或打骂的教育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引导、监督,从而提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弱化父母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缺失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校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意识

一方面,学校要格外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必须要认识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灵。此外,在学业方面也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帮助,如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业帮扶小组,帮助留守儿童解惑答疑,借以弱化家庭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寄宿学校。以规范化的管理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照顾的问题,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性。以集体生活的方式解决留守儿童孤单、无人倾诉的心理问题。生活在身边的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小伙伴,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有感同身受的朋友的陪伴,有善解人意的心理老师的疏导,学业上亦是有解惑答疑的老师,这从很大程度上扫除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途径上的阻碍。同时,学校可以在完善学校监护系统的基础上,设立代理家长制,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监测,从而管教其生活及学习,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学习及情绪上的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2]常亚琼.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6.

[3]方天亮.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辽宁,生物技术世界,2016.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