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喻
我是一个以美术专业毕业的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将美术的技能技巧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浅薄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语文与美术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学科之间最为密切的关系了。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术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
一、语文阅读课与美术教学的完美结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中的古诗《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的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中的诗句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让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对这句诗理解肯定有一定难度,要表现山间月夜的静,也是山月的亮,亮得如同早晨的太阳以爬上了东边的山头,使得在山林中酣睡的鸟儿醒来后,误以为是天亮了。让学生闭着眼睛凭空想象并没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正好,我又兼任四年级的美术课,在美术课堂上,我结合中秋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用画笔的形式来表现诗中描绘的山间月夜的静,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原本不喜欢语文学习的学困生也来了兴趣,跟随老师提供给他们的情景开始动手画起来了,然后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画面的内容,这样比起常规的教学好多了。
下面我将课文课堂教学设计做了如下修改:
(一)活跃学生的思维,灵活导入
同学们,八月十五的月亮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播放《月圆》情景,这种提问式和短片结合的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引入到主题,能将月圆之夜山间的静,山月的亮,和酣睡的鸟儿被惊醒,误以为是天亮了。用语言的形式呈现和用画笔的形式记录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二)认识身边的颜色,循序渐进
导入之后,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月圆之夜用画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认识月光下的夜和倾泻而下的瀑布应该用那些颜色来描绘,教师一边呈现颜色一边指导学生绘画,当这些鲜艳、生动、具体的颜色和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时,能加深学生的感受,为学生理解“月夜之静”铺好基石。
(三)激发学生的想像,逐步深入
在画桂花轻轻飘落的同时,也要描绘出月夜山涧而下的情景,给学生讲清楚两山之间的瀑布可以先画上去,再用不同的颜色表现桂花的飘落,形成构图中的遮挡关系,使得整个画面和谐而统一。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画画的乐趣而且对这篇《鸟鸣涧》五言小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美术课过后《古诗两首》的教学果真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学生纷纷发表对中秋节月夜的感受,对后面学习的语文天地----笔下生花,也有一定的帮助,使得学生理解到月圆的故事,再结合自身的故事写一篇文章显得容易多了。
二、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相互渗透
就教育教学而言,不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学,它们都应当是同一种广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永远不应当是孤立存在的有限的封闭的系统。语文与美术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更应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古往今来,大量的汉字都能以“图画”来绘出,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不断演变,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绘画是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美术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为此,我想从以下两方面来尝试。
(一)美术绘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把美术绘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丰富的形象。教学中利用绘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的“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一句,是个比较抽象的句子,教学时先放映冬天下大雪后的场面,在放一些动物在雪地里戏耍的情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感受动物脚印在雪地里的画面,再结合美术课堂中的内容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小画家”的脚印,从而对课文句子进一步理解。看过录像、动手操作实践后,我让学生辨认各种动物脚印,并运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动物脚印,是孩子们对各种动物脚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动物们在雪地里畫画的道理。这种眼、手、口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更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二)美图欣赏与理解课文的相互依存
现在的小语教材,是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的一大杰作,它课课有插图,篇篇有插图,所以我们要善用插图、巧用插图、以说促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巧用插图、以说促读,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读书和理解课文当作了自己的事,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结合语文、美术教学的特点以及自身教学的探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