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丽
【摘 要】教育改革实施之后,高等教育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向,为了应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的教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加剧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如今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将结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来分析新形势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使命;现状;对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几年前历史进程中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的继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在高校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但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弱化倾向,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课题。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面对着如今的大学生,很多教师都困惑不已,他们变得世故、成熟,失去了学生应有的天真、浪漫,他们虽然掌握了为人处世的技巧,但是却并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信念。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正是如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诚实正直”、“光明磊落”、“克己奉公”、“言行一致”的处事方法,但是只灌输为人处世之道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如今功利的社会中,高校本应该是学生理想的庇护所,但是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入,很少主动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时代的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如今的95后大学生,他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成为社会栋梁。
二、新形势下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对策
(一)发挥出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师资力量直接关乎着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学习了大量传统文化知识,但是要发挥出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还需要他们不断进行摸索和筛选,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集体学习、校内培训、校外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要更好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有良好的人品和教育能力,教学方法是教育的介体,教师利用这一介体将积极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与道德情操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可以得以升华。
(二)注重整体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的传递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杀身成仁”、“天下为公”、“舍生取义”、“同力协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数千年历经劫难而屹立不倒,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提倡我们孝敬父母、报效国家。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表现出了一定的矛盾,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正确处理这种矛盾,才能够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由于大学生还尚未接触社会,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确立,他们崇尚自我,因此,要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行整体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弘扬人际和谐与仁爱原则
孔子的“博爱”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他提出的“仁爱“思想不仅仅局限在“爱亲”,更强调“爱人”,这种仁爱思想打破了传统的亲疏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下,“仁爱”思想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是其中的谦让、互助、同情思想等,都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品行。虽然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技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革新,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这也在无形中淡化了人们的情感交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横行。因此,有必要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人际和谐与仁爱原则,对大学生着重开展“仁爱”教育。
(四)加强家庭伦理道德风尚的灌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齐家”思想强调“灵力和睦”、“父慈子孝”、“夫妻和敬”、“兄友弟恭”,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家庭伦理观念精髓,在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不良思想进入我国,无形中冲击了传统的家庭伦理思想。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他们开展家庭伦理道德风尚教育极为关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从千万个小家开始,有了家庭的和谐、繁荣,才有国家的昌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灌输家庭伦理观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可以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思想。
(五)推行自强不息的奮斗精神
《论语·里仁》中提到“慎言力行”,这种言行合一的精神是古圣贤务实品格的重要表现,放眼现在,大学生都充满斗志,渴望在毕业后作出一番大作为,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是口号多于行动,好高骛远,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灌输“脚踏实地”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攀登理想的高峰。
三、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来弘扬和继承,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如今的大学生群里中,享乐、攀比思想盛行,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不可置否的是,如今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清醒的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小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解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2]韩立娟,姜德辉,张小忠.高校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06)
[3]祖月明,韩志丹.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周刊.2016(32)
[4]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