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晖
【摘 要】高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其主体就是广大的学生,当所有的相关工作都围绕着学生开展的时候,其“人本主义”理念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主义”理念的应用进行简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人本主义”理念;应用
“人本主义”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的理念,极为抽象化,但是随着人们对“人本主义””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目前“人本主义”思想已经转变到社会学范畴中。在高校这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中,高校的管理者秉承着“人本主义”理念来行使管理权力的同时,也进一步营造了大学校园浓厚的书卷氛围,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不仅尊师重道,而且还基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认可学生、认知学生等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师生关系。
一、“人本主义”理念的抽象及现实概念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从“人本主义”理论中衍生出來的“人本学派”不仅将人本主义理论更为系统的进行了说明,而且还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指出了“人本主义”的具体执行措施是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
二、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的内涵
将“人本主义”理念具体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时,“人本主义”所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公平、公正,也就是说无论是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还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职工,在面对受教育群体,也就是学生的时候,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思想,基于理解和关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令其感到困惑或者迷惘的问题。在基本上对等的状态下,各方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共同渠道,而且还要有互动形式的信息反馈,客观条件如果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吸收更多的第三方资源一起为学生服务。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基本表现形式
大学阶段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学生在中学时代单向获取信息和有效知识的方式与方法,让生活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够通过对等的方式来获取的同时,其过程不仅不会感到突兀,而且还是在极为和谐的环境下体现出来的。之所以学生有这种较为深刻的影响,主要是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直接关系。
(一)教育观念的人本化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学工作中的任务,为了有效完成这个任务,采用任何方式都是有必要的,因为在整个的大学教育工作中,学生作为唯一的教育中心,其排他性中根本不会存在任何的兼容性。这就让传统教育模式中将学生视为手段的观点完全否定,能够让学生在获得自我满足的情况下真正实现自尊心与自信心的确立。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极强延续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人本主义”思想,影响和促进的绝非是一时,甚至都绝非是一代人。通过这种薪火相传,让更多的人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深入地了解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深邃,深刻的感知到了“人本主义”所呈现出来的包容性,完全改变了单向信息传输的劣根,让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真正的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二)教育过程的主体化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完全提升了学生在教育主体中的主导性。把学生视为有独立思维和具备完全辨识能力的单一个体,而绝非是知识与信息的被动接收对象。这样就在给学生足够施展自我才华的出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并非仅限于学习这一项任务中。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虽然没有走出校门,但是也与社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下,学生在与社会层面建立起有效共同模式的同时,其实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的一个教育过程。所有能够步入大学殿堂的学生都是莘莘学子中的精英,都有一技之长,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从教育管理工作来看,必须要求每一个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清楚且精准的认识到大学生在形成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之后的意识与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内容及形式传播的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者已经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其在对未知事物产生兴趣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信息的初核与分类。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取文化知识信息,一方面获取生活知识信息,进而在意识形态上逐步地接受“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所带来的好处。
(三)教育手段的人性化
客观地讲,尽管目前正在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完成了课改工作,但是无论是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还是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将其放在对立面上进行说教。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完全不公平的。因为所有在对立面另一方的人员,在社会上都具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根本无法与其在信息获取程序和渠道上实现对等。但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了“人本主义”的理念,让跟多的人了解到采用高压强制的方式不仅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而且还极易形成一种抵触情绪。反倒是采用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模式更能够让学生认可和接受。
(四)教育管理环境的人性化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大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心智仍然略显不成熟,但是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如果教育管理人员仍然把守着传统的教学环境不去改变,不仅学生不适应,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也会让时代所淘汰。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管理环境人性化,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广受赞誉,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学决策层领导的“脸谱化”认识。当诸如河南大学校长、贵州大学校长等一大批大学的“一把手”能够真正的与大学生面对面畅所欲言、促膝而谈甚至是开玩笑的时候,学生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是一种认可。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特别是对于长期从大学教育管理的人员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的体现,是教育管理环境逐步走向开放式,逐步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延伸应用
尽管“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不过由于部分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人本主义”理念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尤其是目前很多大学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架构的对大学教育管理体系的影响,让很多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来负责相关的教学工作,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
基于此,对于“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应该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一)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对大学生较为偏见的认识是,处于优越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个人主观能动性较差。在长期的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对部分学生的深入调查,的确发现有这种现象存在,但是远没有那么夸张。当代的大学生在个性能力方面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其个人拼搏能力和进取心一点都不输于父辈,只是缺乏一个催化剂和爆发点而已。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大学生能够以对等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其个人自信心已经足够驱动其完成角色的转换。初期,在老师的引导和带动下,学生能够很轻松的融入到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中。
(二)以校内行政管理工作透明化改革为基础,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教育管理改革过程中
尽管大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真正的走向社会,但是目前的大学校园环境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社会的雏形,校内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却是繁琐的,如果能够把二者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适度的宽松环境,不仅能够让大学生真正的体验到社会工作的实际价值,而且还产生了一种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共存的体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向心力,同时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关心、关爱和包容为基础,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勇于面对社会的挑战
目前社会上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环境是比较激烈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大学生即将走出校门之前,集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到素养和心理素质进行阶段性调整。让其真正的明白失败对于生活的意义,让其真正的了解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产生或者形成不同的思想观点,只要是仍然坚持“人本主义”理念,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转换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五、“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展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本主义”理念在部分高校中的应用情况是比较好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本主义”理念的表现形态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下阶段“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应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让老师能够更为详细且全面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无线多媒体技术,移动终端已经在大学校园内实现了全覆盖,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把握住学生比较依赖互联网环境的这一特点,搭建一个广义上的线上信息互通交流平臺,这样从表象上来看是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方式,真正的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实时信息的互动,其实通过这种方式,也让老师及时的了解了学生的个人喜好,尤其是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调整思政方面的工作方向与内容。
(二)与家庭环境完成三方互动,让老师成为“三位一体”的重要纽带
大学阶段的学生有些仍然没有脱离叛逆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的融洽。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和家庭成员有效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让老师成为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是一个逐步从抽象理论走向现实措施的概念,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偏差在所难免,因为所有的问题出现都是对“人本主义”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更好应用的总结。基于此,无论是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教学工作的教职工,当然也包括众多的大学学生,都要高度重视“人本主义”理念的全面落实,这不仅是关乎于大学的教学质量,更关乎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职场和人生规划。
参考文献:
[1]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心理问题探析[J].田建湘,潘俊宇,戴理波.继续教育.2017.
[2]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由《“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所想到的[J].冯秀琪,刁秀丽.电化教育研究.2002.
[3]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及其在我国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适用性[J].张丽萍.教育探索.2000.
[4]融合与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辨析[J].朱家存.上海教育科研.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