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吴昕+孙燕霖+刘剑萍
【摘 要】高压反腐势必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廉洁观带来重要影响。通过对福州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的廉洁观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反腐新常态下,当代大学生对于廉洁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反腐倡廉认知的掌握和个人廉洁素养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依旧存在涉及自身利益易处于矛盾心态的问题,表现出对腐败问题及行为的理解不够清晰,甚至形成错误行为倾向的问题。基于此,提出高校可通过注重廉洁课堂建设、加强校园廉政文化传播、重视体制机制创设以建立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反腐新常态;大学生;廉洁教育
一、背景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现阶段廉政文化内涵是否有准确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道德品性,更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干部的政治观念和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当前,我国高校的廉洁教育方式仍显匮乏,以被动式的单向度的教育方式为主,形式单一,且内容空洞,实际效果并不明显。[1]如何增强高校在大学生廉洁教育方面的有效措施,将廉洁教育体系化、制度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促成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法制教育的合力,已经成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和构建预防腐败战略体系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
二、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研究于2016年9月在福州地区三所高水平大学进行,即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921份,回收率92.10%,其中有效问卷827份,有效率89.80%。
第一,从就读学校来看,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有400人就读于福建农林大学,占40%,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各300人,分别占比30%。三所高校的人数占比较为均衡。
第二,从性别分布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女性有530人,所占比例为53%;男性470人,所占比例47%,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第三,在年级分布方面,调查的大学生中就读三年级的人数最多,有553人。从数据来看,其余各个年级人数分布没有特别悬殊的差距,总体以大三学生为主。
第四,从政治面貌来看,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近六成人员为入党积极分子,中共党员占比20%,共青团员和群众占比较小。
第五,在担任职务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有681位大学生具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占68%,超过5成。
三、反腐新常态下大学生廉洁观现状
(一)对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态度
1.对腐败行为的看法
官员对权力的滥用以谋求私利或是言行舉止违背社会道德等都将对整个国家、社会、每个公民产生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而面对腐败时大学生个人的抉择恰当与否也具有十分必要的思考意义。当问及“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利用自身职权敛财、作风腐化堕落等腐败行为,您的看法是?”48%的大学生回答“内心鄙夷却又无可奈何”,38%的男生选择“十分痛恨,若有发现一定检举他们”,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与己无关,漠视”。可见,反腐新常态下大学生们总体上对于腐败行为持憎恶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对腐败行为持有不以为然甚至是对腐败行为理解的态度。
2.对中央反腐动态的关注
随着近年来各项反腐败案件的披露,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腐败问题。当问及“您对中央反腐动态的关注度如何?”,8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较为关注,只有小部分(4.5%)的学生“不怎么关注”。通过对比三所高校学生的选择,可以明显看出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生对中央反腐动态的关注度高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对中央反腐动态的关注度,这与他们各自学校是否有大学生廉洁社团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可见,在中共中央加大新闻媒体的反复宣传力度以及“廉洁文化进校园”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共同作用下,当代大学生们普遍加强了对中央反腐动态的关注度,且校内廉洁氛围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未来期望
绝大部分(97%)大学生们认为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能够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对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只有少部分学生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持“中间立场”,极少数(1.7%)的学生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信心不足,认为反腐败斗争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或者说杜绝腐败。
(二)个人的廉洁认知
1.对不廉洁、腐败行为的分辨
第一,当问及“您是否关注身边的同学是否有以下不廉洁的经历?”,三所高校被调查的学生们中将近有80%表示身边同学存在“大量引用资料、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学生干部在组织活动中虚列开支,侵占活动经费等公共款项”的现象。第二,当问及“您是否曾有做过以下不廉洁行为?”时,学生回答有做过考试作弊、评优评先中贿拉选票等不廉洁行为。第三,他们发现落马官员主要是存在“利用自身职权敛财、作风腐化堕落”等腐败行为。可见,在反腐新常态下,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加大了对身边同学存在的不廉洁行为以及对个别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行为的仔细观察且有着正确的认知,对腐败本质的认知是清晰的。
2.对腐败成因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85%的女生认为导致导致党的领导干部出现腐败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人性贪婪的弱点”以及“社会监督机制的缺陷”;87%的男生则认为导致党的领导干部作出腐败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人的趋利本性使然”以及“受传统关系文化即走人情的普遍存在”的影响。其中相比较文科专业学生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腐败的成因的认知,显而易见文科专业的学生对腐败成因的理解深入,有各自的见解。可见,当代大学生们对腐败的成因都有客观的认知,但男女生在对腐败的成因上的见解稍有不同,且不同类别专业的学生对腐败的重视度、关注度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认知。
3.对腐败危害的认知
调查表明,97%的学生认为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能够带来“保证群众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保障国家政权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等的社会效益,如若社会上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必将不仅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破坏社会的公平公正,更将阻碍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可见,在反腐新常态下,当代大学生对腐败的危害思考深远,重拳反腐势在必行,无论是高官猛虎还是小官苍蝇,只要腐败,必将受到惩戒,以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个人的行为选择
1.面对自身利益时的行为选择
87.4%的学生能坚持拒绝“走后门”,只有极少数学生,尤其是女生,思想上虽然厌恶腐败,可当面对自身利益时,会出现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心里厌恶腐败却选择默许亲友帮助“走后门”。可见,系列落马官员的不良行为对大学生的思想还是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2.就业方向的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三所高校的大学生多数在入学时都有考虑今后考公务员,其中福州大学(42.7%)和福建师范大学(45.1%)的比例较大,且男女比例中女性选择今后考公务员或从事事业单位的工作的比例明显多于男性。高压反腐背景下工作压力大,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同学不再坚持其考公务员的初衷。可见,反腐思潮及举措对学生的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3.个人的廉洁实践情况
在高压反腐的新形势下,一系列高官落马的反面警示和各种廉洁人物事迹的正面引导对大学生的思想、态度、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都积极参加各项廉洁实践活动等。通过对三所高校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福州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在校生参加由本校大学生廉洁社团组织的廉洁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频数、活动规模、学生参与度和影响力都高于福建师范大学。可见反腐新常态下,各校积极贯彻落实政策和深化校园的廉洁氛围,大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参加各项廉洁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塑造形成正确的廉洁观。
四、反腐新常态下构建高校廉洁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廉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
高效要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先导,挖掘整合现有学科廉洁教育资源,将其渗透在专业教学中,并且教育者在讲授过程中应从大学生最关心的时事热点着手,借助对典型事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应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丰富形式与力求实效相结合,将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才能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廉洁教育效果。此外,高校应对高校文理专业学生廉洁知识掌握失衡的现象引起高度重视,在进行专业课程安排时适度增加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廉政文化课程的授课时间,同时强化文科专业学生对廉政知识的学习,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廉政文化学习的平衡。
(二)强化大学生廉洁实践,培养学生廉洁从业职业观
大学生廉洁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高校应以“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将廉洁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举办廉洁教育成果展、组织观看反腐倡廉电影,及时宣传一些寓教于乐的优秀廉政作品,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开展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廉政知识竞赛等,利用多样化的活动载体增强廉洁教育的感召力,让大学生们可以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强化自身的廉洁修养。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对反腐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动向给予重视,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或组织大学生进社区、进农村、参与青年志愿活动,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下在岗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廉洁从业的职业观以及“崇廉尚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重视正面引导,不忽视反面典型的惩戒与教育
反腐新常态下,曾一度隐藏在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一大批腐化官员纷纷落马,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信心不足,更甚者,当前社会贪腐文化的不正之风极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大学生“权钱交易”、“关系哲学”的错误认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对此,高校要始终坚持正面激励,通过宣传榜样的先进事例向大学生们传递廉洁信息,引起廉洁情感的共鸣,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符合社会廉洁价值标准的个人判断,从而修正或改善其自身的廉潔意识和廉洁行为,抵御腐败风气的影响。[2]与此同时,对校园内出现的考试作弊、学术造假、违法乱纪等行为及时予以严厉惩处,打击歪风邪气,端正校内学生廉洁态度,让在校生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树立坚定的廉洁自律意识才能避免在成长的路上误入歧途,并进一步意识到政府的一系列反腐措施实质上是党内一种自我革新和自我净化,其根本目的为了保障我国政治生态清明,要坚信我国反腐败斗争一定会取得全面的胜利。
(四)加强廉洁教育宣传阵地建设,助力成立并发展本校大学生廉洁社团
高校只有积极创新廉洁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才能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参与[3]。一方面,高校可考虑开发网络廉洁教学功能,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开通廉政教育专题,发布反腐倡廉教育案例视频,开展微宣传、微教育,或者紧密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舆情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们在获取丰富网络资源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教育的感染。另一方面,未成立廉洁社团的高校要助力在校生尽快启动廉洁社团成立计划,保障廉洁教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并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着眼考虑经费投入,确保活动经费及时到位,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们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强化自身的廉洁认知。
作者简介:
简吴昕(1995-),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孙燕霖(1996-),女,福建三明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剑萍(1996-),女,福建建瓯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颜奇英,王艳,覃志,叶子红.反腐新常态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实与路径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7.
[2]夏玉荣.反腐新常态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特征转型及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
[3]刘江伟,郑传芳.论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关问题[J].武夷学院学报,201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