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朝明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三明市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村为例
文/吴朝明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战略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自2012年以来,福建省对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012年,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提出村庄规划、建筑风貌、环境卫生、配套设施、绿化美化、自然生态、管理机制“七个好”的村庄整治要求。2013年,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结合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下发《关于开展2014年省级示范绿色村庄建设的通知》,提出按照“六好、六美”的要求,突出抓好美丽乡村绿化建设。2014年,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计划,每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带动乡村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五年来,全省共整治约3700多个村庄,占村庄总数约26%,推进134条景观带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形成连线扩面的态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2015 年,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村被列为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整治村。作为驻村蹲点干部,作者有幸参与了该“省级美丽乡村”从现状调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检查验收的全过程,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实践上的深刻体验和理念上的粗浅思考。
1、现状调查
洋庄村地处清流县里田乡西南部,距离县城30km,是革命老区基点村、省级生态村和市级文明村。全村由洋背、园丘里、桂山下、坪下、桥头屋5个自然村组成,共5个村民小组、162户、628人,耕地面积63.5hm2,山地面积336.2hm2。洋庄是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烤烟和外出务工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1.19万元。现有烤烟、种粮和农机3个专业合作社。2015年遭受“5·19”、“7·3”两次特大洪灾,村庄部分基础设施受损,村民收入减少,村集体经济薄弱。
2015年6—7月,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对洋庄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筑质量、公园绿地、古树名木等开展专项调查,并进行优势和劣势分析。
2、征集民意
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通过走访村民、广泛征求意见,以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长会议讨论等多种形式,收集、疏理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6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村容村貌:广大村民建议继续实施屋顶“平改坡”改造,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
(2)家园清洁:因村里没有公厕,环卫设施欠缺,村民建议新建一座水冲式环保公厕,增设一批垃圾箱,铺设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和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开挖兴建荷花池。
(3)农业生产设施:村民要求做好“5.19”灾后重建,开展防洪、排涝和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兴修解放陂引水渠,实施烟田农田标准化建设。
(4)交通设施:村民建议对村口桥梁加装护栏、加固引桥护坡;对通往桥头屋自然村、通往罗成庙的2条乡村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农机合作社到东岳庙的1条机耕道由3m拓宽到5m。
(5)文化保护与传承:村民建议对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整修和保护,修缮东岳庙和红军亭,设立清流县农民革命暴动遗址纪念馆。
(6)村庄绿化:村民建议对村入口三角地带的山体滑坡进行治理,恢复植被;对长潭河沿岸的绿化断带进行补植,修复滨河生态景观;加强古树保护,在后垄山兴建苦槠古树群公园。
图1 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图
3、规划设计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要求,委托浙江建筑规划设计院编制《洋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省源野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具体的园林景观施工设计。
(1)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新洋庄。
(2)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红色传承·宜居宜游”。
(3)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案:实施“八大节点”景观提升工程。详见图1。
4、乡村特色
挖掘洋庄村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特色,彰显“山水里田·多彩洋庄”魅力。
(1)特色一:红色文脉,革命老区。
里田乡拥有“朱德旧居”、“锅蒙山战斗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洋庄村通过修缮“红军亭”、“东岳庙”(清流县农民革命暴动遗址),大力宣传红色文化。
(2)特色二:橙色烟草、烤房博览。
洋庄村有悠久的烟草种植历史,创建了清流县第一个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村里随处可见建于不同年代、房型各异、大小不一的烤烟房,至今还完整保留98座,堪称“近代烤烟房博物馆”。
(3)特色三:金色稻田、田园风光。
洋庄村拥有一马平川、千亩连片的沃野良田,这在三明山区十分罕见。农田以机械化作业为主,部分农户仍延续传统的耕作方式。插秧时,稻田水印长天;秋收时,稻穗飘香,满眼金黄,处处是林茂粮丰的喜人景象。
(4)特色四:绿色宝库、森林人家。
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4.1%,生态良好,空气清新。村中拥有风水林3处、苦槠古树群1处,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毛竹、油茶、松林等绿色产业潜力巨大。
(5)特色五:蓝色长潭、山水画廊。
长潭河是洋庄村的母亲河,滋润着千亩良田,养育着百户人家。沿河两岸山青水秀,可综合开发上下游水资源,开展生态漂流、观赏鱼养殖和乡村旅游项目。
(6)特色六:客家文化、耕读传家。
“耕以宽天地,读而纳古今”。洋庄村离客家祖山——灵台山风景区仅8km,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勤劳善良,崇文重教,客家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5、建设成效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洋庄村注重保护和挖掘乡土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绿色森林文化、橙色烤烟文化、金色水稻农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等特色,围绕“五清楚、两特色”整治内容,重点实施“八大节点”景观提升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初步实现“乡村生活本土化、乡村景观观赏化、乡村风貌特色化、乡村产业精细化”。
(1)村庄环境更加整洁
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村里统一购买垃圾箱58个,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基本做到村内无卫生死角。实施雨污分离工程,铺设排污管道系统650m,开挖建设荷花塘1处,建成景观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整治旧房裸房,房屋斜屋面改造45幢,其中洋背片区“平改坡”装饰为蓝灰色屋顶组团,园丘里片区为红色屋顶组团。
(2)农民生活更加宜居
变“村里有公园”为“村在公园里”,公园绿地布局更加合理,沿河营造1hm2乡村生态景观林,补齐绿化断带;改善提升村部公园和村标公园2处景观,新建4个乡村公园、1个竹门楼、3个亭子;修缮红军亭和东岳庙农民革命暴动纪念遗址,铺设1238m鹅卵石游步道,建成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为今后开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3)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做好“5.19”灾后重建工作,完成解放陂引水渠、园丘里排水沟等农田水利兴修工程。完善乡村路网建设,完成3条总长1050m的村道硬化与拓宽,以及桥头护坡加固、桥梁护栏加装,特别是农机合作社门口的机耕道由3m拓宽到5m,方便大型农业机械进出。全村拥有标准化烟田农田53.3hm2,水稻工厂化育秧温室1座,密集式烤烟房15处63座。
1、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参与度和自觉性还不高
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理所当然是建设的主体。但这个浅显的道理落实起来很不容易,例如,村里拓宽道路、新建公厕、公园等公益项目,因涉及农户的农田、房屋等切身利益,建设用地很难落实,需要做大量的群众工作。目前,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从政府层面强力推进、积极倡导,但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的丰富度和系统性还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目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侧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但对产业支撑项目考虑不足,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还不明显,离群众期盼“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目标还有差距。
3、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传承和特色性还较薄弱
美丽乡村建设要留住乡愁,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元素,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目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古树木等没能得到有效保护,一些乡村风貌、自然景观、人文资源遭受破坏或拆毁灭失,十分可惜。
4、美丽乡村建设工期普遍偏短、工匠精神欠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统村落和古民居都是通过几十年、上百年精心打造,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和文化底蕴。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时间普遍不足,当年验收时间太紧,因工期偏短,不利工程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另外,部分村庄“重建轻管”,管护资金不足,环境卫生、绿化美化、设施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
1、共建共享
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要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成果的标准,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项目入手,引导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享幸福家园建设成果。
2、注重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首先要解决好规划定位的问题。美丽乡村实际上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调研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要摈弃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观念,坚持把“原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主导模式,不搞大拆大建,注重挖掘村庄资源和乡土文化,打造田园风光、森林人家、水乡风韵等不同特色的美丽乡村。
3、统筹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长远,统筹发展。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自然生态保护、乡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努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要注重发挥规模效益,整体推进“点、线、面”工程,将美丽乡村由“零星建设”向“重点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一次规划、分批实施、串珠成链、各具特色”。
4、生态优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古树名木,洋庄村利用很少的资金,就地取材、因势而建游步道等园林设施,将苦槠古树群摇身变为原生态、纯自然的古树公园,这是可复制、见效快、效果好的建设模式。美丽乡村建设要花小钱、办大事,必须重保护、少破坏,应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尽可能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推进农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5、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农民富的主要途径。美丽乡村要强化产业支撑,把村美与民富有机统一,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选好路子,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最大限度激发农民创业就业热情,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6、久久为功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把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重在持续,贵在提升,久久为功。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先易后难和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二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扶持美丽乡村建设。三要长效管理,巩固成果。“三分建、七分管”。要建立健全卫生保洁、绿化管护、后续管理、责任督查等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鲍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