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珊 图| E-IMAGE Eric 邱梓豪 高蒙萌
本土文化的认可和传承连接都市里有趣的灵魂
文|薛珊 图| E-IMAGE Eric 邱梓豪 高蒙萌
人们试图强行定义80后、90后、00后,但其实他们能代表的只是自己,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代人都一样,就像你无法确定关于珠海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同样的情节。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李永恒在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记住了这段关于21岁的描写,他希望在自己的21岁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于是他和他的伙伴把开书店的奢望变成了现实,这才有了明园路上的21h书店。
明园路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门附近,只有熟稔唐家的人,才能轻车熟路地找到明园路,但都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看到21h书店,毕竟这里更像是中大学生和年轻人的聚集地。
下过一场雨后,坐在21h书店的落地窗前,看着对面几米处的唐家居民推开铁门,开始一天的生活,看着墙上挂着的傅斯年曾说的一句话“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剩下的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沉思似乎与这里的社区氛围格格不入,但是21h书店的气质又与这里不谋而合。而坐在桌前的李永恒,则娓娓道来他一个关于他21岁的决定。
2015年,李永恒收到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才发现自己就读的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生物专业是在珠海校区,那一年他20岁,抱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来到了珠海。但是没多久,他就发现他理想的大学校园——应该有一家书店、一家酒吧、一家咖啡馆,这些在他的附近都无处可寻。学校里面曾经有一家文华书店,后来也关门了,最受学生欢迎的鸿影书屋,充其量是一个二手教材的交换地。而校园里唯一的一个报刊亭也在2016年被拆除了,那一年李永恒21岁,经常在空闲时间骑着单车到鸡山村、山房路,他与当地的老人总能聊上几句,聊天的内容大部分从本地文化开始。在李永恒的眼里,在唐家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现在能看到的文化沉淀单薄,能还原的过往太少,只有老人家能连接从前与现在,他们口中的本土历史让李永恒沉迷,所以我们现在能在21h书店里看到专门的唐家湾文化专区。
李永恒1995年生,现就读于中山大学,21h书店创始人之一,一个爱好阅读的理科男。
李永恒和他的伙伴们希望21h书店成为一家属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书店,于是他们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推广阅读,不仅是周围的学生,本土的年轻人也逐渐走进这个书店,参与书店所组织的青年文化活动。“很多人说我们做了大家都想做的事,开书店,做活动,但其实我们一直都没有想太过功利的东西,只是做了我们想做的。”李永恒在书店的众筹中写道——“可能书店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可是一个城市,总是要有书店。它像一个忠诚的守夜人,长久地守护着一个个漆黑又漆黑的夜晚,像一个巨大的湖泊,永恒地包容着一个个行走在钢筋之间的灵魂。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有一个好的书店,一个好的咖啡馆和一个好的酒吧。我们想努力做好这三分之二。”有人在网络上看到李永恒的众筹方案和书店规划图后,表示被打动了,不是因为这个许多人都有的梦想,也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来自年轻人的情愫,而是因为李永恒心里早已有了一个书店。
钟嘉盛1990年生,TEDxXiangzhou策展人,热爱青年文化活动,关注珠海本土青年成长。
虽然开书店的初衷是推广阅读关注阅读,让大家可以在阅读中沉思三个小时,但是21h书店也在一直举行着青年文化活动,探讨人与人、人与书这两者间的关系。
2017年4月21日下午五点开始的七十二个小时,是21h书店与珠海其他文化活动的组织一起进行的一个尝试,也是李永恒作为72小时书店活动珠海负责人,在北山,跟多达十几个组织沟通、协调,前期费时一个多月的时间筹备,活动包括微书店分享72种书、互动形式的青年问题展、珠海活跃的本土音乐会、谈怎么去阅读的读书会、烘焙咖啡手工等体验课程、跨界青年TALK等等,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这些组织和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关注并推广珠海青年文化活动。
虽然七十二小时书店只存在了三天,七千多的人流和诸多的反馈意见,让李永恒收获颇丰,他明白21h书店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有的尝试都会有成长的回报。
李永恒说现在自己已经被逐渐同化为一个珠海人了,他也会经常思考怎么举办有趣的本土活动,怎么让珠海的本土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而不是成为那种泛泛而谈的活动,在他看来,在珠海,收获大的小众活动很难找到报名渠道,直到遇到钟嘉盛和岛屿社。
当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珠海的街头巷尾,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跟人分享,小众本土的活动,也用自己的方式逐渐让大家认识,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通过全新的形式去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和思考当下自己的状态。
钟嘉盛就是一直在尝试努力做珠海本土青年文化活动的人,一个出生于1990年的珠海人。
早在广外读书时,钟嘉盛就喜欢青年活动,在做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时候,还和团队一起发起了“广州讲座发布”,如今这个发布平台,依然在坚持更新广州最新的一些讲座活动资讯。2013年钟嘉盛毕业回到珠海后,发现本土缺少优质的青年文化活动,豆瓣同城上的活动寥寥可数,所以在2014年他于豆瓣发起“行走在城市里的书店”的活动,让他发现原来珠海还是有一群人在关心、关注这个城市。到2017年夏天,钟嘉盛已经在豆瓣珠海同城上发起了20场本地活动,其中也包括他现在正在主导的TEDxXiangzhou。从九号仓的“城市另存为”、梦剧场的“美好共鸣”到今年4月份在北山澄川美术馆举行的“落地”,这些活动越来越成熟,吸引到的珠海年轻人越来越多,而钟嘉盛和他的团队,也在一直努力让活动主题越来越有趣,并且真的能落地。一直关注珠海本土青年文化活动的钟嘉盛,看到过很多流于形式和浮于表面的活动,在三年的时间积累中,他逐渐找到自己想要的青年文化活动的主旨——打破原有的城市印象,让珠海变得更有趣,人们可以获得灵感,让青年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正如在“落地”分享会上,他们在介绍中所写道的,“思想的高度,可以让灵感让梦想飞扬,但我们不需要仰望,更要让它们落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肆意生长。”落地有声,实实在在地分享一些东西,希望通过挖掘和记录本土有趣的人与事,让珠海的城市空间更加鲜活。他所创立的岛屿社的微信公众号的简介上言简意赅地写着“坐标珠海,一个关注青年文化、城市和社区的非盈利社群”。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而社群是我们的营地,岛屿社希望在这座山海气息浓厚的百岛之城,构筑一方积极创变的社群,通过策划TEDxXiangzhou和各类城市项目,连接城市里的有趣灵魂,活化沉寂的都市印象。
岛屿社希望在这座山海气息浓厚的百岛之城,构筑一方积极创变的社群,连接城市里的有趣灵魂,活化沉寂的都市印象。
在采访的时候,钟嘉盛接到朋友的电话,让他帮忙推介珠海游玩的路线,很多人会让他提供攻略。对于他这个老珠海人来说,这里是最熟悉的,有着看不腻的风景,但又时刻是新鲜的,无数的乐趣、相似的人群分享、温情的市井味、贴近自然的生活,这些宜居美好,可能也是大家选择珠海的理由。虽然一直在做关于人与人交流的活动,钟嘉盛却直言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或许每个人的内心都还是渴望交流,渴望新的灵感,而对于钟嘉盛而言,做个有趣的人,不为自己设限,才是年轻人该有的精神。
第一次听说姚雨彤,是在朋友圈里,她发起的唐家村文物径导赏,从瑞芝祠、望慈山房到唐绍仪故居、巨川唐公祠、唐家共乐园等九个地点,涵盖了山房路、大同路上大家或熟悉或陌生的唐家湾历史古建筑。这次文物径导赏,是祠声第一次对外招募的活动,旨在带领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古建。唐家村的变化,就像是珠海百年变迁的缩影,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育工作在这里逐步进行。
很多在珠海生活了多年的人都不知道的唐家湾古建筑,姚雨彤却知道它们的过往和故事,她所创立的祠声,从祠堂出发,持续关注祠堂以及古村落文化保育,探索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为祠堂发声,去描绘珠海经济发展背后的轨迹,探寻这座城市里最质朴的人情味。祠声的定期的一个活动——祠探,就是带领团队成员及古村爱好者深入各个古村,通过实地走访及与当地人的了解互动探寻古建对于社区的意义。
他们探索珠海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城市在他们眼中,不仅是一处生活的土壤,更是一处可以让大家回味的精神场所。
姚雨彤1996年生,现就读于联合国际学院,祠声创始人,关注祠堂及古村文化保育。
我们也在她的活动中,看到了珠海本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祠堂既见证着珠海城市的变迁,又记录着珠海人的生活,它既身处洪流之中,又俨然处在其之外,以见证者和亲历者的双重身份,记下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回望。珠海作为香山文化的所在,历史文化是经常被忽略的,村落里的建筑已然老旧得岌岌可危,人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现代化的城市,却忽略了城市发展中的踪迹。
姚雨彤2014年到珠海就读联合国际学院时,因为宿舍在城际铁轨珠海北站附近,珠海给她的印象是轰鸣的厂房、空旷荒芜的沙地、还有夜晚在窗外呼啸而过的城轨班车。在继续发现这个城市后,老旧的珠海大会堂、数量稀少的书店,也让她倍感失望。然而,一切的转变,来自她对学校新校区的探索,在会同古村,她用单车游走,得知属于这个古村落的故事。“村中莫氏的后代屈指可数。开着文艺茶馆的人来了又走,如果承载着历史的人找不到传人,过去的沧桑最终也只能退变为村史馆里苍白无力的文字。古村徒有其表,不管是开发为影视基地还是大学小镇,最终都只会走向终结。”而后,姚雨彤又参与到珠海城乡互助田野营,经过系统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习后,选择了对珠海的某一个村子展开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主题便是这个村子里宗祠功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认识到珠海的历史原来都散落在这些古村落里。“探寻,记录,呵护,不仅是村民及珠海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所应该关注并付出努力的。”接下来,她和她的团队,还会继续立足珠海,走访古村社区,记录宗祠的基本情况,关注祠堂及古村文化保育,或许为老建筑的新生提供另一种思路。
问题不免俗套地落到姚雨彤95后的年纪上,她却直言并不喜欢90后这个称呼,“99年生人和千禧年出生的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可否将90后换成大学生或年轻人?”是的,年轻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年龄就可以代表的,有些人长着稚嫩的脸庞,却早已老去,有些人历经种种,却还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钟嘉盛、李永恒、姚雨彤他们身上的标签不应该是90后,而是他们所在做的事情,探索珠海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城市在他们眼中,不仅是一处生活的土壤,更是一处可以让大家回味的精神场所。我们终究无法要求每一代人都一模一样,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他们能代表的只是一代人的成长和自己,就像你无法确定关于珠海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同样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