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好:乡土逻辑与庙会》和《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狂欢与日常》书评

2017-08-11 14:37刘英钟
卷宗 2017年20期
关键词:庙会中层乡土

刘英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迁,通过研究庙会的文化特征可以反映一定空间和时间的社会文化。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涉及到以往被忽略的民间信仰和活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与精英阶层文化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世界。本文通过两本书的比较来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庙会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明清社会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狂欢与日常》;《行好:乡土逻辑与庙会》;庙会

1 《行好》内容概述

《行好:乡土逻辑与庙会》是岳永逸在博士学位论文《庙会的生产:当代河北赵县梨区乡村庙会的田野考察》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一共九章,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分析百年的庙会学术史,认为研究庙会视角分为:“眼光向下”的俯视、新—旧言语冲突的蔑视、时空阶序中的“好奇(平视)三种不同的研究体位。虽然学术界已经开始注重将乡村庙会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但是始终陷于重宗族的“家”为核心与重宗教仪式的“庙”为核心的二元话语框架,作者试图从乡民文化图示出发,“将乡土庙会视为与特定群体和地域相关联在家与庙之间让渡、转换的动态过程,并把庙会放在民众生活世界的庙会体系中考察,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特殊的事件或庆典”。[1]作者在第二章介紹了民俗志、情景分析法和中观研究等田野研究方法,并界定了“行好1”“庙会”“乡土宗教”等核心概念,并通过梨乡的庙会案例分析庙会的多元化并存发展。与在描述梨乡民俗文化图景时,作者采用“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民俗志来展现。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赵县的天灾人祸、梨的生产和娃娃亲;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乡土宗教形成的赛局,并分析了西方宗教政策对于乡土宗教生态环境及其发展变迁的影响。在第五、六、七章中,分别家居、村落、跨村落三个不同层次空间的建构,以段光、何计等家中过会、大夫庄老母会、常信娘娘庙会、铁佛寺庙会等具体案例,分析了家中过会、村落型庙会、跨村落庙会等不同场域下的梨乡庙会形式。

2 《狂欢精神》内容概述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是赵世瑜老师在2002年出版的。主要是揭示庙会这一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换句话说,它们不仅构成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说之部”,包含了五篇比较综合性的研究,头一篇《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寺庙与民间文化》作者提出了自己为什么要研究明清社会以后庙会的想法。第二篇文章《民间社会中的寺庙:一种文化景观》,主要从地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庙会的文化空间。第三篇《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认为狂欢是宗教节日的典型特征。第四篇《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作者从庙会的研究出发,对一些传统的看法提出质疑和补充。

第二部分是“地域研究之部”,主要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作者提出了“中心地理论”。第二篇《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之比较》作者通过比较庙会的特征,发现华北与江南地域社会发育的不同程度。第三篇《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作者把华北基层社会组织与仪式表演结合起来研究。

本书第三部分是“个案研究之部”。第一篇《明清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反映了作者对一些约定俗成之见的看法。第二篇《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与记忆》和第三篇《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前者是事件历史,后者是制度史,两者都反映了作者以社会史研究传统政治史的具体实践。第四篇《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和第五篇《鲁班会:清至民国初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前者试图发现京师国家与民间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后者是试图发现中国的行业组织与西方行会的区别。

3 《行好》和《狂欢与日常》比较

这两本书的相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首先,两本书都是从自下而上地去研究民间文化。在《行好》中,作者从民众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乡土宗教的概念。乡土宗教是民众做出来、实践出来的宗教。乡土宗教没有城乡之分、男女之别。另外,“眼光向下”的俯视、新—旧言语冲突的蔑视、时空阶序中的“好奇(平视)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作者从乡民文化出发,“将乡土庙会视为与特定群体和地域相关联在家与庙之间让渡、转换的动态过程,并把庙会放在民众生活世界的庙会体系中考察,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特殊的事件或庆典。在《狂欢与日常》中,作者强调了新的史学观,主要从民众的角度自下而上地研究传统文化。其次,两本书通过庙会的研究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在《行好》中作者通过以梨乡范庄庙会为例,通过分析庙会的再生产现象,反映了梨乡出现了内卷化等问题。在《狂欢与日常》中作者通过以“土地庙”“龙王庙”来分析寺庙文化景观。

4 《行好》和《狂欢与日常》的贡献

随着与西方学术的交流、国家对民间信仰的放松、民间信仰与仪式实践的复兴、中国民间宗教再次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吸引了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学者的参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行好:乡土逻辑与庙会》中,以下几点值得关注:第一,作者采用中层理论研究视域。中层理论是罗伯特 · 默顿提出的一种分析理论与经验研究关系的理论范式,“中层理论原则上应用于社会学中对经验研究的指导,中层理论介于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和对细节的详尽描述之间。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由于远离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而难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事物,而对细节的详尽描述则完全缺乏一般性的概括。当然中层理论也涉及到抽象,但是这些抽象是与观察到的资料密切相关的,是结合在允许进行经验检验的命题之中的。中层理论涉及的是范围有限的社会现象,正像它的名称所表现的一样[2]。”作者将中层理论作为研究领域,从整体上把握了梨乡庙会的全景,从而发现家中过会、村落型庙会、跨村落型庙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二,作者提出了“乡土宗教”概念。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西方话语霸权、中西二元对立话语的影响,学界在分析中国宗教时,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对象,形成了三种研究范式:与“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Religion)相对应的“弥散性宗教”( Diffused Religion),立足于“家”的神、鬼、祖先互动的三级模式和立足于“庙”的朝圣模式[3]。

参考文献

[1]岳永逸:行好:乡土逻辑和庙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罗伯特 ·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年.

[3]赵世瑜: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狂欢与日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庙会中层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元宵节,逛庙会
乡土中国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芬芳乡土行
洋庙会写趣
读《乡土中国》后感
从组织支持谈中层管理者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