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改中导与学的探索

2017-08-11 17:27杨文强
卷宗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历史

杨文强

摘 要:课堂导学,导指的是教师的指导,学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将二者结合并互动,从而形成一种教学方式。导与学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导”,指的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之下进行自主性和群体性的学习,从而达到预先的培养目标。导与学的运用,能够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进行探究。同时,在导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当注重保持互动性,形成互教互学的氛围,这是导与学在课堂中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则。在本文中,笔者在阐述导与学的重要互动原则基础上,将历史课堂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以及注意事项),对导与学进行具体探索。

关键词:课堂导学;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1 互动原则是导与学的前提

灌输式教学是传统历史教育的主要模式,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基础教育内容,对基础知识死记硬背,而实际理解甚微,易磨灭学生的探索兴趣。这亦是由历史课程特性决定,即理论性强,显得枯燥。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早已生锈,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有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历史传统教学似乎与此哲理背道而驰。但探索课堂导与学,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能够有效改善情况。导与学中,导侧重的主体是老师,学侧重的主体是学生,传统教育方式之所以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不过是二者缺乏互动。若能在导与学过程中,坚持互动性原则,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必将事倍功半。

2 导与学的课前准备

俗语有云,万事开头难。课前准备作为历史课堂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准备过程中,当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职责與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当是精心准备导学设计,导学设计的核心为提出问题,而问题的优劣好坏,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新课堂理念的领会以及教材的熟练掌握,此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要点。对问题优劣进行评价,当以具体目标为标准,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而问题提出当具有紧密性,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预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有个初步印象,并做预习笔记。预习笔记可以分三个部分进行,一明确主要知识内容。二按照自己的初步理解,划定重难点。三,若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当及时记录,以便上课讨论。因课堂时间及学生课业压力限制,学生预习任务应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教师应当做好监督工作,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若有学生能提前完成任务,则应鼓励其对其他问题进行探索,当然,这些问题应当与本课内容相关。

3 导与学的课堂实施

(一)明确学习目标是导学的先决条件

课前准备中,学生已完成学习任务,对本课知识条目、教学重难点及主要问题有初步了解。课程开始,利用多媒体,教师展示其自己整理的知识条目及重难点,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综合意见,对知识条目及重难点予以确定。此举目的有二,一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内容,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导学效果更加明显。以历史课程,“罗斯福”新政为例,学生提出观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非本文重难点,仅为一般知识。理由有二,一上节内容为经济危机,其本身即是对背景的阐述,而本节虽对背景有所提及,但阐述不清楚不全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仍然将其作为重难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深刻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唯有深入分析并把握其产生背景,此即本课教学的突破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设计问题并点拨是导学的主要手段

期特林·卡尔汉是美国教学法专家,根据他的观点,提问能够实现三个目的,一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积极思考,二有助于教学效果评价工作的展开,三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目标。在课堂导学过程中,不论何时,都应当重视问题,并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作为整个课堂的重点。此外,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够有助于各种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目标相结合、学科知识体系结合、以及学科思维能力结合。教学过程的连接,有赖于导学提问,历史教学应当是一个紧密的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爱你应当存有联系,而导学提问设计则是这些内容的纽带,将他们联系起来,使得一些较为零散的知识点能够串联起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并使得整个课堂的实现过程中十分流畅。比如,笔者在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讲授的过程中,设计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坚持自由主义,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产生,各国政府干预经济是否有必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答案为肯定。笔者继续提出一些问题:假设学生自己是罗斯福,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生回答金融整顿与经济恢复为首要措施。笔者进一步询问:经济危机的发生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应对金融危机应当抓住什么重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为应对经济危机的问题关键。此时,笔者继续提出问题:结合当时美国经济发展情况,重心应当集中在什么样的领域?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提出较为一直的回答,即恢复工业声场。在导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不断提问,从而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其随后理解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措施奠定基础。

笔者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进行讲授,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索,需要对一系列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做到层层相连,鼓励师生之间交流。笔者提问,学生作答。笔者问:罗斯福新政应当如何着手?学生答:对银行进行整顿。笔者问:经济危机发生后,人们失业陷入困境,为什么还要进行工农业减产?笔者答:之所以如此,目的在于暂时压制生产,从而使得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不那么激烈。按照这种模式继续进行提问,在导学提问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普遍知识有所理解,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进行培养,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导与学的注意事项

(一)课堂导学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方法指导

在课堂导学之前,要让学生对导学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让他们理解,导学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同时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将导学的思想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导学过程中,应当坚持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理解时,不应当局限于学生活动时间长短或者学生作用大小。而应当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否作为学生主体地位高低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判断导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增强导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导学设计质量关乎课堂导学成与败。导学设计当为教师导学的首要任务,应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同时兼顾学生知识背景及思想状况。以问题串联课堂,实现层层递进并授课流畅的教学效果,此即课堂导与学的精髓所在。

(四)将课后辅导作为导学的必要延伸与有益补充

由于学生个体能力差异,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在课堂上解决所有问题不太现实。此时,作为有益补充,课后的历史个别辅导十分重要。个别辅导同传统个别答疑问存有差别,传统答疑在于解惑,而个别辅导,除实现解惑目的之外,还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心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宋学英.发现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23-24.

[2]郑静.浅谈自主学习中的“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1).24-36.

[3]黄法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17).13-15.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