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莱辛,被誉为“德国民族的作家”在18世纪上半叶代表新兴的市民阶级向贵族阶级式经典戏剧“三一论”提出挑战,大胆提出了自己新的新剧理论,认为德国应当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戏剧,他的民族文学对争取德国民族统一起了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其杰出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丽雅·迦洛蒂》中主要女性角色迦洛蒂及其她女性形象分析来突出弱小市民阶层对封建制度的无力道德反抗及18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和思想上的软弱性。
关键词:市民悲剧;道德反抗;思想软弱性;政治妥协性
作者简介:陈解芬(1993-),女,湖北黄梅人,2016级天津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一、剧中男性角色简要分析
剧中男性形象各有特点和代表性。剧中虚伪自私,独断专行的亲王折射出当时德国十八世纪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ein Todesurteil recht gern?”[1]道出了下属对亲王随意草率判定死刑的震惊和愤怒,也侧面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垄断专制。奸臣Marinelli是一个长于谄媚、心地险恶,善用阴谋诡计的宫廷侍从。不畏强权的年轻Appiani伯爵代表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新兴贵族。而女主父亲Odoardo是典型的市民阶层形象,他痛恨统治者,但又软弱无力。面临强权,他最终也只是选择杀死女儿,认为保存了她的贞操,就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亲王代表着统治的君权,而Odoardo则代表家庭权力中心的父权和夫权。而弱势群体的女性在这三大权利大山之下都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形象呢?本文试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小说的批判意义。
二、女性形象分析
爱米丽雅是市民道德教育下安分守己、不谙世故的女子。爱米丽雅平日很少与外界交往,心地单纯,遇事缺乏主见和洞察力。爱米丽雅在教堂做弥撒时被亲王纠缠,仓皇而逃,她惊魂未定地向母亲讲述自己的遭遇。然而母亲的一句“sag ihm nichts!”[2]直接打消了她想把遭遇告诉父亲的念头。“Mein guter Appiani, er k?nnte mich leicht für mehr eitel als tugendhaft halten.”[3]因为那个时代女性贞洁相当重要。爱米丽雅害怕与未婚夫之间发生嫌隙,选择听从母亲的话。如果她更有主见一点,早点让父亲和未婚夫察觉亲王的意图,后面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爱米丽雅是封建统治下社会与家庭的牺牲品。“Eine Rose geborchen, ehe der Sturm sie entbl?ttert”——“宁愿亲手折断玫瑰,也好过让它被风暴吹落凋零”[4]这一句是爱米丽雅悲剧的形象写照,体现的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无奈和悲哀。
与厌恶贵族统治的父亲相反,Odoardo爱米丽雅母亲Claudia体现的是市民阶级对贵族阶级的依附性。Claudia执意让女儿住权利与财富交汇的城里,而不是偏远的乡下,侧面反映Claudia想让女儿挤进名流社会的市侩心理。包括爱米丽雅向她哭诉自己被亲王纠缠时,Claudia却得意认为自己女儿魅力四射,亲王只是爱米丽雅的倾慕者。“Der Prinz ist galant。”[5]“亲王很有风度”?由此可见Claudia的愚蠢和对上流社会的盲目崇拜。但是当她发现Appiani被杀,女儿被掳走是Marinelli和亲王的计谋时,她愤怒地斥责Marinelli是“杀人凶手“Abschaum aller M?rder”,她愤怒地咆哮“Was kümmert es die L?win, der man die Jungen geraubt?——如果人们把幼兽夺走,母狮子会干出什么? Claudia也是有血性的母亲,即使她过于畏惧丈夫的威严——“Er wird mich verfluchen”,那也是那个时代夫权对女性的压迫导致。Claudia其实是当时许多普通市民阶级女性的典型代表。
在这五幕剧快接近幕尾时,剧中的一位很特别的关键女性人物出场了,她就是亲王的情人女公爵Orsina。Orsina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新兴女性。她的贵族地位决定了她的眼界远高于其他两位女性。一方面她个性直率,毫不掩饰自己对厌恶宫廷的丑恶;另一方面她常与宫廷打交道,老谋深算,分析力洞察力远比常人,这从她凭少量信息就可以推测爱米丽雅是被亲王劫持可以看出。Orsina很聪明,依然逃脱不了被喜新厌旧的亲王欺骗和抛弃的命运。
三、结语
无论是天真纯良的爱米丽雅,还是温顺世俗的母亲Claudia,亦或是集美貌智慧一身的Orsina,最终的结局里上天都没有怜悯这些女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18世纪德国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爱米丽雅和他父亲最后抗而不争的道德反抗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
参考文献:
[1]Gotthold Ephraim. 1772: Lessing Emilia Galotti[M]. München: Huber.
[2]Alfred Bates. 1906: History, Literature and Influence on Civilization; New York.
[3]刘爱英.《爱米丽雅·伽洛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4]王忠祥.《世界短篇小說精华品尝》[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德]莱辛,张黎译.《汉堡评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