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冯小宁是我国的第五代导演,他从1990年开始电影创作,并推出了《战争子午线》和《大气层消失》两部影片。以后又导演了著名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1999)《紫日》(2001)。到2013年,冯小宁共创作了13部电影和1部电视电影。在影片创作过程中,冯小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冯小宁;电影创作风格;叙事方式;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崔飞飞(1990.2-),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河北美术学院学士,研究方向:大学行政管理教育工作、广播电视编导电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前言:
战争题材是冯小宁最擅长、最钟爱的题材。他创作了著名的战争三部曲。《举起手来》和《举起手来2》这两部喜剧片也是取材于战争,这可以看作是冯小宁对自己风格的转变,但是《举起手来》由于“人物空”“叙事假”“主题虚”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性,是冯小宁电影创作的一大败笔。本文主要从主题、题材、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冯小宁的导演创作风格展开了分析。指出了冯小宁电影中主题类型化、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使用上的特点及如何实现突破自我。
一、冯小宁的电影创作风格
1、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人性体现在冯小宁的电影中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就是他电影的主旨。 人文精神是什么?在西方,人文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人文精神的狭义理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反对人性的压制、张扬人的理性、认为人是一切的根本。广义的解释是欧洲的一种文化传统。”冯小宁在他的电影中以人物为中心,尊重人性,把人文精神灌注于人物身上,作为全剧的灵魂,充分表达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由于对人文精神的表达,在主题方面就很好的契合了受众的心理体验,这样冯小宁电影就在主题上取得了优势,这是电影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冯小宁表现电影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例如,中美拥有不同的生死观,中国人认可舍生取义,绝不能向侵略者投降,雖死犹荣是中国英雄的特点。但是生命高于一切是美国人的生死观,在美国人看来,不敌的情况下投降是正确的选择。这两种观点在《黄河绝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二、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紫日》中那个去拉手榴弹引信的孩子给人深刻印象,当想到他将要失去自己的生命,观众切实感到了战争的残酷,用儿童形象增强电影对主题的表现力是冯小宁的惯用手法。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充分利用本民族历史文化容易对受众产生感召力,增加受众的心理认同。冯小宁的每部电影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2、回忆与行走的叙事方式
冯小宁以个性生命来展现战争,是对以前战争片模式的突破。以前的战争电影注重重现历史,设置宏大的场景,众多的人物,不注重在战争中表现个体生命的轨迹。这是战争题材电影历史化,例如我们很熟悉的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智取威虎山》《渡江侦察记》冯小宁的战争片一改这种“历史化”。他把个人放进战争的大环境中,在战争中并不表现战争的胜负,而是将重点放在人物塑造上,使我们可以从个体、个性、人性、人情、个体的战争毁灭等角度来重新思考战争。可以说冯小宁的艺术化叙事方式重新塑造了观众对于战争片的审美体验。
3、人物精神的象征——道具
冯小宁电影道具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小见大代表人物精神。二是与回忆叙事手法相结合展开故事,升华主题。
第一,以小见大。冯小宁电影中的核心道具都很“小”,没有美国战争片的航母、坦克、盛大的战争场面,冯小宁注重战争片中情感的体现,所以他的道具往往是以小见大,带有象征意义。“小”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口琴、八音盒、照片、日记都成为了给人深刻印象的道具。虽然普通但是含义深刻。第二,电影中的道具和回忆的叙事方法紧密相连。在冯小宁的电影中道具不仅仅是女主角精神的化身而且是回忆的叙事手法展开的手段,是展开一段回忆最好的选择。通过一个道具运用回忆的手法展开一个故事。《黄河绝恋》用照片展开回忆,《紫日》用八音盒展开回忆《举起手来》用人物的亲属关系展开回忆。《青藏线》用口琴展开回忆。《战争子午线》用地雷展开回忆。道具和回忆的叙事手法紧紧相连。回忆需要借助道具,道具的情感需要在回忆中得到升华。在这种模式下,2013年《落经山》道具就成了一部电影的起点。
利用道具开始故事,利用回忆叙述故事,回到现在总结故事。道具是开头,道具是结尾。这就是冯小宁电影中道具的使用手法。
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冯小宁的创作风格。一、通过人物来展现战争,创新了战争片的创作模式,由宏大叙事转变为个性化叙说,深刻的刻画了人物。二、行走与回忆的叙事方法,巧妙地运用道具穿插其中,使得故事前后呼应,主题突出。三、对于真善美的人文主题地表达,展现了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冯小宁电影的一些问题。电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希望冯小宁导演可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好的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贾磊磊,永不言败——冯小宁访谈录.当代电影,2002年,(02):45页.
[2]巩宝荣.中国电影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由冯小宁举起手来说起.艺术评论,2005年,(10):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