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对于韩春雨从《自然-生物技术》撤稿一事,很多一直密切关注此事进展的人都觉得毫不意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可以肯定的是,撤稿,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反而可能是一系列复杂之事的另一个开始。
撤稿有很多原因,比如伪造数据、重复发表、无法重复实验、伪造同行评议、侵害受试者权利或动物权利等等。“撤稿说明作者承认原论文中的主要结论是错误的。论文已不再成立,所以需要收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廖侃说。
“撤稿就是否定研究成果的客觀性。韩春雨的实验结果别人无法重复,自己又拿不出新的数据,撤稿是必需的。主动撤稿,只是一种程序上的礼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说。
8月3日,在经历长达一年多的纷争和等待之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应韩春雨等作者的要求,撤掉了其发表于2016年5月2日的NgAgo论文。韩春雨及论文的其他作者在该刊上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韩春雨发明的新技术叫“NgAgo-gDNA”,之前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人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写DNA,就像用鼠标和键盘编辑一篇Word文档那样。
CRISPR-Cas9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他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具有搜索和替换DNA的双重功能,可以让科学家们通过替换碱基,轻松改变DNA的功能。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利用CRISPR可以治疗小鼠的肌肉萎缩、罕见肝脏疾病,使人类细胞免疫HIV等惊人的功能。近些年来,CRISPR-Cas9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关于此项技术的专利官司,近年来不时见诸媒体,沸沸扬扬。
而韩春雨不声不响中发明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很有可能取代原有的CRISPR-Cas9,这立刻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论文发表后,知名学者饶毅、鲁白、谢宇主编的科学公众号《知识分子》发表文章《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对其成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物学教授饶毅如此评论:“韩春雨的工作是国际一流的技术推进。”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表示,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在简陋的实验室,用极少的钱做出了这样的成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也撰文“呼唤更多的韩春雨”。
这些业内名望甚高者的点评和推荐,使得韩春雨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被誉为本土科研的重大发现。记者们接踵而至,时年42岁的韩春雨从一位无名小辈一夜爆红,成为科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发明的新技术被一些媒体誉为“诺奖级”的研究成果。
知名院校的讲座邀请也纷至沓来。2016年5月27日上午10点,受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魏文胜教授的邀请,韩春雨在北京大学生科院做学术报告。魏文胜是国内基因编辑领域的领军人物,韩春雨论文发表后不久,他的实验室就宣称成功重复了实验。
听讲座的人很快意识到,他比想象的还要红。上午9点30分,约能容纳300人的邓祐才报告厅就已爆满,后来的人挤满了大厅两侧和后面。迟来的人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一些人哀求道:“我们大老远来一趟就让我们进去吧,还想提问呢!”他们急得跺脚,打电话向校内认识的人求助,看看是否能通融进去。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韩春雨。他个子不高,光头,穿着大一号的休闲T恤和黑色白边运动裤。他的报告不按常理出牌,经常自嘲,引得哄堂大笑。比如:“Ago家族庞大,备选甚多,总有一款适合你。”“作为一个科学家终身追求未知的世界,才是……那什么来着?我以后要回去多练练再出来讲。”“不爱做实验的不是好科学家,我出来做报告实验室要停工,因为养细胞、泡板子都是我自己做的。”“PPT有个地方写错了,这是我的学生做的,就是论文第一作者。他是三本考过来的,肯定没有你们强,请原谅他吧!”
他的幻灯片白底黑字异常朴实,据说是因为很少出来做报告而不善于制作的缘故。途中,他放出一张片子,上书几个大字“知乎上的问题”,听众立刻笑弯了腰。旁边有人低声打趣道:“下一张是不是‘百度贴上吧的问题?”
那时候的韩春雨时不时在网络论坛上发言,他还曾在百度贴吧上招募学生,给考研的同学一些建议。受到质疑后,他也在网上针对质疑进行过回复,直到后来争论愈演愈烈,他才终于消失在网上。
讲座结束后,有听众提问:“您成了一个传奇,请问您在蜕变的过程中,有没有发自肺腑想和我们说的话?”韩春雨答:“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像很多报道里写的,我觉得科学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我最‘嗨的事情就是有个想法,然后验证出来了感觉很棒!一直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你做什么,心灵上要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即便我不发这个论文,我也过得很‘嗨。在这一点上,我一直是个副教授的心态。”
他还说:“媒体说Ago技术可以取代Cas9,他们是外行。比如蝴蝶有翅膀,鸟有翅膀,飞机有翅膀,人有理想的翅膀,每个翅膀都能帮它们做一些特殊的事情,可能做的事情有交叉,但没有什么是能相互取代的。”
讲座结束后,一堆人围上去和他交谈,交换名片,索要联系方式,还有很多旁观者来求合影,他微笑着一一满足大家的需求,直到最后被魏文胜拉走。
我和韩春雨聊了一会儿,告别之前我说:“最近采访您的媒体太多,我们想看看后续的研究情况如何,再找个合适的时机做报道。”他面露笑容,信心满满:“我不会只有这一篇文章的,我还会有新的研究出来。”
在那个热闹而兴奋的时刻,没有人会预料到之后学界对他的质疑如此声势浩大,也没有人会料到之后在媒体上出现的韩春雨是一个前后矛盾、反复无常的形象。有人说,这一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是对韩春雨最确切的评价。
之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和他深入交谈,只是偶尔在电话中和他聊上几句。有几次通话是晚上,他在实验的间隙似乎想聊点什么,但又对媒体保持了很高的警惕性,语焉不详,经常拒绝回答问题,只聊几句自己想说的内容。他最想表达的内容是:“我真的能做出来,请让媒体不要再打扰我了,他们一来我就没法工作。”他回绝媒体,偶尔接受一两家上门媒体的采访。他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每次都以非常官方的态度发出声明,并拒绝一切媒体。
韩春雨走红一个多月以后,对他的质疑开始出现在网络上。2016年7月2日,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发文公开质疑韩春雨团队的实验可重复性,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随后,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2016年6月2日,韩春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讲座上介绍NgAgo说,“(实验)可控性非常高,重复率在我的实验室达到了90%”。6月22日,他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做报告时,回应质疑称,有20家实验室重复出来了论文的结果。他一直未给出实验室的具体信息,之后重复出试验的实验室减少成为3家。
去年国庆放假期间,他主动打电话说假期结束后想邀请我去河北科技大学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具体内容他不愿透露,只说是“别人的事,来帮我们个忙”。2016年10月8日,关于他的新闻又进入新一轮刷屏,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回应“重复实验失败”时称,“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浙江大學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很不理解韩春雨的做法,他说:“我觉得作为科学家,被人说一句‘你的结果我重复不出来,那真就是噩梦一样的事,哪怕是假警报。”
2016年10月10日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12位学者实名发声,公开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挑头做这件事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表示,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即基因编辑)中国科学家的态度”。魏文胜表示,一开始以为自己实验室做出来了,但是在过去几个月内,他所在实验室的四五名学生,根据韩春雨论文里所提到的实验方法,做了多次、不同的尝试,但实验结果均没有发现基因组序列的改变,即“实验方法得不到重复的验证”。他认为,作为一个方法学(方面的)文章,就是告诉你从头到尾里面有多少步骤,你在发表之前就要重复非常多次,证明它是一个不仅仅是有效率,而且是可被反复重复的方法。
韩春雨被人诟病的一点是,他先和媒体说:“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而当魏文胜等人实名公开“不能重复”后,他又自食其言,说不公布声称可重复者的名单是“保护他们也保护自己”。
2016年10月12日,最早赞美韩春雨的饶毅和邵峰通过《知识分子》联合发文,公开与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件,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2016年10月14日,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向媒体提供了一份题为《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的书面材料,表示已有独立于该校之外的机构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并恳请给予他们多一点支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当月,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报告无法重复该实验。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就韩春雨的文章发表了“编辑部关注”,并发表了一篇通讯文章,否定韩春雨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
一年多以来,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质疑—回应—质疑—回应”较量了若干个回合,争议不休,未有定论。争论吸引了大量非专业人士发表不同的意见,各种口水贴满天飞。一些人认为整个事件充满了学术倾轧和阴谋,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论文结果无法重复就是学术造假。
韩春雨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的焦点,每次有新的消息出来,便登上各大媒体和科学公众号的头条。而他本人和所在的机构又很少接受采访,时间一久,很多科技媒体的记者看到他的新闻就觉得焦躁:没有核心信息源,诸多业内人士也不愿卷入这场口水战中。有专家在私下聊天时说:“谁也不想搅和此事。起头就是高音C,后面谁都难以接着唱。”
韩春雨撤稿当天,一位记者调侃道:“十分同情同行们又要采访业内专家了,实在不行可以写篇‘××院士(研究员)拒绝发表对韩春雨撤稿的看法。”而多名研究人员则表示,已经厌倦此事,不想多谈。还有人表示,韩春雨一直在使用拖延大法,此事很可能会不了了之。更有人说,此事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说破。去年冬天的一次会议上,我就韩春雨一事询问某院士,他隐晦地说,韩春雨事件捆绑了各方利益,大家被迫上了同一条船。
论文发表后,韩春雨本人成了河科大的“宠儿”,不仅校领导亲自来实验室慰问韩春雨,他的学生、论文第一作者高峰也被河科大聘请为教师。论文发表第二天,韩春雨被学校拟增补推荐参评2016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6年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并在当月被河科大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8月9日,《自然》对韩春雨事件做出回复的第二天,河北省发改委批复了河科大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河科大获得了2.24亿元的财政拨款;8月18日,韩春雨获评“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韩春雨成了河北科技大学宣传的金字招牌。到了2016年9月,尽管质疑声越来越大,但韩春雨和河科大依然通过NgAgo技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项目和荣誉。在河北科技大学去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表演讲提道:“(学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一样的年轻老师。”2016年9月9日,韩春雨因基因编辑项目获得了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月21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在石家庄开标,预算金额为1958万元;9月22日,韩春雨成为河科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荐人才。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等原本应该对韩春雨展开调查的机构不是利益攸关,就是骑虎难下。”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说,“我们真的是太心急了,做出成果是好事,但是不见得马上给这个人多大的头衔。诺贝尔奖也是多年以后才发给本人,就是要看接下来研究结果如何。对于个人来说,褒奖也好,批评也好,都可以等一段时间。发表重要的文章之后,如果接下来半年、一年陆续发表的相关论文都是好的,再给他奖励和荣誉也不迟。”该学者认为,撤稿之后,科研经费应该退回,韩春雨可以自行辞去所得的头衔。
段伟文认为,在传播和舆论层面,韩春雨的论文乃至他本人备受关注,不只是研究成果热门的原因,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韩春雨这个可能的奇迹创造者。究其原因,当下科技成为国家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动力和资本,人们赋予了科技创新太多的内涵,许多人在内心向各种潜在的重大科研成果投射了厚重的期待。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韩春雨在现有体制中“三无”教授的另类身份,揭示了不少管理和体制层面的问题。“现在,是将这种热望转化为回归科学和尊重客观的耐心的时候了。”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两名研究人员表示,如果事情发生在他们所在的机构,单位会有能力很快对此展开调查,尽快得出结论,事情不会演变成后来的样子。不过他们也表示,如果是他们所研究人员做出的研究,很可能没有“三无教授”做出的那么轰动,媒体喜欢灰姑娘的故事,公众也需要普通人逆袭的故事。
然而,曲折生动的反转故事在如今的科研界很容易出现吗?韩春雨在采訪中曾自比布鲁诺,对此有不愿具名的科研人员说:“现在不存在诸如达尔文、布鲁诺那种被质疑很多年才证明是对的研究。以前科学研究的条件只有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具备,现在基本上很多人都具备实验条件。一个人发表了成果,很多人可以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重复相同的实验研究。重复的实验多了,很难会不认可对的研究。”
韩春雨
即便如此,媒体也不是没有责任。在韩春雨撤稿的同时,《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文中称:“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中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媒体监测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难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
“科学的问题要科学内部来解决。”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认为。他也曾因为韩春雨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去年7月20日,科学网有博文称仇子龙成功重复了韩春雨的实验,被称为“唯一一个重复出韩春雨实验的人”。但仇子龙本人的回应则是,实验室仍在重复、优化各种条件,实验结果距离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相差甚远”,并呼吁韩春雨提供“可重复NBT发表文章的NgAgo,或者优化的Ngago2.0、smart版本等等”。
“学术界的事情一定要停留在学术的范围内,媒体把学术界的事情讲给公众听,大家也不理解这个事情。出现问题之后,首先需要各方面了解情况,以宽容的态度探讨事情,不要搞成相互之间的攻击,不能在媒体上解决问题;第二,学术圈里应该正大光明写信去杂志社质疑,让韩春雨通过杂志社回复,最多也就半年时间,杂志社肯定会采取措施,实在不满意撤稿,也算是学术处理的过程。”仇子龙说。至于针对NgAgo的研究进行到了哪个阶段,他则避而不谈。
“撤稿并不能证明论文是造假。接下来他所在的学校应该展开对此事的学术调查,通常情况下一个月的时间就够了。调查是认定事实、还原过程,最终还要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定性下结论。”廖侃说。
韩春雨的实验室曾位于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楼内(摄 于2016年)
研究中的错误大致可分为故意的错误和无意的错误两类。故意的错误包括伪造、篡改、剽窃等科学不端行为,无意的错误又可分为疏忽大意和诚实的错误。
“研究者的初衷是不是造假是最难判别的。我们只能从发生的事实依据上来判断是错误还是作假。最重要的是用实验的原始数据和论文进行对比,如果有不一致,要分析这种不一致是主观产生的还是疏忽产生的。如果是人为造成的话,就算作者不承认,也会认定为作假。”廖侃说。
他所在的研究机构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某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审稿专家认为有作假嫌疑,接到消息后研究所马上组织专家对此人所有的论文和数据进行调查,用所有的原始数据和论文进行比对,发现有多处改动,“这就说明他的确作假了,这是很容易发现的事情”。
日本轰动全球的学术造假事件的女主角——“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直到最终也没有承认自己造假。2014年1月30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和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小保方晴子,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培育出了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被认为是干细胞治疗的重大突破。
论文很快就遭到同行质疑;2月17日,她所在的单位宣布对小保方晴子的研究进行审查,并于4月1日认定她的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她本人随后宣布撤稿;8月5日,两篇STAP论文的共同作者笹井芳树上吊自杀,笹井芳树上是小保方晴子在理研的导师,在再生医学界享有盛誉,被认为是诺奖得主候选人。
当年12月,鉴于小保方晴子无法重现自己的实验结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正式公布调查结论,所谓STAP细胞可能是混入已证实具有万能性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制作而成,“能基本确定不存在STAP细胞”。晴子本人在新闻发布会公布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立即递交了一封辞职信,信里说:“我怀着‘无论在怎么样的状况下,一定要得到圆满的结果的想法,拼命地工作了3个月,在超越自己想象的艰苦环境下坚持作业,不能在很好的实验环境下进行试验,令我十分不甘心,但在限定的环境中我已经拼了命地在努力了,现在已经是精疲力竭了,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也很困惑。”
而韩春雨的撤稿声明则说:“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之后在面对媒体时,韩春雨依然表明,他能重复出实验,他将继续优化实验条件。
“无论韩春雨说什么,事实就是事实,实验数据是最重要的证据。”一位业内人士说。对于同行不能重复、提出质疑的论文,在作者本人既不愿撤稿又不愿自证清白的情况下,国际上早有规范的处理程序:作者所在的单位自动对其开展学术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虽然小保方晴子事件对日本科学家的声誉造成了巨大影响,让日本理化研究所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日本理化研究所尊重科学、勇于担责、干净利落回应质疑的态度和做法,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
“在韩春雨事件中,河北科技大学的做法非常不对。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有监督和规范的职责,科研单位一定要公正做这个事情。如果能力有限,可以寻求其他科研机构的帮助,但是不能什么都不做。”廖侃说,“科研水平和科研道德的建设、维护怎么进行需要深入反思,不能说利益攸关、家丑不可外扬就不做了。国内大部分地方还是很难做到公正的评价,如果不改,以后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论文撤稿的当天,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发文回应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针对韩春雨的调查远没有结束,后续的研究仍要进行。正如《自然》的社论所称:“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
小保方晴子在神戶的理化学研究所里做实验。她是日本轰动全球的学术造假事件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