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个全新的诗歌流派相继在中国诗坛崛起——朦胧诗派、第三代诗人。首先出现的是朦胧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诗人,在诗中高声呼唤英雄主义借此来揭露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夷。第三代诗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东、于坚等人为代表,摒弃朦胧诗派的英雄主义,以他们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表现平民主义,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体味凡俗生命中所包含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两个诗派的诗歌在创作上价值取向的不同。
关键词:朦胧派;朦胧诗;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歌;英雄;平民
作者简介:李彦儒(1994-),女,汉族,辽宁锦州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进,大跃进运动割裂了中国新诗同西方现代诗的关联,使诗歌本身失去了艺术创造力。20世纪80年代彻底打破这一局面的朦胧诗首先登上了中国诗坛,朦胧诗寻求的是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延续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广纳百川的情怀,重新实现了中国诗歌与世界的对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代诗歌一反朦胧诗的传统,寻求现实主义,用颠覆性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理念完成了对朦胧诗的跨越。下面笔者将从宏观细致微观地对两派诗歌进行比较。
朦胧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以对政治的狂热,人文的关怀为象征,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圣洁和崇高,为整个朦胧诗思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撑起了当时的诗坛天空,使其具有跨时空的凝久魅力。“朦胧诗”是以启蒙为基础的诗歌写作,它的诞生是基于对“文革”的批判。“在某个意义上,批判是启蒙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理性手册。反过来,启蒙运动是批判的时代。”[1](p260)批判与启蒙往往伴随着“忧患”二字。在那个时期的诗人笔下,华夏天地是被众多不合理的罪恶所覆盖的,他们在诗歌中批判这种罪恶,从中露出犀利之光,借诗歌来释放对劳苦民众的忧患之情,点燃自身理想的希望之火。在众多朦胧诗人之中,北岛的诗歌创作是最能体现这种思想感情的,他的《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等都表达了对那个罪恶年代的批判和控诉。谢冕先生就认为“《回答》最早表达了对那个产生了变异的社会的怀疑情绪。”[2]
而1985年之后,中国新诗的下一位主角——第三代诗人崛起。第三代诗人从一开始便打着“PASS北岛,打倒舒婷”的口号出现,宣称“英雄死了,现在是没有英雄的时代。”于坚曾说:“诗人们意识到:诗歌精神已经不在那些英雄式的传奇冒险、史诗般的人生阅历、流血斗争之中,”[3]很显然,第三代诗人将朦胧诗人所推崇的英雄主义视为前进路上的障碍,是时候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那就是第三代诗歌中集中表现的平民主义。对于这些大多出生于60年代,在80年代才开始走入社会的第三代诗人来说,十年“文革”的沉痛记忆和朦胧诗中激进的批判已是一种遥远的时代回声,第三代诗人早已不把诗歌看作是照亮前方的火炬,而只把它当做一种抒发现实感情的手段,第三代诗人推崇的信念是:诗歌是平凡的。将诗歌带回生活的起点,表现生活的原始状态,拒绝将生活比作艺术进行再创造。在第三代诗歌创作的初期,诗人们受朦胧派的影响,创作的诗歌多多少少还是沾染着些许“贵气”,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第三代诗人的创作倾向愈来愈有了定向,终于,程卫东在《别了,舒婷、北岛》一文中写到:“我觉得应当和你们再见了,舒婷、北岛。一进入了现实生活,我们便发现你们太美丽了,太纯洁了,太浪漫了,于是我们忍痛割爱。别了,舒婷、北岛,我们要从朦胧走向现实。”[4]就是这篇文章引起第三代诗人的共鸣,掀起了“平民诗歌”的大潮,越来越多的平民诗歌出现。
注释:
[1]福柯.什么是启蒙[J].汪晖,译.天涯,1996(4).
[2]谢冕.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J].文学评论,1985(5).
[3]于坚.《诗歌精神的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程卫东.《别了,舒婷、北岛》[N].文汇报,1987-1-14.
参考文献:
[1]福科.什么是启蒙[J].汪晖,译.天涯,1996(4).
[2]谢冕.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J].文学评论,1985(5).
[3]于坚.《诗歌精神的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程卫东.《别了,舒婷、北岛》[N].文汇报,1987-1-14.
[5]舒婷.诗三首[J].诗刊,1980(10).
[6]于坚 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7]韩东.青春诗话[J].诗刊,1986(11).